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细菌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细菌(生物)武器简介

(一)细菌(生物)武器的基本概念

细菌(生物)武器:利用能够伤害人、牲畜和农作物的微生物及毒素来完成军事目的的武器;它包括细菌(生物)战剂和装载及施放装置三部分。现称生物武器,因细菌只是致病微生物中之一种。

细菌(生物)武器有针对人、牲畜、农作物的三类。针对人的又分为“致死性细菌(生物)武器”和“失能性细菌(生物)武器”。前者如鼠疫、炭疽等为战剂的以致人死命为目的的武器;后者如痢疾、布鲁氏菌等为战剂的以使人失去战斗能力为目的的武器。

细菌(生物)战剂: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毁坏庄稼的致病微生物及生物毒素。旧称细菌战剂,现称生物战剂。

细菌(生物)战:运用细菌(生物)武器达到军事目的的军事行动。旧称细菌战,现称生物战。[25]

(二)现代生物武器战剂的种类

现代生物武器战剂主要分为六类:

(1)细菌类:细菌是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单细胞微生物,其直径通常1-2微米(人毛发直径70-100微米),许多细菌能使人致命。现代用于生物战的细菌主要有炭疽、鼠疫、霍乱等。[26]

(2)病毒类: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态的已知世界上最微小的生物,比细菌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27]2009年以来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即属病毒。可用于生物战的病毒主要有天花、黄热病、委内瑞拉马脑炎、森林脑炎等。

(3)立克次体类:立克次体微生物是1906年由科学家立克次发现的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体积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目前发现有40多种。有几种对人体具有伤害性,可用作生物战剂,如Q热立克次体、立氏立克次体等。[28]

(4)衣原体类:衣原体微生物也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9]21世纪初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其病原体即属衣原体类。用于生物战剂的主要有鹦鹉热衣原体等。[30]

(5)真菌类: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微生物,种数繁多,大多对人类无害或有益,如发酵真菌。真菌主要用于对农作物的生物战剂,如球孢小菌、锈菌等。[31]

(6)毒素类:毒素是致病细菌或真菌分泌的一种有毒而无生命的物质,其特点是毒性极强,如一克肉毒杆菌毒素可使8万人丧生。用于生物战剂的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毒素等。

(三)生物武器伤害人体的途径

(1)皮肤途径:通过染有致病微生物或毒素的弹丸、弹片、尖状器物、注射器等刺破皮肤,或通过带菌昆虫叮咬皮肤,而使人受伤害。

(2)消化道途径:用生物战剂污染水源或食物,人食用后致病。

(3)呼吸道途径:这是当代生物武器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极其危险的伤害途径。具体过程是将致命生物战剂分散成微生物气溶胶[32],在空气中大面积喷洒,人畜吸入后会造成伤害。如用一架小型飞机装载100公斤炭疽,将其喷洒为气溶胶从华盛顿飞过,可致使100万人死亡。[33]

(四)生物武器发展趋势

当今生物武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用于生物武器研制,开发各种“基因武器”:如将大肠杆菌接入肉毒毒素基因,将眼镜蛇毒接入流感病毒基因;如用出血热基因战剂投入水源,可使整个流域居民全部丧生;而将鼠疫基因或致癌基因植入大肠杆菌用于生物战,甚至可能毁灭整个人类。生物武器已被称为“终极武器”。[34]

所以,生物武器成为当今世界三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ABC”之一:A核武器(atomic bomb),B生物武器(biological warfare),C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但美国人已开始把生物武器放在首位:“BAC”。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一颗100万吨当量的核弹杀伤面积是300平方公里;15吨神经化学毒剂杀伤面积是60平方公里;而10吨生物战剂杀伤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35]

(五)生物武器的特性

特性:杀伤力强,覆盖面广;只伤害人、畜、庄稼,不毁坏物质;成本低,投资少,生产技术相对简单;隐蔽性强,无光、无声、无色、无嗅;有持久的杀伤效应,对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尤其有效。

生物武器也具有以下弱点:杀伤效果迟缓;具反向杀伤的副作用;战剂有效期短,不便储存;污染环境。


[1]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0页。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26-6927页。

[3] 于新华、杨清镇:《生物武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4] 陈虎:《现代战争所展现的-新式武器》,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页。

[5] 于新华、杨清镇:《生物武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6] [英]罗伯特·哈里斯、杰里米·帕克斯曼:《杀人魔法-毒气战和细菌战秘史》,路明军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第109页。

[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化学、生物武器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技术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8]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44-146页。

[9] [美]谢尔顿·H.哈里斯:《死亡工厂-美国掩盖的日本细菌战犯罪》,王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10] [英]罗伯特·哈里斯、杰里米、帕克斯曼:《杀人魔法-毒气战和细菌战秘史》,路明军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178页。

[11] [美]谢尔顿·H.哈里斯:《死亡工厂-美国掩盖的日本细菌战犯罪》,王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12] [英]罗伯特·哈里斯、杰里米·帕克斯曼:《杀人魔法-毒气战和细菌战秘史》,路明军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88-92页。

[13] [美]朱迪思·米勒、斯蒂分·恩格尔伯特、威廉·布罗德:《细菌战-生化武器的黑暗世界》,赵干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4] [英]罗伯特·哈里斯、杰里米·帕克斯曼:《杀人魔法-毒气战和细菌战秘史》,路明军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200页。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1世纪核化生威胁走向》,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104页。

[16] [美]朱迪思·米勒、斯蒂分·恩格尔伯特、威廉·布罗德:《细菌战-生化武器的黑暗世界》,赵干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6页。

[17] 陈虎:《现代战争所展现的-新式武器》,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18] 郭成周、廖应昌:《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19] 于新华、杨清镇:《生物武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2页。

[20]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第369-370页。

[21]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44-145页。

[22]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编:《有关禁止细菌战的国际资料》,1952年9月,第4页。

[23] 《联合国条约集》第1015册。Treaty Series(《联合国条约集》).Vol.1015.Treaties and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registered or filed and recorded with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New York,1984.

[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1世纪核化生威胁走向》,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25] 李劲松:《生物损伤医学防护》,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于新华、杨清镇:《生物武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化学、生物武器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技术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2页。

[27] 徐在海:《适用传染病病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8] 于新华、杨清镇:《生物武器与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181页。

[29] 同上书,第200页。

[30] 同上书,第217页。

[31] 同上书,第206页。

[32] 气溶胶:液体的(雾状)或固体的(烟状)极小颗粒悬浮于空中的状态叫“气溶胶”。气溶胶颗粒小于100微米时,能在空气中浮动,小于50微米时可进入人的呼吸道,小于10微米时可进入支气管,在1-5微米时,是进入人肺部的理想状态;在100微米以上时,迅速降落地面,随风又可形成再生性气溶胶。

[33] [美]《生物武器是恐怖主义的理想武器》,《世界新闻报》1995年4月21日。

[34] 陈虎:《现代战争所展现的-新式武器》,科学出版社、金盾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3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化学、生物武器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技术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