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小小说的价值与功能(一)

小小说的新价值观

最近,我在“小说写作”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把微型、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人物形态、情节形态、环境形态、语言形态”五个方面,用表格方式做了一个对比。我惊奇地发现,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在上述五个方面极为接近,两者相比,最多就是“数量”上有不同的变化,而在“质量”上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在上述五个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小说是否可以有一种这样的审视角度——小小说和大小说?这样来看的话,短篇小说实际上就具有小小说的机智、凝练的本质,但在“数量”上则是向大小说靠拢时出现的形态,而中篇小说本质上就是长篇小说,并是向小小说靠拢时出现的形态。

提出“小小说”和“大小说”的说法,是想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小小说文体。我先从文学价值论的角度提出一个“小小说价值观”和“大小说价值观”的命题。转型期中国的许多“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正在创建和改建;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大小说,可以从“史诗的宏大叙述”、“人物的典型意义”等方面隐含当代主流价值观。像长篇小说《暗算》(麦家),用解密后的谍战题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共鸣的人物命运,表述了这样的“价值观”——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名誉(上部:听风者),可以牺牲个人的爱情(中部:看风者),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下部:捕风者)。这样的主流价值观的创建和表达相当地艺术化了。

而小小说同样可以展现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小小说要提高质量、赢得自己的文体地位,也可考虑在充满智慧的小小说构思和表述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小小说价值观的艺术表达。小小说不是通过“宏大叙事”的史诗形态,而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小小说式的机智构思来隐含小小说价值观,特别是通过充满智慧的小小说诗美、小小说哲理、小小说人物、小小说情节来传达当代平民百姓的价值观,这就是小小说价值观的凝练和表达。大小说的审美价值类型可以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小小说同样也能在作品中体现这六种基本价值类型,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小小说在表达这六种基本价值类型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2007年“金麻雀”奖得主于德北的作品《秋夜》,叙述了一个消防队中队长佳卫在救火中牺牲的故事,不过,这个新闻题材在《秋夜》里并不是一个情节主体,而仅仅是作为“补记”的方式被一笔带过;于德北把3/5的篇幅用于描写佳卫在乡村篝火中朗诵外国诗的诗美情境,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小说诗美细节,但它通过“美的生命的毁灭”的对比式描述艺术地表达了作家浪漫的、美好的、普通文人的文学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这就是典型的小小说价值观的一种审美表达。于德北小小说集《秋夜》(中国小小说典藏品第二辑之一)里的26篇作品大都是这样一种叙述方式——站在今天的生活角度,回溯和重述过去的生活留给自己难以忘怀的印象和心结。这些印象和心结有很多就是典型的小小说诗美、小小说哲理、小小说人物、小小说事件。在于德北的回溯和重述中,他的小小说思想价值观清晰可见。20年来,于德北小小说常写常新以及评论家们常说的他的小小说个性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就是他执着地在小小说里创建和表达他的价值观。

莫文英(湛江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在其18000字的学位论文《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论陈毓笔下的爱情题材》中,先梳理了陈毓的小小说作品,经过分析,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陈毓的小小说创作以爱情题材为主,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对纯美的爱情有着炽热的向往与追求;这些纯美的爱情虽然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作者的这一分析和总结,实际上就是归纳了一个有着鲜明创作个性的女作家的爱情价值观。正因为陈毓在创作中执着地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爱情价值观,才使得陈毓的小小说能够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品牌。李盛欢(湛江师范学院2007届毕业生)在其学位论文《文学梦想的拔节生长——我看小小说作家陈永林》中,采用一种“微型评传”的写法,一边叙述陈永林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生活,一边评说陈永林带有悲剧意味的“殇”系列,找到了作家生活与作品价值的因果联系。这种研究的技术路线实际上也是在作家大量的作品中寻觅小小说的审美价值。

