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状况
每年我都要到贫困地区走一走,主要就是两个目的:一是给农民送书,二是给农民的孩子送书。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已经连续三年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了300所小学图书室。听起来数字不小,但实际上离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要满足贫困地区孩子的课外阅读愿望,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以文化扶贫为己任的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还是力争尽最大的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建立图书室,多送一些课外书。
农村:一本字典是最低限度的课外读物
我曾到湖南的一个贫困县参观,投资100多万元建的学校,校舍非常漂亮,走廊里摆着饮水机,操场铺着400米的塑胶跑道,但图书室里一本书也没有;广西某县投资1000万元的一所民族中学也是同样的情况。贫困地区的孩子根本没有书读,原因是穷,可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可以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校舍,却依旧无书可读。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地方领导的急功近利,上边的考核使地方更重视做硬件建设这些表层的工作。其实,拿出1000万元的1%,甚至100万元的1%,建一所小学图书室绰绰有余。我真心地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拥有美丽校舍的同时,拥有较多的课外读物。
帮助贫困地区建小学图书室,本意是想推动地方对农村孩子读课外书问题的重视,做了三年感到“推不动”,我不得不承认,许多普遍存在的观念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从实际出发,孩子没有课外读物是万万不行的,但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拥有丰富的课外读物,在目前还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我们做实际工作的人总是绞尽脑汁想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对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最低限度的课外读物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本字典。这种最低限度的阅读需求,事实上已足以支撑许多苦孩子继续做他们的读书梦。这不是我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是贵州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身经历的故事给我的启发。一个农民的儿子,念到小学四年级还没有一本课外书。因为他用功,学习好,老师喜欢他,就把他带到旧货市场为他买了一本旧字典。这本旧字典就成了他的宝贝,一直伴随着他从贫困的童年走上现在的岗位。这个故事促使我产生了送1万本字典到穷孩子手中的创意。
但要真正把书送到孩子手上,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就让这个宣传部长选了贵州省土家族的一个穷县,要求这个县的地方领导或请这位部长亲自去送。后来又依此法给广西百色地区的隆林县的孩子送去了1万本字典。接着又给贵州送了1万本。筹到的钱只够满足最低限度的需求,也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了。文化扶贫委员会在这种“最低限度论”的指导下,帮助农民建了8万多个小型图书室。承认现实才能做最有用的事情。我算了一笔账:经过出版社的让利,5万元就可以把1万本字典送到最需要者的手中,一个县的1万个学生都拥有字典,这是什么效果?有的地方舍得花10万元去装修学校,其结果仅仅是让校舍显得漂亮些而已。要是把这10万元变成2万本字典送给2万个贫困地区的穷孩子,我相信,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城市:真正起引导作用的好书依然太少
如果说贫困地区农村孩子的苦在于无书可读,那么被大量的图书包围着的城市孩子的课外阅读状况又如何?他们的苦恼是什么呢?我认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与父母、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人生观,学习做人。课外阅读应当起到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许多青少年读物,要么一味迎合学生,要么板着面孔教训学生,真正对他们有指导作用的书太少了。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太需要朋友式的理解和导师式的帮助了,从这个角度看,我比较赞赏台湾作家刘墉的一些书:态度是亲近的,语言是浅显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一方面是稀有,另一方面又显得过剩。被考试包围的孩子大多被学习辅导书压得喘不过气。存在于部分家长之中的偏见,使得城市里的孩子有条件买书读书,却不能买自己想买的书、读自己想读的书。譬如文学名著,往往被许多家长指责为没用的书而无法进入孩子的书房。我深深地对此感到遗憾。其实对学生来说,广泛的阅读是最好的课外阅读。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只有兴趣广泛,才可能在知识的交叉点上迸发火花。对形形色色的学习辅导书,我一直认为,学习不是不可以辅导,讲解学习方法、分析解题思路,这样的辅导书对学生是有用的,目前却出得太少;而各种大同小异的习题集、作文词典之类的扼杀学生创造性的辅导书又太多了。
说起现在的孩子难免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我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太多的课外书。而少年人那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又压不住。所以我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到星期天我就揣上一块馒头或是一块面包,步行到离家很远的生活书店去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生活书店是我党新闻出版的老前辈邹韬奋开的,那儿的店员从来不赶我们小孩子。我在那儿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终身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课外读物就没有素质教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外阅读的天地是自由的,是孩子自己寻找知识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也应当是快乐的,有效的。
现在我已经是爷爷辈的人了,到了星期天,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陪着夫人去书店转转。每一次我都特别高兴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乎所有大书店的开架书柜前都有许多捧着书的孩子,他们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干脆席地而坐,看得如痴如醉。这是我最喜欢的城市风景,这美丽的风景常常让我联想起小时候我在生活书店读书的快乐,想起少年时代广泛而自由的阅读带给我一生的良好影响,更让我想起我支持的那300多所农村小学,他们现在已经有了一部分课外阅读书籍,但愿他们今后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拥有更多的课外阅读的自由和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