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群众吃饱饭又有零花钱”
采访对象:胡其达
采访组人员:陈宪宇(统筹) 邱然 陈思 赵荣华
采访日期:2014年4月19日上午
采访地点:梅州迎宾馆
胡其达,
1933年8月出生,广东兴宁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
1950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兴宁报》记者、兴宁县委新闻秘书,梅县地委办公室干事、副科长、科长、副主任、主任,梅州市政府秘书长,梅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梅州市政协一届、二届副主席。退休后,担任过梅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在农村的考察工作中,我们能看到习仲勋同志的无产阶级本色,他戴着草帽,走在泥土地里,把裤腿绾起来,非常自然;他见到农民,和他们打招呼,谈话都很随和。农民见到这么大的领导来,有时候会双手和他握手,习仲勋同志也还以双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亲切。
——胡其达
采访者:习仲勋同志特别注意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实践,在他主政广东期间,曾两次赴梅县深入基层考察工作,所以这次很高兴有机会能请到您谈一谈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路线工作。
胡其达(以下简称胡):好的。我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谈一谈习仲勋同志来梅县的往事以及他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
在1978年和1980年,习书记分别两次来梅县。第一次是他刚赴广东上任不久;第二次是他快要回到中央工作的前夕。他两次来视察,我印象都很深刻,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习仲勋同志的工作作风一向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人民的生活。他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他不满足于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听汇报,而是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来了解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一些情况,从而依据调研考察的结果来做出决策、制定政策、主持工作的。所以,习仲勋同志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省委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时间,甚至牺牲了自己大量的休息时间,跑遍了广东省的每一个地方,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得到第一手材料。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精神,是值得我们晚辈,还有更多年轻的领导干部好好学习和发扬的。
1978年7月,习仲勋在地、县、社负责人陪同下,参观叶帅故乡,在一起合影。
习仲勋同志到广东来是1978年4月,他第一次到梅县来是1978年7月18日至24日,当时他是从惠阳地区的河源县、龙川县调研考察后,到我们梅县地区的。习书记主要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梅县的基层情况,调查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了解梅县人民的生活,这次调查他非常认真、细致,在梅县一共调研考察了7天的时间,详细了解了梅县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到行业的发展状况。
采访者:当时您在梅县地委担任什么职务?
胡:我当时的职务是梅县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但当时我的工作地点并不在县城的地委办公室,而是受地委委派,从1977年9月至1978年10月,在叶帅[3]的家乡雁上大队[4]任驻队蹲点工作组的组长。
习仲勋同志来的时候,我还在雁上大队,所以我是在他1978年7月19日到叶帅故居梅县雁洋公社[5]雁上大队调研、考察的这一天见到他的。
7月19日,梅县地委办公室的同志打来电话,说:“胡主任,省委习仲勋书记来我们县了,今天下午要到雁上大队去看看,下午直接去叶帅故居,你准备一下吧!”