一位小小说作家所成功表达的自己系统的价值观,常常可以成为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每一位小小说作家都在自己最敏感、最熟悉的题材里形成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如此一来,将千千万万位小小说作家关于生活敏感点的价值观会合起来,整个小小说文体创作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价值体系就蔚为大观了。小小说新价值观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平民百姓的价值观正在改造和重建;小说创作对新价值的反映正在努力或者说正在追求当中。小小说文体要证实自身的文体生命力和文体审美价值也应该追赶这种前进的步伐。小小说作家的智慧常常体现在其机智地构思和表达小小说诗美、小小说哲理、小小说人物、小小说情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大、增厚当代新价值观的分量,真正从生活的哲理、从人性的深层提升小小说立意的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小说作家、小小说作品都注意到了这种小小说价值观的机智创建和完美表达。有些立意不高、质量平庸的作品可能与这种小小说价值观不能得以深度创建和完善表达有关。

从当代小小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有的作者基本上没有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的小小说价值观意识;有的作家虽然有零星的小小说价值观表达,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执着追求;有的小小说作家在长达20年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难得的追求深层的、有体系的新价值观的努力。我们平常所讲的提高小小说的立意质量、追求小小说精品,要有一个“艺术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让小小说的智慧在小小说价值观的凝练和表达上展现出来。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成熟的作家有深刻的思想,实际上,这个深刻的思想就包含了作家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

小小说的新价值观有许多可以讨论的视点:

第一,小小说价值观有不同于大小说的特定的质量内涵。

优秀的大小说(例如以“茅盾文学奖”为代表的长篇)常常是凝练和展现当前正在形成或者说正在引人注目的主流价值观。而优秀的小小说(以百花园杂志社评选的优秀小小说及排行榜、“金麻雀奖”的作家作品为代表)常常是通过机智的、充满智慧含量的小小说诗美、小小说哲理、小小说人物、小小说情节来凝练和艺术地表达平民百姓的新价值观;特别是,当一批优秀的小小说家20年来执着地、系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由深层内涵和高远立意组合成的平民百姓的新价值观时,小小说文体的艺术功能就不容忽视了——它以自己独特的、用无数个小小说细节表达平民百姓的新价值观,参与了转型期国家、时代的新价值观的重建,补充和完善了主流价值观及非主流价值观体系。从这个角度讲,大小说和小小说在新价值观的凝练上互相补充、互相区别、互不涵盖。小说史研究家陈平原教授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新书序言(序龙钢华的《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在序言中,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从小说史的角度看,小小说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不能忽视小小说的存在。

第二,小小说新价值观在文体形式上有大小说不能取代的功能。

阿·托尔斯泰在100多年前说了一句现已被大家说滥了的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今天人们赋予了这句话新的发展和新的境界。小小说出现了大小说比较羡慕的潜在优势——小小说能够成为课程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小小说可以成为全民族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课程模块;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小小说刊物的发展可以成为学校开展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小小说在近年内将要产生新的课程标准,产生国家级的规划教材,出现网络环境下小小说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小小说和教育的结合,正如文学刊物和市场的结合一样,产生了这个文体的新价值观,这也是目前有些大小说在越来越远离读者,特别是越来越远离青少年读者的背景下一个难得的价值体现。通过小小说与教育的联盟与结合,在未来3—5年里小小说新作者群和新读者群可能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小小说文体的这种新价值可能会获得一种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掘。

第三,小小说的出版价值还有可开拓的空间。

小小说书籍的出版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有过不俗的辉煌。特别是小小说期刊的发行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色彩。当许多纯文学刊物的发行跌至4位数时,小小说选刊的发行量却长期保持在6位数以上。如果说,一位小小说作家发在国家级大刊上的小小说作品就有2万读者的话,那么,它发在《小小说选刊》上就会有20万读者。尽管小小说作家个人专集的出版不如小小说集体合集的发行,但在今天,小小说的精选集、获奖作品集、排行榜集一般都有5—6位数的印量;小小说个人专集最好的印数,有些作家达到5位数,大多数个人专集只有4位数的印量,还有部分作家的书要靠自己包销或提供出版补贴。但对于同样是纯文学的大小说而言,目前所知的最高记录有超过7位数的印量。当然小小说的一般作家与大小说的优秀作家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做比较,在此,我只不过是想提出这样一个话题,优秀的小小说作家在未来的5—10年里,能否通过鲜明的品牌策略和必要的宣传包装使自己的个人专集的印量超过5位数,以摆脱包销和自费出版的困境。这是小小说出版价值的一个预期。

