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政府海洋政策调整及影响
一、浙江沿海的海盗问题
海盗是出没海洋上或沿海地带的海贼。海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了海上行驶的船也就有了海盗。在中国,海盗是个极其复杂的群体,他们大多是沿海地区居民,在倚靠海洋谋生时会从事抢劫活动,但也反抗官府和土豪,被称为海贼、海寇、洋匪、岛寇、绿客。入明以来,由于政府实行较为严格的海禁政策,反而促使许多土豪大家、富商巨贾私自出海贸易,与倭寇、海盗等结盟,从事武装走私活动,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他们建造巨舰,结穴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活动,而且还勾引倭寇行烧杀劫掠活动,其著名的头目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或作王直,徽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清初,一些“海盗”集团加入武装抗清活动,成为反清复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之后,随着清政府实行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东南沿海的海盗虽时有活动,但相对于16—17世纪明中叶盛势,已渐趋衰落。
清初,浙江沿海的海盗是以抗清武装来拉开帷幕的。当时,沿海居民为了逃避清政府的烧杀掳掠和豪强的压迫,许多人出海参加亦盗亦商抗清武装斗争,如首领李九成就领导了一支“战舰千艘”的强大船队在海上抗击清兵。32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在平台后有限制地开放海禁,开设了宁波、广州、漳州、云台山四个通商口岸。这之后,东南沿海的海盗活动暂有消沉,但到乾嘉年间,随着社会矛盾激化,出海参加海盗活动的人员又有增加。浙江沿海再度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海盗武装活动。
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经查获的海盗案多达30余起,涉案的海盗有250余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建洋盗陈三三为了躲避官军的追捕,由福建进入浙江海面,有船只6条,将近200个海盗。33乾隆六十年(1795),一支30条船组成的福建洋盗船队,突袭石浦港,公开地抢劫官船物资。34
嘉庆元年(1796),越南海盗借道福建,并在福建洋盗首领李发枝的引导下进入浙江海域。越南海盗为浙江土盗的整合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越南海盗在长期的海战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具有一定的纪律性,浙江土盗可以依仗越南海盗提高战斗力;另一方面,越南海盗也需要浙江土盗来为他们引导航道、供给物资、泊船、取水等方便。由此,浙江的海盗活动步入了浙江土盗、福建洋盗与越南海盗三足鼎立的全盛时期。
浙江土盗势力最强的是林彩、庄有美为首的凤尾帮,鼎盛时期有海盗船70多只。势力紧随其后的是箬黄帮,以江文武为首,主要活动区域是太平县狗洞门至松门一带,拥有海盗船将近20只。活跃在浙江海域的福建洋盗有水澳帮、蔡牵帮、林发枝帮、张表帮、纪培帮等。浙江土盗、福建洋盗和越南海盗在浙江海域一度形成了掎角之势,人数达到近万人,海盗船200多只。但是嘉庆五年(1800)六月,一场飓风改变了浙江海域的局势。这场飓风将驻泊在台州洋面上的海盗卷入了大海,数千名海盗葬身鱼腹,逃上岸的也被官兵抓获。35自此,浙江沿海海盗仅存蔡牵帮、穷嘴帮、黄葵帮还比较活跃。
嘉庆十四年(1809),浙闽水师在浙江定海渔山与蔡牵帮交战。双方激战两日,蔡牵等体力不支,“知无救,乃首尾举炮,自裂其船沉于海”36而死。蔡牵海盗集团覆灭后,浙江沿海大规模的海盗活动趋于缓和,小规模的、季节性的海盗活动再次成了海上的生活常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