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陕西城镇化发展基础解析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 地理区位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陕西的关中地区位于我国沿海、沿江、沿线三大经济开发轴的“沿线”带上,也是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西陇海—兰新线、西南出海口三条一级开发轴线及关中“一线两带”发展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部地区物质进入西部地区的重要入口,是国家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梯度推移的重要支点,是联系国内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与世界接轨的重点区域。西安作为陕西中心城市,同时作为西部地区最大、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南接云贵川,北连蒙甘宁,在国家提出开发大西部的今天具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

二 资源文化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但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川地、沙地、沼泽六大类。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区内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陕西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及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水泥灰岩、黏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地下热水和矿泉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基本保证了省内生产建设的矿产资源需求[1]

陕西旅游资源富集,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坐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印迹,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从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到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敬仰。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开通,是连接当时东西两大帝国的纽带,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地区之一,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

三 交通设施

铁路。全省有郑西客专、陇海、宝成、宝中、宁西、西康、襄渝等重要干线,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辐射甘肃、宁夏、河南、山西、四川、湖北、重庆等省市部分地区,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咽喉要道,是进出川、渝、滇、黔西南地区的运输通道,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客货流集散地和转运枢纽之一,在全国路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3年,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到9625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803公里。铁路运输网密度0.02公里/平方公里。全年旅客发送量6123万人,货物发送量35804万吨,货物周转量151469百万吨公里。

公路。全省公路基本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骨干网络。2013年,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65249公里。等级公路148991公里。运输网密度0.804公里/平方公里。全年旅客发送量110963万人,货物发送量116711万吨,货物周转量195654百万吨公里。

航空。陕西有咸阳、阎良、窑村、户县4个机场,其中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干线机场和我国西部的航空枢纽。2013年,航线里程达到70643568公里。航线条数632,国际航线24条,港澳航线14条。通航城市88个,国际航线通航城市10个,港澳航线通航城市2个。全年旅客发送量849万人,货物发送量6万吨,货物周转量96百万吨公里。

便捷的交通系统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中心城市西安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是辐射全国陆域空间最大的核心,其突出的交通区位条件决定了西安在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对外交通地位,以西安为中心的航空、铁路、公路等构成的交通体系四通八达,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图3.1)。

图3.1 西安地理区位及交通图

四 技术条件

陕西文教科研产业密集,是我国科学研究、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西北地区的科学技术中心。区内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区、多家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人才、文化、环境、氛围等软件及设施、场地、实验条件等硬件的相对集中,使其具备了相应的科研环境,有效推动了更多科研成果的创造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已成为科技和教育的高地;同时,通过市场和现代通信工具远距离扩散,创造出广泛的带动效应。

2013年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全方位变化。针对经济结构特点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陕西提出培育新支柱产业的战略举措,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及航空服务、文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继续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深入实施“一市一策”举措,及时解决民营企业的困难,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全年汽车产量41万辆、产值千亿元,以闪存芯片研制为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加快构建。30个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旅游收入创2135亿元新高。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又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延长集团成为西部首家世界500强。关中、陕南各市增速普遍高于全省,陕北板块在困难中逆势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70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能源化工工业4220.48亿元,增长10.1%;装备制造业932.09亿元,增长15.9%;有色冶金工业666.1亿元,增长16.8%;食品工业627.75亿元,增长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85.97亿元,增长27.3%;医药制造业144.75亿元,增长13.4%;纺织服装工业80.89亿元,增长14.2%;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4.69亿元,增长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