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本章系统总结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经典理论;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多维度检讨、反思;同时也对现代城镇化发展理论进行典型介绍,为后面陕西城镇化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梳理我们可以得知:陕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对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从而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效结合和统一;同时,要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政府、企业、人民参与陕西城镇化建设浪潮,共建美好家园,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1] 张沛、董欣、侯远志:《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6页。

[2] 张沛:《区域规划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3]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第51页。

[4] 张沛、董欣、侯远志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5] 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8页。

[6]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8页。

[7] 张应禄、陈志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定、变动趋势及政策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1期。

[8] 段禄峰、张鸿:《城乡一体化视域下的西安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析》,《生态经济》2011年第8期。

[9] [英]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伟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115页。

[10] 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Studies,Vol.42,No.6,May 1954.

[11] 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7页。

[12] D.W.Jorgenson,“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Vol.71,No.6,August 1961.

[13] Harris,J.R.Todaro and M.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No.9,July 1970.

[14] 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1页。

[15] 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2页。

[16] 田明:《中国就业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17] 段禄峰、张沛、卞坤等:《基于主体功能导引的我国城镇化发展多维解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期。

[18] 陈甬军:《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9] 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20] 郑宗寒:《试论小城镇》,《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21] 邹农俭:《费孝通同志在江苏省小城镇研究汇报会上的讲话》,《江苏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22] 孔凡文、许世卫:《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23] 邓玲:《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24]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25] 阎军:《试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模式选择》,《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 叶维钧:《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27] 熊季霞:《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8]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8—89页。

[29] 张沛、董欣、侯远志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30] 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现代城市研究》1996年第1期。

[31] [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6页。

[32] [德]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8—99页。

[33]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34] 董利民:《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1—462页。

[35]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我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9页。

[36] 张沛、董欣、侯远志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7页。

[37] 段禄峰:《西安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0页。

[38] 张沛、董欣、侯远志等:《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5页。

[39] 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9页。

[40] 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8页。

[41] 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pp.126-128.

[42] 洪世键:《大都市区治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43] 诸大建、刘冬华:《管理城市成长:精明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4] 张娟、李江风:《美国“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空间扩展的启示》,《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第8期。

[45] 段禄峰、张沛:《从主体功能区建设审视西部城镇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年第2期。

[46] 段禄峰、张沛、卞坤等:《基于主体功能导引下的我国城镇化发展多维解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2期。

[47]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