既然小小说有我们前面所说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在理论上就有提升出版价值的可能。小小说的产业化和挖掘、实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一种有效的整合,单靠作家个人的努力创作,单靠出版家的努力工作,单靠教育工作者的勤奋教学,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小小说所潜藏的价值。经过有效的整合和有效的努力,经典式的小小说选集在争取成为大中院校的语文课外阅读书籍后,印数超过6位数应该能够实现;小小说的一批优秀的标志性作家的专集,经过进校园、大众化的评奖等一系列必要的包装、宣传,印数超过5位数也可能会实现;在改编为系列电视短剧、成为博客写作的主打文体、运用多媒体方式演绎成新形态的闪小说……后,小小说的文体价值还可能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小小说创新的可能性

这个话题涉及小小说与博客、小小说与市场、小小说与教育。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影响小小说的形态。现在的小小说不但有漂亮的文字,而且能写进照片、写进声音、写进动漫,出现一种新的形态和新的审美方式。闪小说现在也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于是小小说的作者、读者、编者队伍随之肯定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博客的“零技术、零编辑、零成本”特征会改变小小说作家的写作方式和发表方式。每个小小说博客主页实际上将是小小说作家的一部不断添加、天天更新的小小说电子文集。小小说作家的这种发表方式将激活他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力。当小小说作家持久地拥有写作热情和发表的快乐时,他将孕育一种难能可贵的“小小说智慧的自生长机制”。有些小小说作家能坚持20年的创新写作,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小小说作家言语智慧的自生长机制”和特殊的小小说创作心理结构。这个小小说作家特殊的创作心理结构使他能够用小小说的方式感知生活,机智构思和表达生活。但是,小小说作家的这种创作心理结构并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随着不断学习、不断训练来培育、形成并提高,特别是眼下的博客文体和博客方式比较容易激活小小说作家的“言语智慧”。小小说作家的“言语智慧”机制一旦形成,就会在这种文体的写作中找到感觉,找到愉快,形成小小说特殊的“文体形式感”。小小说博客在使用“主页+圈子”的功能后,自然就会产生一个基于网络的“小小说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形成肯定会影响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心理结构。目前的小小说作家网组织的小小说博客及小小说网民已使这种情形初见端倪。

“小小说作者群、读者群共同体”和“小小说作家言语智慧自生长机制”、“小小说的多媒体新形态”将使小小说成为一种大、中学校的语文教育、文学教育的课程资源。小小说精品可以成为大、中学校和母语教材的选篇和考试命题的素材;小小说刊物十几年来已成为大、中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成为伴随他们成长的青春读本;小小说现象和文体理论也能够成为大学教授及文学博士、硕士们的研究课题。

演变为教育资源并具有创新形态的小小说必将影响小小说的消费和小小说的市场。这几年的小小说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的情形,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书商和出版商,普遍看好小小说的市场价值。一些重复的、粗制滥造的选本、选集影响了小小说的形象;一些不愿积淀的青年作者自寻门路、粗糙地出个人文集,也影响了小小说的审美品位。一块蛋糕大家来分,大家都缺乏精致的做法,这肯定会败坏大众的小小说胃口。小小说市场需要一种力量来加以整合。

小小说经过大家的努力,可能会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学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需求和教育需求。但这个“优质”是有标准、有条件的。如果大家都觉得小小说好看、有市场,能够深刻地、多角度地反映生活的热点,能够概括人性的深层内涵,实现一种“后现代社会里优质的、新形态小说”的功能,就有可能培育、开掘出优质的文学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的文学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会回报那些为小小说努力奋斗的人,包括作家、出版社和编辑家。

