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0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生作文应当在课堂上完成

中小学生的作文,无论在新中国成立前,或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历来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学校纪律松弛,对学生的要求日益放松,许多学校的学生作文逐渐变成了带回家去的作业。而且,这样一种有严重缺点的做法,竟然像恶性传染病一样影响到大多数学校,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尚未拨乱反正的恶习。有些教师还在为这种做法辩护。所以,必须认真讨论一下,以求彻底的改变。

首先,回家做作文,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本来在学校内两小时可以完成的事,带回家去之后,一般都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做完。许多学生在一个星期中有好几天为完成作文而搜索枯肠,压力甚重。一学期14篇作文,要费多少时间!久而久之,学生视作文为苦事,闻作文而反感,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

其次,回家做作文,助长学生的依赖心。许多学生回家之后,查作文描写词典,找范文,东抄西摘,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出思想,凑情节,拟提纲,以求获得老师的好评。越是这样,自己的文思越枯竭,离了拐棍就走不了路。他们明天离开学校,到了工作岗位上,要写个什么东西,难道也要事事求人?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能够开拓前进的人才,而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弊端之一却正是不善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为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我们决不能忽视作文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在10多年当中,差不多每周或者隔周都要做一篇作文。不能不认为,怎样完成这些作文的实践,对这些孩子的世界观和思维习惯的形成,必然有重大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件关系到民族素质和“四化”前途的大事,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听任不正确的做法继续下去呢?

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我们的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我们培养的劳动后备力量有讲求高效率的习惯,并且有高效率工作的能力。文字是基本的工具,处理文字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撰写工作报告,起草文书,签订合同,书信往来,这些事是许多劳动者不可避免要做的。越是向现代化前进,信息的处理和交流越发达,文字的处理工作就越重要。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到工作岗位上,遇到文字处理问题就头痛,躲不过了,就花十几二十小时去反复琢磨,全社会算总账,一年要浪费多少工时?这些工时能创造多少价值!这些价值都是进一步发展生产的生产资料或者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啊!而且,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内外联系十分复杂和频繁,需要文字处理的事,处理得快和慢,对整个生产、整个工作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着想,为孩子们未来幸福着想,也有必要从小训练他们迅速准确地处理文字的能力。

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上限时完成作文,作文的水平就要下降。这是对作文课的要求以至普通教育的要求的误解。作文课的目标决不是当文学家。10亿人都需要经过普通教育,但是中国并不需要10亿文学家。如果10亿人都是文学家,至少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之下,那就是一场灾难。普通教育的作文课的任务是训练学生正确地掌握各种文体并且准确地运用不同的词语,合乎语法地记述或者表达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及时、迅速这样的要求。至于文字美不美,根本不应该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学生当中必然会有一些人表现出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才能或者特殊兴趣。对这些人是应该注意培养的。这种培养可以占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自愿参加,他们的作品可以在班级的墙报上发表,但不应作为作文课的要求。作文课的要求应该放在通顺、朴素、准确上面。

还有人认为,在两小时的作文课中,来不及写作文,这就奇怪了。何以过去的学生都来得及,今天的教师当年上学的时候也来得及,今天的学生怎么就来不及了?难道80年代的青少年的智力普遍下降了?又何以他们到升学考试的时候都能按时交卷了(附带说一下,许多教师为了帮助那些从未经过限时作文训练的学生过升学考试关,事先选取各种类型的作文若干篇让学生背熟,并教以临机改头换面之方,实在不足为训)?问题还在于能否严格要求。

有的教师所说的时间不够,是因为他们要占用作文课的时间来讲述某一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之类。其实这一类问题在讲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时即可完成。教某一课,就讲某一文体的写作。作文课就是学生自己的实践了。

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习惯了的东西,哪怕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改的必要,真要动手改起来,阻力总是不会少的。但是,为了民族的前途,为了“四化”事业,该改的还是无论如何要改。

(《人民教育》198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