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走向:美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历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对国内关于美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资料搜索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在国内没有专门关于美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专著,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在一些外国教育史和外国幼儿教育史的论著里,抑或是见诸一些简短的期刊文章之中。对外国教育史进行研究,课程也是一项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在任何一本关于外国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的论著中,在对美国学前教育史进行介绍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会对学前课程有所论述。但是国内教育学术界还没有人对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演变做深入的研究,尚未有一部成熟的论著,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地梳理、探讨并分析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动态。本书主要从外国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以及关于美国学前课程模式的介绍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中去发现、提炼和总结有关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有关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史和学前教育现状的综合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宏观的背景方面的帮助。

在著作方面,主要有周采、杨汉麟主编的《外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幼儿教育史》,唐淑主编的《学前教育史》,以及冯晓霞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幼儿教育》。这几本著作都对美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演变做了简洁而明了的介绍,其中也渗透了一些课程改革发展的信息;但对美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几乎没有涉及,对学前课程变革的原因也没有深入阐述。林秀锦著的《美国的早期保育与教育》介绍了美国早期教育和保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全书分为十章,每章聚焦一个主题,综述了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美国早期保育和教育的状况。以上这些资料为本书提供了宏观线索,使笔者对美国学前教育与学前课程的发展之流有一种粗线条的理解和把握。

专门对美国学前教育进行历史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多。在硕博学位论文中,华东师范大学王明鹤(2005)的硕士学位论文《幼儿园运动在美国(1856—1920)》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学前教育进行了研究,该文以福禄培尔主义思想在美国幼儿园界历史地位的变迁为内在主线,系统梳理了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幼儿园运动,并对其发展转变进行了总结分析。西南大学李晓红(2006)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先行计划”初探》介绍了美国60年代发起的“先行计划”产生的社会背景、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现状,以及对美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等。南京师范大学李国庆(2006)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的一个基石——儿童研究运动之研究》对20世纪初期的儿童研究运动做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在期刊文章方面,周采(1985)曾专门写文章介绍19世纪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概况,刘开瑜(1987)则对美国学前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原因做了论述。刘彤(2001、2002)发表了文章《近代美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近代美国幼儿教育体制的美国化历程》。前文对南北战争到二战结束时期的美国幼儿教育理论和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初步研究,重点剖析了福禄培尔、杜威、霍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幼儿教育理论;后文则对美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做了系统阐述。这两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专门对美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探索。卜玉华(2002)在《解读“儿童中心观”——一种历史的眼光》一文中,以历史进程为“经”,以儿童观念和儿童发展观的发展为“纬”,主要以美国幼儿教育对儿童中心观的立场为蓝本,阐述了儿童观的历史变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折射出的美国幼儿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美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首先,一些研究者探讨了现代美国学前教育的总发展趋势。丁邦平(1994)就80年代以来美国早期儿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做了一些探讨,指出幼儿园是公立学校的一部分,88%的儿童都会进入公立幼儿园,越来越强调保育和教育的统一,注重儿童整体发展,早期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儿童;联邦和各州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早期教育。蔡迎旗(1995)发表文章,描述了美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几点特色:一是早期教育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有力支持;二是早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办学方式灵活、类型多样;三是把全面发展和自由活动作为早期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四是科研活动频繁,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陈厚云、方明(2001)也指出,美国政府与国会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加强立法,不断增加投入;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企业等单位办托幼机构逐步增长。刘炎(2002)从托幼机构教育、教学法研究、文化适宜性等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学前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进展、变化及其原因,并对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刘晶波(2003)撰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的早期教育展现出四个方面的趋势,其一,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重个体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其二,延续20世纪末对维果茨基的关注,并将其与美国本土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其三,引入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推广社区化教育实践,对孩子档案进行评估;其四,多元文化在早期教育中快速融合。李毅敏、郭艳(2007)认为,近年美国早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开端计划项目的持续推进,发展适宜性早期教育方案的出台及发展,为入学做好准备与早期学习标准化运动,以及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早期教育机构与家庭及社区合作等内容。王任梅(2008)指出了近年美国学前教育飞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如重视入学准备、重视家长参与、重视以幼儿为本、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等。综观这些内容,可以看到近年美国学前教育改革表现出了追求公平与优质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渗透到学前课程领域之中。