小小说的教学和研究可以成为中文专业培养文学写作能力(或曰自由撰稿人职业)的课程。大学的研究型课程和高中的语文选修课在目前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都开设了“小小说欣赏与研究”课程。说小小说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大于它的文学意义时,大、中学校的小小说课程就不仅仅是向学生教点写作技巧、小小说技巧,也不仅仅是让大、中学生欣赏一点小小说精品,更重要的是从文学的专业化角度和人的创作能力、创新素质的角度建设课程。这就是说,小小说课程要教学生怎样感受文学、感受生活,怎样文学化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体验,这就进入人的艺术素质、审美人格、创新能力的培养范畴了。从这样的角度重新规划、编写小小说教材,重新设计小小说教法,重新选择小小说教学内容就有了一种创新的意义。

如果把新形态小小说的创作、传统小小说的创新、小小说的出版规划、小小说的课程建设四个项目结合起来做一个整合,就可能会把小小说文体做大、做实、做强。中国小说学会及小小说学会通过做好排行榜工作和评奖工作,筛选精品,积淀厚实的审美文本,引导、规范小小说作家的创作行为,使小小说精品转化成为优质的文学资源;这些优质的文学资源通过出版进入校园,转化为大、中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小小说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过程,培养新的小小说读者和小小说创作者,催生出新的小小说研究成果,这些新作者、新成果肯定能推动小小说创作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水平的小小说创作必定会产生更多、更好的小小说精品。这就是一种小小说的良性生长形态。在这样的良性生态里,人们能对小小说的定义定位、功能性质、文体特征、写作模型形成共识。到了那个时候,小小说的文化理想就能够实现。

作家的智慧与文体的创新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有着特殊的贡献。两家选刊在办着一份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时尚的文学刊物。《读者》中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一种散文文体,它通过展示普通人生活的真善美来感动读者,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是它最基本的文体品格。相比之下,小小说是一种具有虚构特性的纯文学文体,它的艺术创造空间和激活读者的情感空间从理论上讲比散文文体更大,小小说文体的作家比“读者文体”的作家可能更讲究创新的智慧和审美的智慧。小小说作家明显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较富创造性的文学群体。那么,小小说作家的智慧究竟有哪几个文学心理结构要素呢?

小小说作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小小说作家特别擅长于在某些平凡的生活细节里体验人性的深层内涵和人类共同的情感本质。孙春平的《讲究》从父亲用一只手剥出供几个女生享用的瓜子仁来展示一个残疾人博大、执着的父爱;陈毓的《伊人寂寞》在“孕妇人体标本”的形成细节里发现了人文的美和科学理性之间冷酷的冲突。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的散文作者难以在这样的细节里有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很难有这种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的散文作者很难捕捉和提炼的艺术发现。这就是小小说智慧的一种经典呈现,就是小小说作家一种独特的创造技能和看家本领。

小小说作家的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在过去20年的小小说研究中,大家一直在讲小小说“以小见大、以微显著”,“在最小的面积里集中最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对小小说创作究竟怎样以小见大,怎样“在最小的面积里集中最丰富的审美信息”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创作实践中,相当多的小小说习作者都有审美信息量偏少、立意浅白、内涵单薄的通病。造成这种通病的原因之一是小小说作者的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高度统一并做了简单表达。小小说作家在其作品里可以鲜明地展现自己对小小说细节的情感把握(王奎山的小小说创作在这方面有充分的发挥),可以非常艺术地表达自己对小小说细节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细节上表现其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的统一,甚至是高度统一。不仅如此,小小说作家还能有意识地写出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的不统一乃至矛盾。万芊的小小说写过一批身陷匪群但人性未泯的传奇人物(如《蜂匪》)。滕刚写过很多这样的小小说:在情感上,我们非常同情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在理性上,我们又否定了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机(如《秘密情节》中的部分作品)。小小说作家的智慧就在于他能非常机智地在短小的篇幅里写出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的不统一和矛盾。当精短的小小说文体集中了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时,生活形态的真实性、复杂性都会得到有力地表现。文学家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不是黑白分明地看待生活和表现生活;小小说作家的智慧更在于作家在生活细节上有一种小小说感知生活的方式,他可以让理性跟随感性,让自己的主观服从生活的客观,让抽象的判断服从具体的审美,通过小小说里情感把握和价值判断的二元、矛盾、错位,写出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以此感动读者和启迪读者。小小说作家的这种智慧是破解眼下创作浅白化、表面化、新闻化的招数之一。