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马上找到了雁洋公社党委书记邱志中同志,还有雁上大队党支部书记叶碧祥同志,我们三个下午一点多,到雁上大队的叶帅故居门前等候习仲勋同志的到来。
7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下年两点多,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烈日当空,烤得大地发烫。这时,从村口开进来两辆此京吉普车,一直驶到叶帅故居门前,在我们面前停下了,省农委杜瑞芝同志和梅县地委书记原鲁同志陪同习书记下车,我们迎上前去。原鲁同志向习仲勋同志介绍了公社党委书记邱志中同志、大队党支部书记叶碧祥同志和我,习仲勋同志微笑着与我们逐一握手。
我们先陪同习仲勋同志参观了叶帅故居,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故居的每一个房间,邱志中同志认真讲解了故居的一些情况。参观结束后,习仲勋同志看到故居的走廊放着一张桌子还有几把椅子、凳子,他对我们说:“咱们就在这里谈谈吧!”于是,我们就在这个“简单的会议室”落座,我向习仲勋同志汇报了雁上大队的基本情况,并且介绍了我们雁上大队驻队的工作情况。
当时,在地委的领导下,我在雁上大队任驻队蹲点工作组的组长已经有10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对大队的各项工作已经非常熟悉、非常深入了,可以说,大队各个方面的情况我都如数家珍,张口就能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我跟习仲勋同志汇报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驻队工作组重点抓了如下几项工作,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个方面,揭批“四人帮”,清除“文化大革命”这十年动乱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从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出发,清理了过去一直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积极性而且造成巨大浪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转而运用和普及一些较为灵活的,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生产方式。比如调整农活定额、采取了按件记工,这些举措都很好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很顺利地促进了当年的农业粮食大丰收。
第二个方面,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在雁上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山里进行了勘探、设计和施工,建了一个小型的水电站,这个小水电站运转得很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队的集体经济收入。
第三个方面,为了切实增加社员的收入,我们在多种经营方面进行了一些开拓和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发展得比较好的是生猪养殖方面。我们大队实验推广了“公有私养猪”的方法。这种方法和过去的老办法相比,也是很有效地提高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过去生产队养猪,效果总是不那么好,猪也不肥,繁育率也不高。推广公有私养办法后,效果明显提升。这个“公有私养”实际上就是一种承包办法,我们各个生产队把养猪任务分给社员,并且随之分配一定数量的饲料。猪出栏以后,把一定数量的猪肉,比如70%~80%上交给生产队,剩余的全归个人,如果社员不想屠宰,也可以按照当时猪肉的市场价上交。这种办法,既能很好地调动社员养猪的积极性,也能让集体和个人都有收入。猪养得多了,猪粪也多了,猪粪多了既可以肥田,还可以给社员记工分。这样猪多、肥多、粮也多。这个办法推行以后,很是受到社员们的欢迎。不仅生猪养殖有了很好的发展,农田的肥料也多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都提高了。
1978年7月22日,习仲勋在梅县工厂听取工作汇报。
第四个方面,我们委派每个生产队各负责一座山头的开山造田活动,当时我们称之为“一队一山头”,每个生产队都划定山头进行开垦,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山头开拓得好不好,效果如何,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通过比较,也能充分地发挥每个生产队的竞争意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时,雁上大队一共有生产队12个,根据地理情况和大队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规划、开垦,当时,每个生产队都能够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商议决定落实,自由组织生产,有的种杂粮、有的种果树。开山造田活动组织得很好,效果也不错。
习仲勋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后,非常高兴,紧接着,他不顾酷热的天气,在我们的陪同下参观了瓜坪顶的开山造田。看到山上欣欣向荣,一派大发展的景象,习仲勋同志显得兴致很高,他边走、边看、边问一些具体的情况,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肯定。他说:“其达同志,你们工作很认真、很积极,抓得对头,抓得实在,抓得有成效。这里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叶帅的故乡,我们应该认真把它建设好。你还年轻,应该继续努力,干出更大成绩。”
我听到他的鼓励,心情非常振奋。我说:“谢谢习书记的鼓励,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请习书记放心!”
采访者:习仲勋同志是在到梅县后的第二天到您驻队蹲点的雁上大队考察的,那么您对后面几天的过程有所了解吗?