其次,一些研究者针对美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行为进行了研究。随着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联邦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由于对学前教育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入,美国联邦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田立新(2006)介绍,美国为保证使不同阶层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智力和人格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提出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布什政府在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儿童早期教育同时,还发起了“良好开端、聪明成长”项目来发展早期教育。向美丽(2008)指出,美国一直重视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联邦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影响深远。沙莉、庞丽娟、刘小蕊(2007)认为当今美国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中呈现不断强化干预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史无前例;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继续增加;大力提升学前师资要求与水平;政府灵活调动州与地方政府积极性;重视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她们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美国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五个特点:现实主义的取向、法治原则、非全面系统性、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拨款额度不断增加。总之,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与投入对学前课程质量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2.专门针对美国学前课程的研究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书提供了关于美国学前课程历史发展演变问题的较为详细的线索和具体的信息。

石筠弢著的《学前教育课程论》专辟一章,介绍外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和思想,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致时间顺序展现了世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首先追溯了夸美纽斯、卢梭和裴斯泰洛奇的学前课程思想,接下来论述了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人的学前课程思想,最后还简单描绘了教育心理学与学前课程发展之间的“关系图”,按先后顺序叙述了行为主义课程、人本主义课程和认知发展理论课程,对本书阐述和分析美国学前课程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很有帮助。

我国台湾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简楚瑛著《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一书,介绍了美国最受人关注的五个课程模式,分别是蒙台梭利课程模式、河滨街(斑克街或发展—互动)课程模式、High/Socope 课程模式(高瞻课程)、卡蜜—迪泛思(凯米—德弗里斯)课程模式和直接教学模式,简要介绍了各种模式产生的背景、演变历史以及该模式的理论基础与课程要素的内涵,而且还对五个课程模式进行了比较。

朱家雄在其所著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也对美国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如发展互动式课程、直接指导课程,以及蒙台梭利课程和瑞吉欧教育实践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并指出发展趋势;而其在《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一书中,则主要论述了在皮亚杰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美国的几种早期教育课程,包括拉瓦特里早期教育课程、韦卡特等人的幼儿认知导向课程、凯米—德弗里斯课程、福门的游戏课程以及全美幼教协会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等。

袁爱玲的《当代学前课程发展》对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沿革做了扼要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故事、音乐之类,少量适合幼儿的简易图画册或识字本、美工和科学常识也列为学习项目。幼儿园的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态度、卫生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活泼精神和健康体质。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科技落后而进行了教育改革,幼儿园的教材里添加了一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其中以阅读和计算最受重视。70年代中期,幼儿园课程变化较大,幼儿园的教育计划非常灵活,基本原则是做中学。课程安排首先放在身体、心理、社会、情绪等的成长上。

