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辨
皮锡瑞“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之说的来源,上文已经较为详细地举出,即王鸣盛、阮元、赵春沂、缪荃孙等人所说:“前汉多言师法,而后汉多言家法。”蒋湘南说得更加清楚:“西汉专称师法,而无家法之名……不言家法,东汉乃专称家法矣。”[17]
据笔者统计,“师法”一语,在班固《汉书》中出现九处;在范晔《后汉书》中出现六处,其中包括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一处,又有一处为郅恽劝谏傅俊语:“将军如何不师法文王……”(《后汉书·郅恽传》,卷二九,第1026页),[18]与本文讨论无关,剔除后实际上只有四处。“家法”一语,不见于《汉书》,仅一见于《史记》,意义又与经学无关。[19]在范晔《后汉书》中,“家法”出现有九处。这应该就是清人所谓“前汉多言师法,而后汉多言家法”之说的根据,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可靠。我们最多只能说《前汉书》多言“师法”,而《后汉书》多言“家法”。
王鸣盛、阮元、赵春沂、缪荃孙等人,说到“前汉多言师法,而后汉多言家法”的时候,使用语辞“盖”或“大抵”,还有表示出于推测的意味。皮锡瑞进而把“多言”改为“重”,意义所指有很大的不同,他在错误认识的方向上就走得更远了。
皮锡瑞并没有注意到他立论的自相矛盾。上文说过,他将师法与家法作了具体的落实:
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家有张、彭之学,孟有翟、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从师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师法又从田王孙一师分出者也。
我们根据皮氏的观点,把所有这一类的师法与家法都列举出来,标明出处,来看个究竟。
表一 皮锡瑞所谓师法与家法一览表
续表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皮锡瑞所谓师法与家法,出处都是《汉书》;倒是“又有东莱费直……为费氏学”一条,照皮锡瑞的解释,当属师法,反出自《后汉书·儒林传》。他所说的各个家法分支都出现在西汉,怎么能说“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呢?此一不通。而且《汉书·儒林传》说:“由是《谷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此下就没有分支了,不知道这应该属于师法,还是家法?此二不通。
笔者曾经梳理《后汉书》《三国志》中题名的东汉博士,把他们的师承授受关系粗略地作了考察,结果是发现他们的家派多不能详细查明,不像西汉博士的经学家法都历历可数。下表为《后汉书》中出现的四十七位太学博士名录,其中有二十四人不知家派,其余二十三人的家派,除了因伏氏“家世传业”(《汉书·儒林传》,卷八八,第3613页),可知伏恭是齐《诗》伏氏学外,只能知道属于孟氏《易》、京氏《易》、梁丘《易》、欧阳《尚书》、小夏侯《尚书》、鲁《诗》、齐《诗》、韩《诗》、庆氏《礼》、《公羊春秋》、颜氏《春秋》、严氏《春秋》,按照皮锡瑞的看法,这些都是师法,而非家法。如何能够说是“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呢?此三不通。
表二 东汉博士家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