胡:虽然后面的行程我没有陪同,但根据之后学习他的讲话材料和听同志们的传达,对习仲勋同志后面几天的考察过程我也是有所了解的。
实际上,习仲勋同志这一次的行程安排是非常紧的,而且非常辛苦。当时他刚刚从惠阳地区的河源县、龙川县考察结束,根本没有休息,随后就赶到梅县。在梅县停留的七天时间里,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非常满,一天当做两天用,从早到晚,把调研考察的时间、内容,安排得紧而又紧、细而又细。一站紧接一站,一县接着一县。
那个时候,广东的炎热让习仲勋同志吃了很多苦,但他并不在意,还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午也不休息,周末也不休息,本该休息的时间,他要么是在工作,要么是在赶路。习仲勋同志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而广东的情况也很差、很复杂,按照习仲勋同志的话讲就是“百废待举”。当时广东各行各业的问题都非常严重,习仲勋同志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是一个非常大的烂摊子。他想把我们国家在漫长的动乱里损失的时间快点补回来,也想把他受迫害、受审查、关押浪费的16年时间补回来,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晚年多为国家、为群众做些事情,尽快地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搞上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1978年7月22日,习仲勋在梅县工厂生产车间参观。
习仲勋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群众吃饱饭又有零花钱。”这个话说得非常朴实、非常实在。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目标在激励着他、督促着他,所以他才不顾天气的炎热,不顾自己已经上了年纪,非常辛苦地工作。
习仲勋同志在梅县期间的工作情景,我们至今也记得很清楚,所有陪同他视察的同志后来回忆起他这几天的行程,都是很感动的。六十多岁的人,冒着酷暑,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地去走、去看,去跟社员聊天,了解基层的情况。因为广东的这种酷热让他很难受,汗就像水一样往下流,他拿条毛巾不停地擦,拿个蒲扇一直在扇。当时是双夏的大忙季节,天气热得能把地上烤出油来,习仲勋同志却在这种情况下跑了很多地方,他先后考察的地方有:兴宁县的罗岗公社、龙北钢铁厂、示范农场、宁新公社东风大队、径南公社章印大队、梅县城北公社上村大队、地区钢铁厂、梅县卷烟厂、雁洋公社雁上大队,还有东山中学等。此外,他还专程去了一趟蕉岭县的华侨农场,这座华侨农场接待安置了很多被越南当局驱赶回国的华侨,习仲勋同志和农场的党委了解到了很多具体情况,包括侨胞安置情况、居住情况等,习仲勋同志跟农场党委转达了他对这些难侨们的亲切问候。
整个调研考察的过程,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习仲勋同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不是走过场,也从不搞形式主义。习仲勋同志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来到广东工作,情况和语言不熟悉,只能做大家的小学生。你们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习仲勋同志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抓紧一切机会、一切时间,直接和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接触,广泛、严谨而且有针对性地做社会调查,也认真听取地、县、社、大队、生产队干部的情况汇报。无论是发现了什么问题,还是什么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不仅会从自身出发去探讨和思索,而且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习仲勋同志整个视察梅县的过程乃至他的这次整个行程来看,他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抓得深入而且到位。他既抓揭批“四人帮”落实政策等政治问题,又抓农业、工业领域等国民经济命脉;既听取地、县、社的领导干部的汇报,和他们进行座谈,又深入基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冷暖;他既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状况,又调研分配水平和积极探索新的、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发挥生产力的制度。同时,他还重视基层的教育工作,以及注重计划生育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习仲勋同志每到一个地方,都尽可能找干部群众座谈,在工厂,他直接和一线抓生产的工人接触,问他们的工作,问他们的生活,了解最基层的情况。在农村,他深入到田间地头,到农民的家里和他们交流。在农村的考察工作中,我们能看到习仲勋同志的无产阶级本色,他戴着草帽,走到那些泥土地里,把裤腿绾起来,非常自然;他见到农民,和他们打招呼,谈话都很随和。农民见到这么大的领导来,有时候会用双手和他握手,习仲勋同志也还以双手相握,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亲切。
采访者:习仲勋同志这一次赴梅县,对各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也和地方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座谈。那么您能否讲一讲,他最重视的是哪一个方面的工作?
