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俄罗斯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苏联经济的主要特点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封建农奴制的严重制约,要比欧美资本主义兴起的进程与发展程度都显得有很大的差距。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俄国已进入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垄断资本主义,但它在经济方面具有自身的一些重要特点:有着浓厚的封建特色,列宁一再称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垄断与集中程度高;对外国资本主义依赖程度高;经济落后。直到十月革命前的1914年,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占5.3%,而美国占35.8%,德国占15.7%,英国占14.0%,法国占6.4%。[1]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初期,列宁着手对经济实行革命性的改造,如实行土地改革;经济国有化;工人监督与工业国家化;在流通领域对大型批发商业实行国有化,对重要的商品实行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实行垄断;在经济管理方面,成立具有广泛权力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制订电气化计划。

但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因遭到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战争,不得不停止执行列宁1918年春天和平暂息时期拟定的经济政策,而实行带有军事性质的特殊的军事共产主义的政策,把全俄变成一个军营,把全国经济生活服从于战争的需要。苏维埃国家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后,转向新经济政策,但在1929年斯大林宣布“当它(指新经济政策——笔者注)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2]斯大林执政后,实行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斯大林加快了对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37年,社会主义经济在全苏联生产固定基金、国民收入、工业与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占99%、99.1%、99.8%与98.5%。[3]由于取得上述进展,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斯大林指出,新宪法的基础是“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这样,在苏联建立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苏联剧变,其经济发展经历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综合地考察,苏联时期的经济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特点。

一 经济上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苏联是世界上自立能力很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苏联经过70多年的努力,在国内已形成了部门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从大的方面讲,苏联国民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商业和服务行业。但各部门又形成了较完整的若干分支部门,如工业中又建立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加工工业中又有机械、冶金、能源、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部门;农业中又形成了较好物质技术基础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交通运输中又建立了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及管道等运输网。因此,完整的经济体系,对保证苏联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二,苏联与经济上发达的大国相比,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不仅资源储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资源储量仍很充足。苏联资源自给程度很高。

第三,苏联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要比西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国低得多。它虽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但长期以来基本上属于内向型国家,经济发展主要靠国内市场。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方一些国家。例如,1988年,苏联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7%,而1980年,世界贸易出口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以上。如果从苏联在国外的投资、国外在苏联的投资来看,那更无法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

苏联的上述经济特点说明,虽然按人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水平来分析,它远远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但从综合国力来讲,特别是考虑到军事实力这一因素,只有苏联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

苏联经济自立能力强这一特点,一方面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少受外界影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其竞争能力的提高,竞争机制难以起作用,使质量与效率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难以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

二 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效率低

纵观苏联经济发展70多年的历史,尽管在某些时期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停滞的情况,但总的来说,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增长速度一般在10%左右,例如1946—1950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2%,1951—1960年为10%。从20世纪60年代起,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如与美国相比,大多数经济指标还是快于美国。只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出现了经济停滞,并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

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虽高,但其经济效率低。长期以来,苏联是用大量消耗原材料、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动力来保持其计划规定的增长速度的,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反映经济效率的一些指标日趋恶化,如1961—1966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1%,1981—1985年降为3.1%。1965—1985年的20年间,农业中职工人均占有的农业固定生产基金提高了4倍,而同期劳动生产率仅提高1倍。基金产值率也大幅度下降,1960年每卢布的生产性固定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为72戈比,1980年下降为40戈比,1986年又下降为37戈比,这比1960年下降了49%,苏联生产每单位的国民收入所需投资要比美国多50%,用钢量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

三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长期贯彻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这项政策始于二三十年代工业化时期。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考虑到当时面临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又加快了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在战后和平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仍一直领先。据西方估计,全苏联电子工业产品的大部分、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产品的1/3、冶金产品的1/5以及化工产品和能源的1/6是用于国防。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特别是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的严重落后,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 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

可以说,苏联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储量丰富、种类齐全、自给程度高,但分布极不平衡,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矛盾突出。

如果把苏联的领土和经济区划分为两大部分的话,即可分欧洲地区和东部地区。苏联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而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能源资源为例,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占工农业产值和能源消耗量4/5的欧洲地区,只拥有能源资源的1/10,而占工农业产值1/10的东部地区,却拥有能源储量的9/10。不少其他资源的分布情况亦类同。资源分布不均,必然影响生产力合理布局。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苏联一直在调整生产力的配置,使经济逐步向东部地区转移,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苏联规定,耗能、耗原材料多的工业企业,只允许建在东部地区;为了东部与西部地区运输的畅通,新建了长达3145千米的贝阿铁路,并在铁路沿线建设40—50个工业中心和新城市;增加对东部地区的投资等。由于采取这些措施,东部地区的作用大大提高,苏联解体前,其工业产值占全苏工业产值的20%左右。

五 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后,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但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体制模式。苏联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经济的战略、政策虽有不同,但都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运行的。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化,国家对整个经济实行统制;实行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对经济的管理主要靠行政方法:实物计划占主要地位。

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西方学者往往称为“命令经济”。这指的是资源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分配,都主要由中央发指示(命令),而不是通过一般的市场机制运转的一种体制。

(原载陆南泉主编:《苏联经济简明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5页,有较大删改。)


[1] [俄]A.H.雅科夫列夫主编:《20世纪初的俄罗斯》,莫斯科2002年版俄文版,第172页。

[2]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1页。

[3] [苏]苏联部长会议中央统计局编、陆南泉等译:《苏联国民经济六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