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部分社会学家记事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几点认识

纵观梁漱溟的一生,他创作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学术论著,比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然而他却不屑做一个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而是一个立而行道的社会实践家。为国家的未来奋斗。诚如梁漱溟自己所云,“我不是学问家”,“以哲学家看我非知我者”。他亦曾自称不是“为学术而学术”,其形上致思的目的在于“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梁漱溟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其思想而行动的人”;或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造运动者”。

(一)乡村建设

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梁漱溟向世人展示了他理想的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我们乡村建设原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梁漱溟理想的社会形态,也是他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他指出:“乡村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新文化,创造新文化要以乡村为根,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所谓“中国的老道理”,按照梁漱溟的理论,即中国儒家由此可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精神的。[85]

(二)政治运动

梁漱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种种巨变与阵痛。在对中国问题的苦苦追寻与执着探究中,他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爱国民主人士。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思考新的人生道路。1926年,他开始了前后近10年的乡村建设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乡建运动被迫中断,梁漱溟转而为国事尽力,出席国防参议会,初访延安,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巡历华北华东游击区,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筹建中国民主政治同盟(民盟)。1945年,抗战胜利,梁漱溟又主动调停国共两党,奔走国内和平,出席旧政协,二访延安,担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南京和谈,为和平作最后的努力。[86]为中国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两件大事都不能说完全成功了,乡村建设、政治活动的开展,其实都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一位中国人不断革新,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迫切愿望。

其实我对梁漱溟十分敬佩,如艾恺[87]多次说的一样“梁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只有中学文凭,24岁却被蔡元培聘到北大任教,一生没正经从政,却是近现代史上众多耳熟能详的政治人物的座上宾;被艾恺称为“最后的儒家”,却在年轻时不想娶老婆想去当和尚;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却不坐而论道而是深入乡村建设农村等,实在是很难概括,这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有两点:一为博大的救世情怀,一为完善的人格——独立思考、表里如一。[88]

梁漱溟评价说自己“只有志业,没有职业”,不喜欢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也从来不把生存当作第一考量,而是去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完成自己的理想。其实算来,梁漱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一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已让他少年成名。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完成了自己的思考,然后将其写下来而已。但是只是在别人看来,这属于哲学。思考了半天,别人说梁漱溟先生那一套叫哲学,他才发现“哦,原来这就是哲学”。梁漱溟生在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生逢乱世的梁漱溟先生,也吸收了传统儒家的思想,将传统儒家的那种“兼济天下”的胸怀在其身上表现得很明了。我也不知道以“入世”来形容梁漱溟先生恰不恰当。但是无论是离开北大来到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还是建立民盟来寻求统一建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毛主席在政协大会因意见不合而当众吵架,无一不是从“国家”二字出发,为了国家的百姓,尽自己的一份力,在梁漱溟先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梁漱溟先生的人格在平日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政协会议上那“冲冠一怒”只怕已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不过他对此倒很有反思,觉得自己不够缓和,表达有问题。《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书里有一段写他去山西阎锡山的地盘讲演,恰逢阎锡山大摆筵席请客,他作为客人被邀请发言。他直接批评前面的发言者都是马屁精、复读机,不会说和阎锡山不一样的话。搞得最后阎锡山有点儿不爽,不过最后也没把他咋样,还每月500块大洋聘为高级顾问。

对于前辈学者和同辈学者,他也是常常直言不讳:章士钊[89]不是一个能为苦难局面尽心尽力的人、冯友兰是个“玩世不恭”的人、孙科[90]“不是一个好人”,等等。他和其他同辈学者不大一样的另一个地方就是能够把思考用到行动上。这些想必也是梁漱溟先生的性格之所在吧。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坐而论道,不大注意行动。而梁漱溟先生则将他的大半生都扑在乡村建设上,如何更好地建设乡村。此处不得不佩服当时韩复榘等人的豪迈,愿意划出邹平这个“试验田”让他去折腾,他把县里的几个局变成科,合署办公,梁漱溟先生还一度代理过县长。

梁漱溟先生一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建设性的事情,纵观他的一生,很多事儿都是做了开头,并没有坚持下去,开创出局面好像就转向另一边,去做其他事儿,想来也是因为不会为“名利”二字所牵绊的原因吧。他的多重角色,其实还是和上述所言一样,就是他以救国救民为志业,所以没有固定的职业。

人分两种,一种如行云流水,来去无牵挂,要的就是无拘无束、自给自足,追求的是内心生活的圆满和释然;但这世上还有一种如鲁迅、陈寅恪、梁漱溟的人,他们身上似乎有着生来就有的重担,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苦痛和迷乱特别敏感,而且对这个世界的苦难和人性的迷乱感同身受,在挣脱束缚自己的生之苦茧时,他们特别希望能献出一点光芒和力量,希望这世上能少些黑暗和无助。梁漱溟说:“若吾死则天地将为之改色,历史将为之易辙。”在这自命不凡的傲气背后,梁漱溟先生穷其一生所彰显的那种悲怆的使命感实在令人慨然。

