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研究(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经典中的儒家:不可知的多神论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引文经常被用来证明孔子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者至少说明他不情愿谈论这些话题。在此意义上,以下两个段落经常被引用:“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这些引文使得很多学者与理雅各一致认为:孔子是一个“无信仰的”人。注101然而,相当一些研究对这些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儒家哲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形而上的概念,且主要来源于在祖先中所盛行的信仰,从某种角度上看,孔子确实相信超自然的、看不见的存在物。注102

在儒家经典中,我们经常读到神或鬼神,这些词主要被翻译成spirits,有时也译成 demons、 ghosts或者gods。鬼神在中文经典中不表现为消极的力量。人们认为神和鬼神是祖先的灵或魂(spirits or souls),或者是需要祭拜和尊重的存在物,但人们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和“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

从我们阅读的内容来看,说儒家是不可知的有神论更为恰当:孔子知道无法证明任何神的存在,但仍然相信他们的存在。大多数学者在面对儒家哲学鬼神问题的时候,都提及以上列出的《论语》章节。但是,很少人评论更加晦涩的《中庸》章节,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所著,书中鬼和鬼神被描述为存在物,它们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并且是事物的本质。鬼神的降临,无人知晓,但是人们应该以恰当的方式祭拜它们。例如《中庸》16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在其他段落中,鬼神是君子要遵循的模范,如《中庸》24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最后一种情况,鬼神可能也涉及了祖先的灵魂(spirit of the ancestors),如《中庸》29章: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处理这些概念对于17世纪从事翻译儒家经典的耶稣会士们来说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