胡:最重视的还是农业。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以粮为纲、发展农业多,而广东的农业当时情况很差,很不发达,畜力和机械都缺乏,粮食亩产也不高,这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使得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和破坏,整个供应体系也都濒临崩溃,所以那时候广东虽然是鱼米之乡,但是很多地方的主食和副食供应都不足。这是习仲勋同志刚刚来到广东时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因此,习仲勋同志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各个方面来寻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方式的办法。习仲勋同志根据梅县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发展农业的重要决策和措施,加强山区建设,对大打农业翻身仗做了重要指示,提出一些发展农业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商量。习仲勋同志的民主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考察途中做了很多重要的指示,其中谈及双夏、农田基本建设、山区建设、科学种田、发展多种经营和养猪等情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对我们下一步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习仲勋同志强调,要想发展好农业,就要依靠科学、依靠技术,科学种田一定要搞好。要好好发挥全县农业科学研究单位,比如县农场、农科所的作用,在种子培育、土壤、植保、栽培技术等方面认真搞好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他还特别提到,一定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搞好农业科研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要搞好群众性的科学研究。每个生产队都要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县农场、农科所要负责培训,至少培养出一至两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力比较全面的技术人员。县里要成立种子公司,把良种的繁育、推广、保存、调配等工作都搞起来。他还表示,发展农业科技也一定要依靠群众,要把周围的生产队的群众都带动起来,比如良种要发动群众来培育,各种农业试验项目,也要发动群众来一起配合研究。
1978年7月18日至24日习仲勋到梅县地区视察和检查工作。
他强调,大力发展养猪业,对整个农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一定要重视养猪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对发展养猪要舍得花力气,只要下决心抓,发展是不难的,饲料问题在山区也容易解决。集中精力发展养猪业好处很多,养猪不仅能够提高猪肉的供应水平,而且大量的猪粪也能提高土地的肥力,一头猪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化肥厂,猪越多,肥料越多,粮食的产量也会更多。他还说,要积极发展集体养猪业,集体养猪要重点抓好。公社党委书记和大队支部书记都要亲自办一个养殖场,领导们要亲力亲为,把养殖业发展起来。特别是发展养猪科技,积极繁育良种猪的工作,公社和大队要抓好。同时,习仲勋同志认为梅县所采取的新型的养猪形式是可行的,公有公养、公有私养、私有私养都是有益的尝试,都是可行的。特别是想要扶助贫下中农和困难户,公有私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习仲勋同志对大力发展沼气方面做出了指示,他说,作为第二能源,沼气的用处很大,农户可以用沼气做饭,可以照明,可以提高一些农业单位的能源利用。沼气池本身有助于搞好卫生和节约开支,而且清理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肥的肥效也很高。他鼓励梅县地区的县委书记们都应搞个试点,让整个地区由点到面地把沼气能源发展起来。
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了开山造田,习仲勋同志高度评价了梅县山区的巨大潜力。他对梅县能够大力发展山区建设,在不同的山地环境,因地制宜地种植番薯、木薯和南瓜这样的举措非常赞赏。他说:“你们这件事抓得好,是关系到大局的战略考虑。梅县地区山多人多地少,就是要充分利用山区的有利条件,发展梅县地区的建设。山多地少的地方,就是要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他鼓励大家在山上植树造林,种经济林、用材林,发展油茶、茶叶、水果,发展养羊、养牛、养兔、养蜂,发展编织业,采摘各种林业副产品,利用山区的水库、水塘发展养鱼,这样就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和大大增加社员收入。习仲勋同志认为,虽然山区的地理条件和平原地区差距很远,有一定的不利条件,山多,平整的土地很少,但是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好山地的一些特点和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会让物产越来越丰富。他的这些观点,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也增强了我们发展多种经营的信心。
采访者:习仲勋同志的梅县考察,除农业之外,重点还关注、调研和指示了什么内容?
