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新形态小小说的创研与推广——刘海涛与任晓燕的对话
任晓燕:刘教授,据我所看到的您研究小小说的一些论文,我发现您对当下小小说发展的最新动态很关注,您总喜欢用“新形态小小说”这个术语表达您对小小说文体发展的看法,在这里,您能否给我们进一步谈谈这个话题?
刘海涛:谢谢您的关注。我所说的“新形态小小说”主要是指在今天的高科技环境下,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小小说的创作与发展、阅读与欣赏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具体说吧,就是如今网络上很流行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课程都对小小说的发展有影响。这个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家都可以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先从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字数约定稍微展开一下话题。新浪网站连续两年搞了两次“微小说大赛”,实际上“新浪微小说”想定义的是“140字以内的小小说”。而小小说作家网倡导的“蚂蚁小说”和东南亚一带国家及我们国内有些出版机构所说的“闪小说”可以理解为300—600字的小小说(过去有种说法叫“百字小说”)。对小小说文体我们坚持的是它较为纯粹的文学性和小说味,小小说实际上是1500字左右,有浓烈而纯粹的文学性的小说品种。这样来看,微小说、闪小说实际上就是“140字以内”、“300—600字”的小小说。小小说是以“看”为主的小说,微小说、闪小说是以“说”为主的小说。在140个字以内和300—600字的篇幅内概述一个小小说细节或一个故事梗概,这有一种快速浏览、瞬间领略的阅读情趣;而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描叙一个小小说的核心细节或故事概梗,这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文学性的审美阅读和情感共鸣现象,这就是所谓小小说是“看”的小说的一种体验。在现代科技环境下,抓住事件核心、丢掉一些细枝末节来“说”1分钟故事,这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很需要“浅阅读”和“说故事”;今天的人们同样也需要坐下来,静下心,泡一杯茶并调动情感来体验文学的审美“深阅读”,即“看”5分钟故事。
任晓燕:按您这个说法,那小小说和微小说、闪小说(或蚂蚁小说)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信息、新的动态能给我们启发和借鉴呢?
刘海涛:微小说、闪小说与小小说可以同步发展并互为借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小小说可以从微小说、闪小说挑战文字极限的试验中学到一些让自己更精萃、更精美的技巧;微小说、闪小说也可以在小小说中学到并探索怎样在文学极限中智慧地表达文学性的方法。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大白话”。我想在这里大胆地说一个想法:今天的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一种把“浅阅读+深阅读”、“说小说+看小说”结合起来的“超文本小小说”。具体做法是这样的:继续创作并充分发挥文学性强的“好看”的小小说;采用微小说、闪小说的写法来改写或概述这篇“好看”的小小说的核心细节或故事梗概,并把这种改写或概述当作“导读语”放在“好看”的小小说的前面或篇尾,利用微博平台将改写或概述的“导读语”当作微博发表;利用微博所提供的链接技术将“好看”的小小说原文做个链接,由此构成一个超文本的、新形态的小小说。它可以作为一个阅读单元在微博上传播,也可以成为传统出版的编辑素材进入编书的流程。
任晓燕:那您所说的这种“超文本小小说”究竟有什么样的阅读效果?目前有没有小小说作家在进行尝试?
刘海涛:作为前者的阅读效果,我相信很多玩微博、玩博客的文友是能够体验到的,在这里我向各位补充一个信息,并希望能对很多小小说作家和编辑有点启示:传统散文诗利用微博配发照片的技术,创新和推广了一种“摄影散文诗”文体。他们有刊物、有网站;在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数码照片上,写上100多字的散文诗,语言精美、照片亮丽,这在网络上很容易流传。作为后者的阅读效果,我发现近两年来很多的小小说作家已经成功地进行实验了,像夏阳编辑、出版了《马不停蹄的忧伤》。他在其所选的小小说后面安置了若干个作家、评论家精练的,也就是100多个字的“微博体评点”。这当中有些是“夹叙夹议”式的评点,即一边概述这篇小小说的情节,一边议论、评点这篇小小说的立意和人物。当概述的分量、比重超过议论时,那可能就是一篇概述细节和故事梗概的微小说、闪小说了。申平正在筹备出版《野兽列车:精彩的动物小小说集》。申平是这样编排这本书的:在每一篇动物小小说后面附上一则100—300字的“创作手记”,这则创作手记概述了申平的创作动机、素材的来源及演变,最后一句“记住:……”则是“点题”——他点破了这篇动物小小说里没有说出来的立意。我对申平的这种编书方式非常欣赏,他用“点题”和“说破”的方法,改变或者新增了小小说文本的阅读情趣。我不是说所有的小小说作家都要这样来编书,我是想说,夏阳的“小小说+点评”,申平的“小小说+创作手记”,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小小说阅读的超文本,这种方式可能会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首先我自己就喜欢),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一种启发:用微小说、闪小说的方法和篇幅写“导读语”,让“导读语+小小说原文”构成一个超文本阅读单元。没准,这可能会在网络环境下改变一些人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情趣,改变一些小小说书籍的编辑和出版方式,特别是小小说的数字出版,它实际上与“扎客阅读软件”的文本呈现方式同步了。
任晓燕:刘教授,您说的这个“小小说超文本”有点意思。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样把这个想法用在自己的小小说研究和小小说教学上的呢?
刘海涛:您问得好!我确实想在我的研究和课堂上介绍、推广这种新形态的、超文本的小小说。在我的小小说课程里,我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每个修课学生都要在网络上或纸书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小小说作家作品进行研读;用微小说、闪小说的方法改写、缩写原小小说的核心细节或故事概梗;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一边概述故事,一边用评论的语言点破小小说原作中没有透露的立意;用“主题”串联自己的15篇作业,并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用微小说、闪小说的方法改写小小说,这实际上是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生们在这个训练环节中可以学到一些文学叙述的理论与方法;当学生们用评论的方法和语言点破小小说的立意时,这实际上是一种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了,学生们在这个训练中可以学到一些文艺评论、小说评论等理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我整个文学创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我还进一步设想,能否把这种新形态的、超文本的小小说教学和训练项目在我们小小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进行推广?当然,这个时候小小说超文本里的“小小说原文”是我们小小说高级研修班学员自己的创作。他们同时要受到微小说、闪小说、小小说的阅读与写作、欣赏与评论的训练,争取在“数字出版+短板印刷”的出版方式下,培育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爱好,不断提高小小说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放大说吧,我觉得,大家的小小说创作、编辑、出版、研究、教学等都是在新时代里为刷新汉语阅读与写作方式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