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市场看潜力

老听人说“市场疲软”,好像企业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是“疲软”这个怪物带来的。

我也常到市场上走走。当然也得留心观察观察这个“疲软”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无论在北京的王府井,或者在外地的农贸市场,看见的只是摩肩接踵的人群,拎着大包小包的人群,无论是购买的欲望,或是口袋里为购买而准备支付的钞票,都不见有什么“疲软”的迹象。哪里出现了一批俏货,照样挤得水泄不通,过几天,甚至只过几小时,俏货就变成缺货,听到的只是人们的埋怨声:为什么没有更中意的商品!

有没有销售不畅的商品?有。一种是前一段已经被居民大量抢购,后来又提价较多,新的购买者心存观望的,例如彩电、冰箱之类。另一种是主要用于基本建设的,如水泥之类,由于压缩基建规模,过去紧缺的形势自然会有所松动。还有一类从市场看,居民的购买并未下降,但从厂家看,销售确有所下降。例如滋补类的药品,过去除了正常消费之外,相当一批是被人买去作为送礼走后门之用的。如今后面这一种销路虽不能说完全消失,至少是大为缩减了。这应当说是好事,也不能归之于市场疲软,只能说畸形的市场转归正常。

另有一类商品,市场的消费明明在上升,工厂却感觉很困难。例如彩色胶卷,这几年消费是直线上升,从年销2000万卷升到了3500万卷,然而产量却以更高的速度上升,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亿卷,开工不足是很自然的事。

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呈现的是:价廉物美者畅销,质次价高者乏人问津。例如,许多拖拉机厂在叫销售困难,有的拖拉机厂订单却超过生产能力,客户甚至愿意预付货款。这样的企业,不但不愁市场,连资金也不愁,原因就在质量好,适用。这样的市场状况,只能叫作正常,不能叫作疲软。如果还像前几年那样,无论工厂拿出什么货色,一概畅销,连不转的电风扇都有人抢购,那我们的工业还怎么能进步?

对于生产这一类产品的企业来说,问题根本不在市场疲软,而是产品疲软,是自己产品占领不了市场。

有的省出口的某种罐头,刚运到香港就发生胖听的问题,被大量退货,合同取消,企业停工。这能怨谁呢?无论如何怨不了市场。

说到产品的质量、花色品种、成本等等,往往埋怨技术差、设备差。这当然有道理,可是问题往往不在这里。最近《经济日报》的记者在国外一家销售中国商品的商店里,亲眼目睹了我国出口的陶瓷工艺品的销售情况。应该说,这批产品的造型相当好,在国外也确有相当的吸引力。可是,顾客拿起一件来看看,发现某一处该点的釉没有点到;拿起另一件来看看,发现有一道裂纹;拿起第三件,放在桌子上却又摇摇晃晃,原来底部不平,几乎没有一件没有一点小毛病。面对顾客的抱怨,外国经销商只能苦笑地解释说,他进的都是次品(其实都是按正品进的)。对于这些毛病,能说在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或设备水平下是不可克服的吗?显然不能。而只要把这些小毛病克服一下,市场马上就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在哪里?正在工人的手上,正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把一切问题都推到市场的疲软上,掩盖了企业本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企业还是得不到进步。

使人高兴的是,前些年人们盼望而我们的技术能力又完全有可能生产的一些商品,近来陆续有人开发,并且有些已经向市场投放了。笔者最近看到一种钥匙链,用一个塑料制的三排小梳作坠,新颖别致,见到的人无论是否已有钥匙链,几乎都会买上一两个。生产这样的产品当然没有任何困难。过去市场上看不见,从生产企业来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什么不为?无非是嫌麻烦,企业的日子好过,老产品还供不应求,何必多此一举。如今,市场趋向正常了,消费者要挑选了,企业就非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可了。这正是企业进步的契机,也是国家兴旺发达所必需的格局。

一些同志听说“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现象,就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采取某种措施,恢复过去那种旺销局面上。我看如果只有这样一种打算,那么,到底是要吃亏的。还是眼睛向内,主要靠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应该看到,无论是市场的潜力,职工的潜力,都还大得很。要使我们的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就得大家都来在挖掘这些潜力上下功夫。


(《共产党员》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