经 解 中
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经,皆取先王典章,未尝离事而著理。后儒以圣师言行为世法,则亦命其书为经,此事理之当然也。然而以意尊之,则可以意僭之矣。盖自官师之分也,官有政,贱者必不敢强干之,以有据也;师有教,不肖者辄敢纷纷以自命,以无据也。孟子时以杨、墨为异端矣,杨氏无书,墨翟之书初不名经,虽有《经》篇《经说》,未名全书为经。而庄子乃云“苦获、邓陵1之属,皆诵《墨经》2”,则其徒自相崇奉而称经矣。东汉秦景之使天竺,《四十二章》皆不名经。佛经皆中国翻译,竺书无经字。其后华言译受,附会称经,则亦文饰之辞矣。《老子》二篇,刘、班著录初不称经,《隋志》乃依阮《录》3称《老子经》,意者阮《录》出于梁世,梁武崇尚异教,则佛老皆列经科,其所仿也。而加以《道德真经》,与《庄子》之加以《南华真经》,《列子》4之加以《冲虚真经》,则开元之玄教设科,附饰文致,又其后而益甚者也。韩退之5曰:“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则名教既殊,又何妨于经其所经,非吾所谓经乎!若夫国家制度,本为经制。李悝《法经》6,后世律令之所权舆;唐人以律设科,明祖颁示《大诰》7,师儒讲习,以为功令,是即《易》取经纶之意,国家训典,臣民尊奉为经,义不背于古也。
孟子曰:“行仁政必自经界始。”地界言经,取经纪之意也。是以地理之书,多以经名。《汉志》有《山海经》8,《隋志》乃有《水经》9,后代州郡地理多称图经10,义皆本于经界,书亦自存掌故,不与著述同科,其于六艺之文固无嫌也。至于术数诸家,均出圣门制作。周公经理垂典,皆守人官物曲而不失其传。及其官司失守而道散品亡,则有习其说者,相与讲贯而授受,亦犹孔门传习之出于不得已也。然而口耳之学,不能历久而不差,则著于竹帛以授之其人,说详《诗教》上篇。亦其理也。是以至战国而羲、农、黄帝之书,一时杂出焉。其书皆称古圣,如天文之《甘石星经》11,方技之《灵》、《素》、《难》经12,其类实繁,则犹匠祭鲁般13,兵祭蚩尤14,不必著书者之果为圣人,而习是术者奉为依归,则亦不得不尊以为经言者也。又如《汉志》以后,杂出春秋战国时书,若师旷《禽经》15、伯乐《相马》16之经,其类亦繁,不过好事之徒因其人而附合,或略知其法者托古人以鸣高,亦犹儒者之传梅氏《尚书》17与子夏之《诗大序》也。他若陆氏《茶经》18,张氏《棋经》19,酒则有《甘露经》20,货则有《相贝经》21,是乃以文为谐戏,本无当于著录之指。譬犹毛颖之可以为传22,蟹之可以为志23,琴之可以为史24,荔枝牡丹之可以为谱25耳。此皆若有若无,不足议也。盖即数者论之,异教之经,如六国之各王其国,不知周天子也。而《春秋》名分,人具知之,彼亦不能窃而据也。制度之经,时王之法,一道同风,不必皆以经名,而礼时为大,既为当代臣民,固当率由而不越;即服膺六艺,亦出遵王制之一端也。术艺之经,则各有其徒相与守之,固无虞其越畔也。至谐戏而亦以经名,此赵佗26之所谓“妄窃帝号,聊以自娱”,不妨谐戏置之。六经之道,如日中天,岂以是为病哉!
1 苦获、邓陵:都是先秦南方墨子信徒,生平事迹不详。
2 《墨经》:《墨子》一书中有《经》和《经说》两篇,当时墨子之徒称《墨经》恐即指此内容。而《墨子》一书,自《汉书·艺文志》至《诸子集成》均称《墨子》。梁启超作《墨经校释》,高亨吸收各家对《墨经》校释,成《墨经校诠》,则是对全部内容之总称。
3 阮《录》:指阮孝绪《七录》。
4 《列子》:周列御寇(亦作圄寇)作,原书早亡,今传八篇乃魏晋人伪作,刘向《序录》也属伪撰。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思想比较复杂,但其中也保存一些先秦思想材料。唐天宝元年(742)诏号该书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四年(1007)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四库全书》道家类有著录。同时改《庄子》为《南华真经》、《老子》为《道德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
5 韩退之(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名愈,字退之,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因而后人又称之“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贞元进士,几度作节度使下属官,后官至监察御史。宪宗朝,随裴度平吴元济,官刑部侍郎。因谏劝宪宗迎奉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大力提倡儒学,并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坚决反对佛道,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与柳宗元共同努力,使文风为之一变。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宋代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因此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6 李悝《法经》:李悝(约前455—前395),战国时魏国大臣。一作李克。子夏弟子。魏文侯时任相。曾“尽地力之教”富国强兵。又创“平籴法”,促使经济发展。所编《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7 《大诰》: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制订,共十条:一“揽纳户”,二“安保过付”,三“诡寄田粮”,四“民人经该不解物”,五“洒派抛荒田土”,六“倚法为奸”,七“空引偷军”,八“黥刺在逃”,九“官吏长解卖囚”,十“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其罪至抄札。(详见《明史·刑法志》。)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一制书类载:《御制大诰》一卷,《大诰续编》一卷,《大诰三编》一卷。
8 《山海经》:全书十八篇,篇次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各一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经者谓经历,非经典。《汉书·艺文志》著录仅十三篇,今传本当是后人整理时所增。成书时代,据近人研究,除《海内经》四篇作于西汉初年,其余皆成于战国。它最大特点是用神话形式而写,故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著作,历史地理学家则认为是一部地理书,亦有认为是最古之“巫书”。它对研究古代地理、风俗、神话以及原始社会均有价值。
