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城市规模与我国城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了非均等财政支出政策。以2010年为例,中国一线城市人均财政支出为12265元,是二线城市的2.2倍、三线城市的3倍。[4]这种非均等财政支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它如何影响中国城镇化及人口和生产分布的空间格局?中国是否应该继续实施这种非均等财政支出政策?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中国巨型城市规模的持续膨胀,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其他国家也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实施了非均等财政支出政策,例如,在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和美国等国家,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从上层级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资助金。以美国为例,2001年美国人口规模超过30万的地区或城市的一般性人均财政支出是人口规模20万—30万的地区的1.8倍(Buettne and Holm-Hadulla,2013)。

但是,专门研究非均等财政支出政策福利效应的文献并不多。芬吉和梅尔(Fenge and Meier,2002)考察了一个存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两地区模型,假设生产函数存在聚集外部性,居民消费一种私人物品和一种公共品,且公共品的边际生产成本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上升,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对大城市的非均等财政支出会降低居民福利。布特纳和霍尔姆-哈杜拉(Buettne and Holm-Hadulla,2013)认为,芬吉和梅尔(2002)关于公共品的边际成本随着人口规模增加而上升的假设是令人质疑的。因为许多文献认为,由于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公共品的边际成本随着人口规模上升是下降的(McMillan et al.,1981;Bruecker,1982;Craig,1987)。布特纳和霍尔姆-哈杜拉(2013)假设大城市具有公共品生产的成本优势,研究发现,非均等财政支出可以提高整体的居民福利。

然而,布特纳和霍尔姆-哈杜拉(2013)模型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城市公共品数量变化不会引起人口的空间流动,也不影响城市人口规模。但根据城市经济学文献,公共品既影响居民的效用,也影响人口的空间流动(Stiglitz,1977;Wildasin,1987)。在鲁斯(Roos,2004)模型中,城市公共品对人口是一种重要的吸引力,不仅会引起人口的空间流动,还可能导致人口在一个城市的完全聚集。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公共品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分布十分不均衡。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全部集中在大城市,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是人们向大城市流动的重要动力(Zheng et al.,2008;Albouy,2012)。

本书的主要贡献是,同时放松了芬吉和梅尔(2002)模型假设以及布特纳和霍尔姆-哈杜拉(2013)模型假设,既假设大城市具有公共品生产的成本优势,又假设公共品可以引起人口的空间流动,在新经济地理学文献基础上,构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非均等财政支出不仅会降低居民的整体福利,还会引起大城市规模的持续膨胀,拉大大城市和小城市居民之间的名义收入差距,尽管其实际效用没有差别。

与本书模型比较接近的是鲁斯(2004)的研究。鲁斯(2004)假设居民需要消费住房、差异性制造品和公共品三类物品,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之间的策略性税收政策,有可能导致某一地区公共品的过度供给并降低了整体居民福利。但是,鲁斯(2004)模型与本书的模型有着三个重要差别:

第一,研究的主题不同。鲁斯(2004)研究了地方政府独立做出的策略性财政政策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种策略性财政政策的福利效应,并没有研究包含中央政府(或上一层级政府)在内的政府非均等财政支出的福利效应及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而这正是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二,模型假设的土地所有者不同。目前,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关于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式有四种不同的假设:第一类模型假设土地归整个经济体的全体居民所有并且平均分配土地租金收入(Helpman,1998);第二类模型假设每个地区的土地为该地区内的全体居民所有并且平均分配该地区的土地租金收入(Ottaviano et al.,2002);第三类模型假设土地归经济体之外的无名地主所有(Tabuchi,1998;Pflüger and Südekum,2010);第四类模型假设土地归地区的一些地主所有,地主不从事劳动,凭借土地租金生活,地方政府对其租金收入征税(Roos,2004)。这四类假设均不符合中国土地市场的现实。在中国,城市土地归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因此,本书提出第五种处理方式,假设土地归地方政府所有,卖地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本书对于土地所有权的假设更加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第三,本书的模型考虑了多种因素对人口聚集的影响,包括城市规模经济、产品多样性、公共品等,而鲁斯(2004)只考虑了公共品对人口聚集的影响,这有可能扩大公共品的影响,也不符合经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