1980年5月17日上午,习仲勋在梅县陪同叶剑英会见地、市、县干部和群众时,发表重要讲话。
胡: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习仲勋同志还特别注意了解各地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和整风的情况。他还详细调查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一些干部和群众政策落实情况,尽量利用一切机会直接接触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广泛向社会作调查,听取地、县、社、大队、生产队干部的情况汇报。
在调查中,他强调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按照省委整风的精神,紧紧抓住揭批“四人帮”这个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抓纲治梅方面,习仲勋指出,我们的工作总的来说是抓纲治国。具体到这里就是抓纲治梅、抓纲治县。抓纲要抓总纲,就是要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习仲勋同志特别强调了党委要亲自抓政策,从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切忌搞一刀切,干部要坚决转变作风,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作风,各级干部都要深入实际,参加劳动,要多和群众商量办事,认真搞好整党整风,分清路线是非,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该恢复的都恢复过来,在路线上、政策上、作风上来个拨乱反正,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980年5月,习仲勋陪同叶剑英回梅县老家时与当地群众在一起。
采访者:您能否回忆一下习仲勋同志第二次来梅县的过程?
胡:习仲勋同志第二次来梅县是1980年5月13日至17日,是陪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元帅来的,梅县是叶帅的故乡,这次叶帅来家乡视察建设情况,也同家乡父老见见面。这次,两位老同志一共停留了五天的时间,这五天的时间,我一直在他们身边负责一些具体的组织和安排工作,所以对他这一次考察的过程有着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
习仲勋同志与叶剑英元帅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佩和爱戴叶帅。而且这次习仲勋同志的复出,主政广东,能够重新为我们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叶帅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习仲勋同志陪同叶帅刚到达梅县驻地时,他就找来地委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他嘱咐大家说,一定要把这次叶剑英元帅视察梅县的整个行程组织好、安排好,一方面要安全,另一方面要细致和周密。他还特别嘱咐,叶帅来梅县前曾给地委约法三章,第一,绝对不要请客,吃饭不能铺张浪费,不能搞排场,三菜一汤就可以了;第二,不能惊动太多人,不得大肆宣扬;第三,不准送礼。
关于这些事,习仲勋同志向我们地委的同志强调之后,还亲自监督落实。他对我们说:“叶剑英元帅是立下不朽功勋的国家领导人。他忧国忧民,心中总是装着人民,想着人民,为着人民。叶帅的指示,你们一定要照办,不要违反。”我们地委的同志表示一定会坚决照办。
5月14日上年,叶帅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雁上村,当时的名称叫做雁洋公社雁上大队,当时,叶帅随行的人员很多,中央、省、地、县、社的同志们都陪在他身边。为了不给当地增加负担,也怕叶帅的家乡过于热情款待造成浪费,地委要求叶帅故乡不要做饭,而是从县城做了简单的饭菜送过来,有面包、馒头、米饭、肉丝炒咸菜、槌丸[6]、青菜,还有鸡蛋汤。饭菜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凉了,工作人员把这些简单的饭菜加热后,习仲勋同志和叶剑英元帅在故居的走廊,吃了一顿简单的中式快餐。
会议当天,梅县地委大院内篮球场的周围,聚集了2500多位干部群众。整个场地水泄不通,人山人海,但由于前期工作到位,现场的秩序很好,没有任何拥挤和嘈杂。会议开始时,叶帅和习仲勋同志来到现场,2500多位干部群众同时鼓掌,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当时那个令人激动的场景,直到今天也令人难以忘怀。
叶剑英元帅先是作了讲话,讲话结束后,干部群众们又一次热烈地鼓掌,持续了很长时间,表达了乡亲们对叶帅的爱戴。接下来,习仲勋同志也作了讲话,特别强调:“我们广东地区,人多、山多、田少,田里要继续提高粮食产量。山多,就一定要向山区进军,向山要林、要粮、要钱、要电,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还有一点,要搞好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的团结,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同心同德,搞好四化。”
习仲勋同志的讲话结束后,在场的2500多位干部群众,又一次把长时间的暴风雨般的掌声献给他。
习仲勋同志分别于1978年、1980年两次来梅县,现在,3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是当时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他的每一个指示,他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他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关爱群众的优秀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们永远怀念习仲勋同志这样的好书记、好领导,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