有关美国学前课程的文章一般是对某些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或是对某一种课程模式的专门介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谈的可谓凤毛麟角。北京师范大学李敏谊(2006)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研究》关注的是一直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都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从历史变革、比较分析和最新发展动向三个视角对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但这篇论文中的历史研究仅限于从现代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然后用比较的视角审视了美国三种代表性的课程模式,分别是蒙台梭利教育法、银行街发展—互动课程以及高瞻方案,最后对瑞吉欧教育法在美国的发展进行剖析,揭示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最新发展动向。另外,李敏谊于2009年在《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模式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指出,美国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可以分成三种理论流派:浪漫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和进步主义流派。尽管各种早期教育课程方案层出不穷,但实际上都是这三种流派的变式,并且可以形成一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的“连续体”。李敏谊(2007)在另一篇文章《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中,从上述三种理论流派的角度对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解读,并就学习和借鉴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提出一些启示和反思。李生兰(1992)也曾指出,指导美国早期教育实践的课程理论主要有成熟—社会化的理论、教育—训练的理论、认知—发展的理论三种,其中成熟—社会化理论重视儿童社会情感和个性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重视儿童智力发展过程,教育—训练理论则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尽管提法不同,但是二人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卜玉华(199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扼要地介绍了欧文幼儿学校的课程、蒙台梭利课程、保育学校课程以及成熟主义理论的早期儿童教育方案、行为主义方案和交互作用理论方案的课程模式与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从课程模式的发展历史看到与之相应的课程理论的发展状况。张济州(2009)比较了幼儿教育课程中的自然成熟模式、行为环境模式、认识相互作用模式,并指出了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前,“儿童发展遗传制约论”和“自由教育”理论在西方占优势,幼儿教育课程中发展成熟模式受到青睐;60年代,行为环境模式逐渐压倒发展成熟模式,它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儿童智力的问题;七八十年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开始强调幼儿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认知相互作用模式的优势显露。刘文华(2009)选择了美国几种有代表性的幼教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海恩斯科普模式、直接教学模式,从教育对象、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角色、评价等方面比较了它们的异同。认为每种模式都有可借鉴之处,关键是如何结合本土的特点、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去设计高质量的幼教课程。

还有一些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当代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和改革上。曾红台(1999)指出了美国近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一是课程目标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二是课程注重内容实用性、幼儿的实践性;三是游戏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严仲连、陈时见(2000)简要描述了美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传统,并介绍了美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代流变,指出美国幼儿园课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就一直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儿童课程科学化是美国幼儿园课程的一大现代特征。尽管美国幼儿园课程变化频繁,但尊重儿童,重视儿童发展的个性,重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一直未变。该文还进一步指出了现行美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提供的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发展需求,开设综合性课程、全面评价、倡导混合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且,陈时见、严仲连(2002)还认为当代美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是多样化、现代多元化、个性化、园本化。王余幸、袁爱玲(2006)指出美国学前课程实施的核心是鼓励幼儿接触,使幼儿通过接触进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学前课程设计与实施体现着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强调个性发展,课程内容着眼于面向未来的积累,鼓励幼儿在接触与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对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再者,就是对某一课程模式或某一课程问题的研究。李季湄(1989)介绍了以凯米—德弗里斯模式为代表的皮亚杰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学前课程和以美国“开端计划”中的恩格尔曼—贝瑞特模式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前课程。李辉(1998)曾专门对20世纪末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化运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黄人颂早在1998年就对美国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课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该课程方案把适应儿童的发展作为决定课程质量诸因素中重要因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儿童发展的差异,该课程来自美国早期教育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反映面向21世纪的社会要求和教育改革。并且还简单叙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课程研究的热潮以及理论运用上的综合趋势。邓志伟(1998)也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幼儿(0—8岁)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思想做了简单归纳,并认为其代表了美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徐小龙(2001)叙述了海斯科普学前课程模式近20年的发展状况,指出这种课程从以认知为中心发展到同时注重儿童的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全面目标。史大胜(2009)就“发展适宜性”实践进行了深度解读,指出发展性教育实践是全美儿童早期教育协会极力倡导的儿童早期教育理念,该理念彰显了整合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引领了美国的儿童早期教育实践。

