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生产也要讲究生产目的
许多人在研究工业生产的目的,并由此引出了工业结构改革等许多很好的意见,促进了工业生产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物的生产要讲究目的,人才的生产更应当讲究目的。
物的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这也是生产的动力。如果社会根本没有某种需要,生产那个产品干什么?花了人力、物力,生产出来往仓库里堆,然后再来办理报废手续,这样的蠢事过去实在是办得不算少。
教育部门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我以为也是有的。
或者以为教育的目的早已明确,这就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话固然不错,但还需要具体化。社会生活的部门各种各类,需要的劳动者,规格当然也不可能是一律的。
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学,似乎都是为了升大学办的。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为数寥寥。高中在前些年倒是“普及”得很快。其结果,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不到4%。其余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升学既无门,高中阶段学到的东西与就业后的工种又无多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恐怕是很难的。
从用人部门来说,招收了这样的劳动力,还需要重新训练才能适应需要,也是一种浪费。
大学可不可以多招一点生呢?不能说大学没有潜力,但也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自费、走读、分校、夜大学、函授等等,都是人们正在想的办法。即使扩大一倍吧,也还是有百分之九十几的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需要为他们另做安排。
今年北京市有40多所中学办了职业高中或者高中的职业班,就很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试验。如果由此前进把中学的结构改一改,使这种职业高中逐渐代替原有高中的1/3以至1/2,把电工、木工、机械修理、缝纫、文书、会计、服务、炊事、导游等等各种专业都办起来,社会上有多少种需要,就办多少种专业,于国于民,都是会大有利益的。
把普通高中改成职业高中,是不是后退?不是。我们的前进,是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前进。改一改,更适合客观的需要了,当然是前进,而不是后退。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国家,高中也并不都是一个规格。日本高中毕业生入大学的比例是43%,然而在他们那里,各种职业高中就占了全部高中的51%。美国这些年来也十分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怎么能说只有普通高中的比例高才算前进呢?
办职业高中,人们的担心是,怕学生的出路不好解决。现在青年人的就业确实是个难题。然而,这个题目之难,难在人多事少上,而不在办什么样的中学。需要就业的青年,每年总有那么多,你不办职业中学,不会因此减少几个,办了职业中学,也不会因此增加几个。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广开就业门路,特别是把社会迫切需要的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大大发展起来。同时还要打破只有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才是就业的成见,鼓励青年自己组织各种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用极大的灵活性来适应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现在一些新的就业门路,例如打包组、搬家组、刷房组,就是青年们集体开辟的。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这种门路只会越来越多。就解决就业问题来说,经过职业中学的学习,有了一技之长,总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条件要有利些。但是学校只能担负训练的任务,不应当把分配也包下来。当然,择优向有关部门推荐,由有关部门根据情况决定录用与否,是可以的。同班毕业的校友也可以自己组织某些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要来这样一个转变,困难当然不少。师资、教材、实习场所等等,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容易解决,需要靠社会各部门的配合。这就要向他们做工作,也要相信他们会有积极性,因为这是为他们培养人才,他们花一点本钱是值得的。他们最大的顾虑无非是怕到时候分配不了,背包袱。把不包分配这一条事先对各方面讲清楚,事情就好办了。
从人才生产的目的出发,中学的结构需要改,大学的结构怎样呢?恐怕也有值得研究之处。现在有许多需要,学校里并没有相应的系科,例如派出所所长、组织部干事、总务科长、工厂里的采购员、推销员等等,究竟由谁来培养?大学是不是一律都要上4年?许多新问题放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把思路打得更开些。当然,办事情还是要逐步地来,要稳步地前进,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积累经验的过程,不能太冒失了。
(《人民教育》198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