斯人已逝,其境可追。

(童哲慧 赵定东)


[1] 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江苏苏州人,他一生创办了3份报纸,其中以《京话时报》声誉最好,影响最大。

[2] 梁济(1858年-1918年11月14日)清末官员、学者。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广西桂林人,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之父。光绪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清亡后投水自尽。

[3] 刘永峰:《梁济:这个世界会好吗?》,《看历史》2011年第9期。

[4] 京津同盟会分会,或称“京津同盟会”、“京津同盟会支部”,汪精卫创立,是同盟会在北京、天津、直隶一带的分支组织。

[5] 爱新觉罗·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6日),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

[6]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7]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首脑。继孙中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复辟帝制失败。

[9] 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汉族,德化(今九江县)新合乡人。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1885年1月15日(光绪十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出身于江西德化(今九江瑞昌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10]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1] 陈大齐(1886-1983),字百年,海盐人。心理学家。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代理校长。去台后,任台湾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著有《心理学大纲》、《现代心理学》等。

[12]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

[13]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4] 丁文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

[15] 《大家小集:梁漱溟集》,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16]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17] 卫西琴,德国人,音乐博士。

[18] 李济深(1885-1959)原名济琛,字任潮,广西苍梧人,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 黄艮庸(?-?),熊十力弟子。

[20] 王鸿一(1874-1930),原名朝俊,字鸿一,清末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人(今属鄄城县张志门乡)。民主革命时期革新派,教育家,菏泽一中奠基人。

[21]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22]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

[23] 阎锡山(1883-1960)军阀,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早年去日本学军事。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24] 中原大战,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5月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的一场新军阀混战。亦称“蒋冯阎战争”。

[25]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在20世纪20-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后投靠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处决。

[26] 梁仲华(1930年7月30日- ),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籍贯广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7]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8]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29]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30] 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31] 梁培宽(1925- ),梁漱溟长子。

[32] 梁培恕(1928- ),梁漱溟次子。

[33] 申端锋:《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三农中国》2008年第7期。

[34] 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35]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36] 申端锋:《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三农中国》2008年第7期。

[37]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9]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2] 赵戴文(1866-1943),字次陇,儒者,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坚定的爱国者。阎锡山的军师、兄长。

[43] 察应坤等:《王鸿一的“村本政治”思想及其对梁漱溟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4]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创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45] 查尔斯·皮尔士(Peirce,Charles Sanders,1839-1914),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46]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47] 申端锋:《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三农中国》2008年第7期。

[48] 《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9] 杨雅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社会学视野》2007年第5期。

[50] 吕新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51] 申端锋:《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三农中国》2008年第7期。

[52] 韩志峰、王凯山、贾丽君、高瑞霞、曹杰:《梁漱溟:走南闯北的乡村建设先驱》,《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9期。

[53] 夏榆、马宁宁:《乡土中国百年纠缠》,《南方周末》2006年9月7日。

[54]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5]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

[56]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57]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8] 李培林、渠敬东、杨雅彬:《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9] 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0] 申端锋:《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三农中国》2008年第7期。

[61] 同上。

[62] 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 宋薇:《梁漱溟文化社会学说及其意义》,《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5]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6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7] 展会:《重新评价梁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8]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中国共产党辖下由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发生于1941年1月4-14日的该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第三战区第十八集团军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共产党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损失。

[69]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代表作品:《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

[70] 左舜生(1893-1969),谱名学训,字舜生,别号仲平,湖南长沙人。为青年党骨干人物。1913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

[71] 张君劢(1887-1969),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

[72] 范长江(1909-1970),原名希天。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

[73] 《大家小集:梁漱溟集》,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74] 李公朴(1900-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县湖塘桥,李公朴祖籍武进县湖塘桥,出生淮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开枪暗杀,次日凌晨因伤重、流血过多牺牲。

[75]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和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76] 《大家小集:梁漱溟集》,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77] 贺麟(1902-1992),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

[78] 千家驹(1909-2002),浙江武义人。笔名钱磊,经济学家。

[79]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

[80]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

[81]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82] 周辅成(1911-2009),四川江津县李市镇人。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并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做研究三年。曾先后在四川大学、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汉大学教授。

[83] 王若水(1926-2002),笔名王澈,祖籍江西泰和。著名党报总编辑,政治理论家。

[84] 《大家小集:梁漱溟集》,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85] 周良发:《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品质》,《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86] 周良发:《全面评价梁漱溟:从学术思想到人格品质》,《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87]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40- ),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第一人,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

[88] 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89]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汉族,湖南长沙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90] 孙科(1891-1973),字哲生,广东中山人,孙中山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