3.散见在研究外国教育著作中的与美国学前教育有关的论述

这些零散的素材,为本书提供了原料和灵感。

凡是对外国教育进行通史研究,不可能不提及美国。例如,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对美国各个时期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哈利斯、杜威等人的背景经历和思想也可以从中略见一斑。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对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学校、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以及霍尔、桑代克的教育实验等都有简单的介绍。此外,张斌贤、王保星编著的《外国教育思想史》以及王天一、方晓东编著的《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则对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与基本轮廓做了简要的叙述和勾画,同时也对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杜威、克伯屈等人的教育思想做了深入分析,这有助于笔者在准确把握宏观教育时局下展开研究,同时也为笔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在其他的一些外国教育史研究著作中,也或多或少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涉及,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作为通史研究或教材,对与美国学前教育或学前课程相关的内容只能是泛泛的介绍,不可能做系统的阐述。但这些资料对本书有着“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二)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多方查询,目前没有见到系统的关于美国学前课程历史演变的研究专著,但是有一些关于美国学前教育史和专门介绍美国学前课程模式的著作。前者对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演变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描述,试图展现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全貌,但深入分析不够,类似通史;后者则是对某些课程模式进行介绍和研究分析,以期对今天的学前教育有所帮助和启示。

1.关于美国学前教育的通史类研究

对本书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的通史著作主要有:

《儿童早期教育的历史》(V.Celia Lascarides&Blythe F.Hinitz,Histor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ew York: Falmer Press,2000),这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对本书的帮助很大。它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儿童早期教育的欧洲起源和欧文、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人的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讲述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历史,内容涉及殖民地时期的教育状况,美国的教育改革家、幼儿园运动、保育学校运动、日托中心的发展演变、联邦政府对早期教育的涉入等。

贝蒂著的《学前教育在美国:从殖民时代到现在的幼儿文化》(Beatty,B.,Preschool Education in America: The Culture of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Colonial Era to the Present,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从“美国学前教育运动的欧洲起源;美国幼儿学校和家庭学校;福禄培尔及其德国幼儿园运动;美国早期的私立和公立幼儿园;美国免费幼儿园运动;美国公立幼儿园运动;私立保育学校;公立学前教育等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后期美国的幼儿教育状况,其中对幼儿园教育的描述占主要篇幅,并同时对美国本土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幼儿园运动(1856—1920)作为美国幼儿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被叙述。

韦伯的《幼儿园:与美国的教育思想相遇》(Weber,E.,The kindergarten: Its encounter with education thought in America,New York: Teach ers College Press,1969)一书则从“幼儿园的起源;福禄培尔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发展;福禄培尔幼儿园课程、科学化的教育和蒙台梭利方法之间的冲突;儿童发展观;课程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梳理了美国幼儿教育理论方面的发展脉络。该研究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后期美国幼儿教育理论界的各种尝试和探索都做了一定的阐述,尽管它没有特别多地涉及幼儿教育实践领域,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详细考察美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文本,时间跨度为从19世纪中叶幼儿园在美国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中也有很多内容是关于保育学校的发展的。韦伯依据的主要是第一手历史材料并对其进行详尽了分析,这使得其对美国学前教育形成的历史研究尤其具有参考价值。他的另一本著作《影响儿童早期教育的思想》(Weber,E.,Ideas Influenc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1984)则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福禄培尔、霍尔、格塞尔、桑代克、杜威、弗洛伊德、劳伦斯·弗兰克、埃里克森、皮亚杰等的教育思想。

《童年:1892—1992》(Wortham,Sue C.,Childhood: 1892 - 1992,Wheaton: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1992)这本书把早期教育放在了整个社会和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解读,它包含了如下章节:19世纪美国人的童年经历和早期教育;童年期的延长和早期教育的变革(1890—1920);萧条和战争中的世界(1930—1950);童年的黄金时代(1950—1975);变换的世界:对童年和教育的重新认识(1975—1992)。每一章都对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概括,接下来对儿童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经历进行描述和讨论。

此外,已经翻译出版的由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主编的《世界幼儿教育史》一书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进行了介绍: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幼儿教育者和心理学者,对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福禄培尔教育理论存在形式化和固定化问题,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理论家不仅举起了反对福禄培尔理论的大旗,同时也对当时在美国开展的蒙台梭利运动进行了强烈批判。另外,这一时期除了幼儿园,保育学校也从英国传入美国,在美国发展和普及。