9 《水经》:成书于三国,作者不详。三卷。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共记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因其记载过于简单,晋以后为之作注者甚多。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最为著名。
10 图经:是早期方志之一种著作形式,与地记同时出现于两汉,隋唐五代时期成为方志第二阶段的主要形式。有人说图经始见于《隋志》,这是不确当的。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东汉时巴郡太守但望的奏疏中已经提到《巴郡图经》,这是我们知道最早的图经。详见拙著《从敦煌图经残卷看隋唐五代图经发展》,载《文史》2001年第二辑。
11 《甘石星经》:甘指甘德,石指石申,他们都是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分别著有《甘氏经》和《石氏经》,后人将其合在一起,称《甘石星经》,当然不是他们原著。石申,魏国人。公元前360年前后与甘德共同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位置,自己著有《天文》八卷,早佚。
12 《灵》、《素》、《难》经:指《灵枢》、《素问》、《难经》三部医书。《难经》,《直斋书录解题》医书类著录:“《难经》二卷。案《文献通考》作五卷。渤海秦越人撰,济阳丁德用补注。《汉志》亦但有《扁鹊内、外经》而已。《隋志》始有《难经》,《唐志》遂题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杨元操复为之注,览者难明,故为补之,且间为之图。八十一难,分为十三篇,而首篇为《诊候》,最详,凡二十四难。盖脉学自扁鹊始也。”
13 鲁般:春秋末著名木匠,即公输子,名般,一作班,鲁国人,故称鲁班。生活年代约为鲁定公、鲁哀公之际,比孔子稍后。他发明木作工技,长于制造攻城器械,工艺精巧,故被尊为木匠祖师。曾为楚惠王制造登城云梯,欲用以攻宋,墨子亲往劝止。
14 蚩尤:传说中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长,一说姜姓,为东方九黎族首领,活动于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带,相传他以金属制造兵器,《世本》有“蚩尤以金作兵器”记载,因而成为兵器制造始祖。
15 师旷《禽经》: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字子野,冀州南和(在今河北)人,历事晋悼公、晋平公,精于审音调律。相传作有《阳春》、《白雪》、《玄默》等瑟曲,未闻作《禽经》。唯《直斋书录解题》方著录有“师旷《禽经》一卷,称张华注”。而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恐为唐宋间人作而托名师旷。
16 伯乐《相马》: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春秋时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穆公相得千里马。《相马经》二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于子部五行类,并注明已佚。
17 梅氏《尚书》:指梅赜所献假《古文尚书》。汉以后《古文尚书》失传,到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将伪造之《古文尚书》奏上,骗得当时统治者信任和奖励。历代多有学者提出疑问,直至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古文尚书考》两书出,彻底否定梅氏所献之《古文尚书》的可靠性,指出确系梅氏所伪造。
18 陆氏《茶经》:陆羽(733—804),唐朝著名茶叶专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家世不可考。相传幼时为陆姓僧人收养,遂以陆为姓。作过优人,又作过伶师。上元中隐居苕溪(在今浙江西部),自称桑苎翁,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友好。拒绝唐政府征诏,以著书自娱。嗜饮茶,著《茶经》三卷,对茶叶之源流、饮法、茶道、茶具等论述甚详。旧时被尊奉为茶神。
19 张氏《棋经》:据说宋人张凝著《棋经》,《宋史·艺文志》杂艺术类著录《张学士棋经》一卷。
20 《甘露经》:《说郛》九四有王琎《甘露经》一卷。崔豹《古今注》:“甘露,一名天酒。”故将言酒之经称《甘露经》。
21 《相贝经》:《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载《相贝经》一卷,未言作者。
22 毛颖之可以为传:唐代韩愈以毛笔拟人,为之作传,称《毛颖传》。后人便将毛颖作为毛笔之代称。
23 蟹之可以为志:唐末文学家陆龟蒙著有《蟹志》,载《笠泽丛书》卷四。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试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退隐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与皮日休为好友,互相唱和,同负盛名。有《甫里先生集》。
24 琴之可以为史:北宋学者朱长文著有《琴志》。《直斋书录解题》音乐类著录云:“吴郡朱长文伯原撰。唐、虞以来迄于本朝,琴之人与事备矣。”前五卷记载自古以来通琴理者一百五十五人,后一卷论制度之损益及操弄之沿革。朱长文(?—1098),北宋苏州人,字伯原。未冠,登进士乙科,以足疾未仕。后以苏轼荐,充本州教授,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元丰七年(1084)成《吴郡图经续纪》,又作《琴史》六卷。
25 荔枝牡丹之可以为谱:北宋蔡襄著有《荔枝谱》,北宋欧阳修著有《牡丹谱》。蔡襄(1012—1067),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他赞成“庆历新政”,任职论事,从不委随。历任知制诰、翰林院学士等职。为地方官期间,兴水利,办教育,禁陋俗。善词章,尤工书法。著有《茶录》、《荔枝谱》、《蔡忠惠集》。《牡丹谱》,《直斋书录解题》农家类著录云:“欧阳修撰。少年为河南从事,目击洛花之盛,遂为此谱。”
26 赵佗(?—前137):西汉时南越王。“佗”,又作“它”。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始皇时为南海龙川(今广东龙川西南)县令。二世时,命行南海郡尉事,故又名“尉佗”,亦作“尉他”。秦朝灭亡,即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以其平定南越有功,遣陆贾立其为南越王。高后时,又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至文帝时,复遣陆贾出使南越,他乃去帝号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