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 关于题目的说明
第一,本书的电视是指传统电视媒体,不包括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是指通过互联网,借助浏览器、客户端播放软件等工具,在线观看视频节目的互联网应用。[46]
第二,本书所指广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前、中、后的插播广告。二是用户进入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新浪视频、搜狐视频、乐视等)观看节目时,在节目前、中、后插播的广告。网络视频发展之初,两者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较为相似。伴随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网络视频广告逐渐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不仅含有传统电视广告,更有体现互联网特色的网游广告、网站自制节目预告片、网站自制产品广告等。从传播方式上看,视频网站虽然采取了与传统电视相似的单向、强制方式,但也在广告的精准化、交互性以及赋予用户权利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本书将以这两类异同并存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索其传播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广告主的跨屏投放提供参考。
第三,从接收设备来看,电视的终端设备是电视机。网络视频的终端设备包括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四种。同时,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视频媒体中,笔者都将其插播广告视为整体,不对具体广告进行单独研究。
二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从心理角度,探索受众对于电视广告和网络视频广告的认知和评价。本书采用组内设计,即使用同源样本,研究相同受众对于两种广告的评价。本书所指广告认知和评价包括广告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书的目标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探索受众的电视广告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电视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广告价值、广告侵扰、广告信息性、广告娱乐性、广告冒犯以及电视媒体可信性(如图1-17所示),模型构建过程详见本书第四章。
图1-17 电视广告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第二,探索受众的网络视频广告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网络视频广告态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广告价值、广告侵扰、广告信息性、广告娱乐性、广告冒犯以及网络视频媒体交互性(如图1-18所示),模型构建过程详见本书第四章。
图1-18 网络视频广告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第三,对比上述两个结果,探索相同受众对于两种媒体广告的评价有何异同。
第四,探索对于相同的受众,其电视广告评价和网络视频广告评价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书属于实证研究,大致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文献梳理与逻辑推理。主要用于确定变量的概念和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同时,还用于后期对模型结果的综合讨论。
第二,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收集数据。
第三,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 研究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大致如下:
首先,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包括广告态度、广告价值、广告侵扰、广告信息性、广告娱乐性、广告冒犯、电视媒体可信性以及网络视频媒体交互性进行概念阐述,并确定其测量指标(详见本书第二、第三章)。
其次,根据相关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经验法则提出假设关系,并初步构建体现变量关系的理论模型(详见本书第四章)。
再次,实施问卷调研,运用AMOS17.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确立最终的模型(详见本书第五章和第六章)。
最后,根据最终的模型结果,结合相应的理论和广告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讨论(详见本书第七章)。
[1] 参见文春英、顾远萍《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
[2]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8—2009》,第9页。
[3] 杨明品、贺筱玲:《网络视频发展的政策选择》,《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1年1月,第13页。
[5]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2011—2012》,第7页。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3年5月,第8页。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第5页。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第41页。
[9] 艾瑞咨询集团:《2016年中国在线视频企业创新营销研究报告》,第12页。
[10]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2015》,第13页。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第67、68页。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7月,第35页。
[13]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2015》,第9页。
[14] 慕玲:《多屏传播背景下的受众收视研究》,《现代传播》2015年第4期。
[15] 常昕、商光辉:《“广电+”与广电媒体发展形势刍议》,《电视研究》2015年第12期。
[16] 慕玲:《多屏传播背景下的受众收视研究》,《现代传播》2015年第4期。
[17] 《阳狮锐奇“The Pool”第二泳道调研成果发布》,2011年12月20日,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11220/000454.html)。
[18] 张天莉、郑维东:《网络视频发展及其对电视媒体影响的不断深化》(上),《电视研究》2012年第11期。
[19] 秒针系统:《视频投放十大发现》,2012年Q4,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834426105.html)。
[20]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2015》,第6页。
[21] 艾瑞咨询集团:《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简版2015》,第7页。
[22] 艾瑞咨询集团:《2016年中国在线视频企业创新营销研究报告》,第15页。
[23] 艾瑞咨询集团:《2016年中国在线视频企业创新营销研究报告》,第5页。
[24] 朱新梅:《关注传统媒体的“四个流失”现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期。
[25] 张天莉、王京:《融合的受众及其媒介习惯的新特征》,《电视研究》2013年第4期。
[26] 白穆玄:《电视观众跨媒体使用的多维度研究》,《广告主市场观察》2010年第11期。
[27] 赵霞、徐瑞青:《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网络收视调研报告》,《电视研究》2013年第2期。
[28] 张天莉、郑维东:《网络视频发展及其对电视媒体影响的不断深化》(上),《电视研究》2012年第11期。
[29] 高杰:《2011年上半年上海跨屏研究报告》,《中国广告》2011年第12期。
[30] 尼尔森:《中美跨屏媒介消费比较研究》,2011年10月,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5696a8cd0d233d4b04e6907.html)。
[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3年5月,第32页。
[32] CNNIC:《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4年6月,第29页。
[33] 参见张海潮、郑维东《中国视频媒体生态考察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34] 忠实电视观众指的是与电视台发生过互动关系,即通过热线电话、短信、来信来访等方式与电视台联系过的电视观众。
[35] 石永军、王卓、石永东、周莉:《忠实电视观众网络视频使用调查——以湖北地区为例》,《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第3期。
[36] 黄京华:《网络视频与电视:受众的分流和共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4期。
[37] 张天莉、郑维东:《网络视频发展及其对电视媒体影响的不断深化》(上),《电视研究》2012年第11期。
[38] 第二泳道调研时间为2011年10—11月,采用40个城市的5031个样本进行在线调查。由阳狮锐奇携手益普索(Ipsos)和精硕科技(AdMaster),邀请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PPS、PPTV、迅雷看看、凤凰宽频、中国网络电视台、我乐网、乐视等11家视频频道和视频网站,利洁时、玛氏、箭牌、雷克萨斯、露露、汇源、碧生源、红牛、善存9家广告主旗下13个品牌进行了联合调研。
[39] 《阳狮锐奇“The Pool”第二泳道调研成果发布》,2011年12月20日,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11220/000454.html)。
[40] 《大视频时代,跨屏整合营销提高媒介投放ROI》,《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年第1期。
[41] 阳狮锐奇联合布雷恩英咨询和精硕科技,选取北京和武汉作为一、二线城市的代表,招募18—45岁收看网络视频与电视的收视人群进行调查,参与此次调研的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乐视网、PPS、PPTV;参与的广告主包括:欧莱雅、可口可乐、利洁时、通用磨坊、蒙牛、玛氏、箭牌、美赞臣、上海家化等。
[42] 《阳狮锐奇“The Pool”第三泳道调研计划落幕》,2013年4月5日,梅花网(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3dfdec4f-514f-4336-b942-0269cc2a36e6.aspx)。
[43] 《阳狮锐奇“The Pool”第四泳道调研计划落幕》,2014年3月27日,新华科技(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3/27/c_126322549.html)。
[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2年,第20页。
[4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4年,第32页。
[4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2013年5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