上述专著里分别包含了美国学前教育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背景、基本面貌和课程开设状况,为研究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变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非常有助于分析美国学前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2.关于美国学前课程的研究

埃文斯早期的经典著作《早期教育当代思潮》(Evans,E.D.,Contemporary Influen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Holt,New York: Rinehart &Winston,1975)综合回顾了那些著名的课程模式,而且把对这些课程模式的叙述置于一定的理论背景(通常是心理学的发展理论)中,这些背景为课程模式提供了一个概念基础。例如,在埃文斯描述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课程方案中,他首先解释了行为主义理论,然后描述了源自相同理论基础的几个课程模式。埃文斯对不同课程理论背景的叙述可以使读者了解课程模式是如何在这些不同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而且他的这种写作方法也凸显了诸多课程模式的开创者是如何选择同一个理论的不同方面作为他们课程方案设计的重点。Caro Seefeldt(1976)所著的《学前儿童的课程:一份调查评论》(Curriculum for the Preschool-Primary Child: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则分别介绍了语言、阅读、社会、自然、数学、艺术、音乐、游戏等领域的课程的现状,并对这些领域课程的历史进行了简单追溯。

已翻译出版的研究美国学前课程的专著有李敏谊译、Stacie Goffin和Catherine Wilson著的《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这本书对美国早期教育领域主要课程模式进行了一个当代的考察,还探讨了各个课程模式在当前乃至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问题和关注点。揭示了课程模式作为理论建构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早期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在何种程度上被觉察到了。这本著作主要聚焦于早期教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功能以及影响等问题,主要考察了蒙台梭利教育法、银行街发展—互动课程、来自行为主义和皮亚杰理论的课程,这些课程被视为历久弥新的课程模式,是因为这些课程模式确实自诞生以来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研究每一个课程模式的发展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探明这些课程模式各自及集体对早期教育所发挥的影响。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超越了对单个课程模式的考察,而进入通过方案评价以及课程开发这些视角来探究早期教育课程模式。

普鲁纳林、约翰逊主编,黄瑾等译的《学前教育课程》,涉及了很多早期教育课程,如方案教学、行为主义、致力于婴儿和学步儿童的埃里克森课程、家庭中心模式、混龄课程以及一些特定的模式,诸如海斯科普方案、传导方案、奥苏泊尔以及教育小思想家的模式等。像全纳性、多元化和反偏见教育等问题在书中的结论性章节中都进行扩展性处理。所有各章涵盖了有关早期儿童教育的相互重叠的知识领域以及结合教育、实践和政策方面的结果。

国外学者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论述了有关学前课程的各种问题,其中有社会背景与学前课程的问题,学前儿童发展与课程的问题,幼儿教育机构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等等。这些学者的论著为本书提供了第二手文献材料。

在关于美国学前课程研究的英文文章方面,笔者主要利用Educ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和Education Research Complete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从历史的角度对学前教育课程直接进行研究的期刊文章不是很多,但是有很多关于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报告。在各种各样会议上,很多学者做了关于美国学前教育历史发展方面的报告,报告里面一般都会对课程的变革有所涉及,这为本书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与此同时,笔者通过JSTOR电子期刊数据库,查找到很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学前教育的研究资料,如 JSTOR 数据库收录的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nd Course of Study(1901—1902)和 The Course of Study (1900—1901)期刊中含有很多那个时期美国学前教育的领军人物所撰写的关于幼儿园课程的文章,这为本书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综上所述,关于美国学前教育史这一课题,国内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是一种浅尝辄止的介绍;国外的研究相对充分并涉及多个方面,有些作为通史而自成系统,有些则重点突出,侧重某个方面,只是对美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的专门研究尚未看到。因此,本书是首次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以美国学前课程在整个20世纪几次大的历史转型为重心,将美国学前课程的演变放置在整个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梳理出美国学前课程思想和实践的演进轨迹,这在研究内容方面是一种创新与突破,有利于拓展外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