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0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近几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生活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分农民工的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在入学、生活、课外教育、文化娱乐、学习用具、交友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困难,难以及时融入城市群体,更难以平等地享有应有的教育资源,有的甚至失学。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这方面的努力还要继续加大。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仍然留在农村。他们长年远离父母,或者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由大伯、舅妈等亲友照料,极少数还有独自生活的。这些人被称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是当今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个人群已经超过1800万人,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一个更加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

由于长期失去父母的关爱,形成了他们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有了困难,有了苦恼,没人可以倾听他们的诉说,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许多孩子的学习缺少督促,行为缺少约束,往往成为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受到侵害。隔代老人或者亲友的照料,多半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最低生活需求。限于年龄或文化水平,这些亲友也难以在教育儿童上发挥更多的作用。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影响父母在外的情绪,影响一代新人的素质。为此,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专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的研讨会。

使人高兴的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已经开始有一些热心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且已经探索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例如,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为“留守儿童”建设集中住宿的教育中心;为农村儿童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开办家长学校;发动村里的热心人士组成“留守儿童”的关爱小组;发动有条件的人担任“代理家长”;学校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电话、书信联系,交流情况,并且指导家长及时与孩子交流;发动父母在农村的孩子和“留守儿童”结对子,手拉手交朋友,分享家庭的亲情,等等。

这些措施未必都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并且这些措施的推广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但是,这些措施的产生至少说明,不怕问题多、困难多,只要我们认真地关注它、对待它,集中大家的智慧,办法总是有的,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社会在不断前进,有许多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会不断地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及时地注意这些问题,不是回避这些问题,认真研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许我们想的办法不是“最佳”,但只要是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就抓住不放,努力去做,积以时日,总是会有成效的。

(《政工师指南》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