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心理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些有用的术语

熟悉以下术语,有助于阅读后文的理解过程。其中有些术语经常出现于一些泛泛意会的场合。我们的解释也谈不上涉及重大理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认知科学诸领域的文字的通用性。其中我们最为倚重的术语为“智能”、“认知功能”和“心智”。其他术语不过是三者的辅佐性延伸。

认知:在严格的意义上,人们处理外部刺激并且作出反应/响应的过程。其在主体—环境相互作用条件下的主要特点:一是表征,二是对于表征(作为识别和再认依据)及其联想的运用(含局域和全域智能性运用)。简言之,认知即知识表征及其多级智能化和价值化运用。

认知过程:人们处理外部刺激并且作出反应的内部模块过程。完成一项复杂的认知任务的过程叫做组块(或者方式)。在既有文献中,认知过程一般都采用感觉、注意、知觉、记忆、预期等术语来作分析。

认知功能及语言认知功能:对应于稳定环境中场合的非线性认知过程所维持的模式,在既有研究中多为模型所表征的对象,其目的之一在于明示官能、心智等构造对于认知的规定性,尤其是意识元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人们的认知行为系统利用认知功能来概括和演绎包括语言在内的认知经验。其基本特征就是认知与环境按照场合的需要发生相互作用。因此,面向语言的认知功能是在语言这一经验条件下的经常性的认知过程。语言习得和使用均统一于语言产生和理解两大过程。对于经验现象的各种认知分析实际都使用了认知功能这一理解。该术语表达语言事实的不同于视域化理论的关联,即按照功能“干支”把从前属于多个研究领域的对象关联起来,促成有机的跨领域研究,有助于揭示相应智能。

认知功能方式:具有神经认知功能支持的或者获得进化实现的稳定下来的认知功能心智化分布。虽然语言具有多模块过程,但是人们的直觉仍然大多将其看作认知同源现象。我们不妨借此把各种认知功能的综合体叫做认知功能方式。基本特点是具有有机的神经系统的支持和特定认知任务类型,表现出接受自然认知“观照”的行为特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功能方式。

智能:应对变化的主体能力。比如道路转弯了,智能允许主体避免仍然保持直线前行。其基本区分如下:局域智能:在严格的意义上,直接应对变化的特殊能力,不需要启动一般资源,即不需要启动首次识别任务那类资源,不需要注意焦点的投入,不需要加强记忆。所辖元素彼此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功能关系。全域智能:通过遗传和发展类型化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的自然能力。这个能力在认知过程上要求较大的认知努力。如果环境变化巨大,在局域智能或者常用的认知功能无法满足要求时,一定程度的认知努力便可以启动一般智能的运作过程。下行过渡性智能:自上而下的加工把一般注意资源转变为特殊资源,确立与上一代人相似的认知功能。上行过渡性智能:自上而下的加工把一般注意资源转变为特殊资源,确立与上一代人不相似的认知功能。

心智:基于意识元素的运用智能,具有自我认同这一基础以及达成特殊认知能力的意识元素的特殊功能构造。心智能力涉及意识和无意识以及心理控制和自动这四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在意识维度上具有一明一暗的两大组块过程,或者因为认知功能条件而在心理控制意义上具有一实一虚的两大组块过程。语言心理的不同发展程度明显具有以上特征。这是心智能力延伸的基本规律。

认知功能化:即神经认知功能化。词语表现出自动范畴功能的过程叫做虚化,句子使用过程出现自动功能的语法的过程叫做语法化(词语虚化是语法化的一个方面),语音方面因为语言使用而出现高效的音系处理的过程叫做音系化,词义的联想在句子的理解中达成运算(而非简单的联想)的过程可以叫做语义化,词逐步演变为生成对象和自动当选功能状态的过程可以叫做词汇化。这些都是个体语言发展演化的阶段性智能侧面或过程。

经验化:发展和适应都是经验化的过程。虽然二者可以在智能上同源,但是通过发展和适应出现了差异,故而又作类型化。

场合化:场合是多因素共现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情形,共现因素不同就是不同的场合。一种认知功能也具有此种稳定场合的基础。在场合化的过程中,认知过程也出现稳定不变的功能。本质上,这个功能是认知系统追随表征极端的智能的结果。

语感:一个提取和使用各种语言知识来检查不确定性和异常现象的语言认知功能界面,所用认知编码方式为具有各种细致程度的内部处理警觉及系列感受。最初级的语感功能状态含陌生感(警觉)、奇怪感、新奇感等对于各类语言现象的编码方式。语感作用于语言发展和消除语言异常的场合以及在句式、措辞等方面需要评估的场合。其功能范畴的细致程度与语言使用和体验程度而产生的“组块”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