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脑力量:专家学者

“要成功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的指导,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论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较完整的理论学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务求实效的工作方案。”[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专家学者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先知先觉的角色,是我们整个保护工作的大脑,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是在专家学者的力推下蓬勃展开的。基于民族文化保护和推进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初衷,专家学者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诸多保护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特点和保护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积极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有所取舍地应用于我们的保护实践中。同时,在为各级有关部门、领导者、管理者参谋和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制订出台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酝酿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过程中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使各有关文化部门、领导者、管理者能够在决策时就获得持续的理论指导和长远规划,从而增强政府积极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景的可预测性和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利于保护工作的系统部署和相关保护资源的合理调配。

专家学者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是超脱于政府与其他保护力量的,是一支靠学术良知驱动,靠专业知识指导的独立力量。他们置身于政府决策层之外,但参与决策过程。他们置身于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外,但是熟知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们的所有理论判断,都是基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而做出的,都是为了维系民族文化基因独特性而做出的无私利的研判,也从民族文化的阵地出发保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涉及具体利益的研究和保护实践中,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既是对其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其职业道德的验证。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中,他们既不会为某些政府部门或管理者的好大喜功而丧失学术良知,沦为某个政绩工程的摇旗派,也不会因对个别项目的好恶而丧失应坚守的学术考量标尺,成为该项目的鼓吹派。

在专家学者的研判视域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没有僵死的研究结论,具体项目的保护方式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基因承载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承载的项目核心内容不会变化,但是因为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术语境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会因时因事出现一些调整。在充分尊重已经验证的原有保护模式的基础上,专家学者勇于尝试各种方法的交叉与合作来扩宽研究视野与研究角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本身的相互借鉴与创新,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的发展,更有利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方式方法的丰富。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远未成长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当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更为注重在理论研究的求真上下功夫,努力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的各个分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的相关学术规范,构建完整封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的学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要淡化学科意识,更要消除学科壁垒,不能因过分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而逐渐丧失对文化遗产生存语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关怀,万不可把具有丰富人文意蕴和持续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干瘪的文化遗留物。同时,专家学者更要做好服务社会发展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际出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寻找课题,增强课题的理论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理论困惑,增强对实际保护工作的指导作用,服务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