小小说智慧的自生长机制和外生长环境。为什么有的小小说作者一起步就出手不凡,就能写出一批经得起历史的淘洗、能进入当代小小说史的获奖作品?那是因为他发现并激活了自己小小说智慧的心理结构,使自己的小小说创作一开头就走在正路上。为什么有的小小说作家10年、20年一直进步着、前进着,一直能创造性地、保持质量地写出精品?那是因为他培育并发挥了自己的小小说智慧的自生长机制。对于小小说创作主体来说,他的小小说智慧的自生长机制的形成是个十分关键的主观要素;对于小小说文体来说,小小说智慧的外生长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客观要素。

把小小说变成优质的文学资源、出版资源、课程资源,让小小说走进校园与教育结合,让小小说走进网络并使用其他载体与科技结合,这些都是激活、培育小小说智慧的外生长环境的要素。在小小说博客里,小小说作家可以快乐地成长。当小小说与教育结合、与科技结合时,什么样的小小说能够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什么样的小小说容易在网上流传?什么样的小小说能够上排行榜?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培育小小说智慧的自生长机制和外生长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排行榜评选与博客群崛起

小小说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有几件事可以拿到桌面来研讨。第一,小小说终于上了中国大陆的小说排行榜;第二,小小说开始真正走入课程和走进课堂;第三,博客现象影响了小小说文体的写作和小小说的发表方式。

小小说的评选、评奖二十多年来应该说从未间断过,这也是小小说走向大众化的一个主要举措。但过去的评选、评奖往往是由小小说圈内的刊物、小小说专业团体策划的。自2005年开始,中国小说学会从小说文体、小说受体以及小说专业史论的角度对中国大陆两家影响最大的刊物《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所推荐的小小说精品作了排行,而且小小说排行榜与全国长中短篇排行榜并列。这对小小说作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小小说文体来讲是一种从小说文体学角度的定位,对小小说的审美价值也是一个重新的认定,对小小说刊物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对小小说理论研究则是一个有效的推动。

小小说走进校园也是多年来的一个话题,但去年以来,中国大陆“书香校园万里行活动”开始举行,《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开辟了当代小小说作家、作品专栏;香港特区的小小说校园征文和讲座活动,以及2006年文莱为配合第六届微型小说研讨会而举行的学生小小说创作征文,使小小说作家真正面对大、中学生讲授小小说创作技巧;小小说作家的优秀文集开始成为学习语文新课程的教辅和教参;大中学生在写作训练、理论研究中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开始选定为小小说;大学本科学生以某个小小说作家、以某些小小说理论和历史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现象了;大学本科学生的小小说鉴赏作业、研究生的小小说硕士论文能较为顺利地出版;大学教授开设小小说研究课,高中教师把小小说的欣赏和研究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情况有了大范围的增加。上述情况与20世纪80年代所说的“小小说受到大中学校学生的喜爱”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小小说真正走入课程、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小小说的创作队伍,有利于提升小小说的文体价值,这对小小说文体的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现象,也是一个迅速发育的契机。

小小说博客群已经萌芽和成长起来了。博客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首先使年轻一代的小小说博客比传统的小小说作家更容易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小小说创作;他们一般都建有自己的主页,在一些小小说专业网站和在新浪网等博客门户网站上创建了自己的小小说博客圈(或博客群),他们之间的创作交流和争鸣十分频繁,国内的小小说笔会人员主体主要就是这些博客圈内人。博客文体的基本特征正在悄悄地浸染和改变着小小说文体。博客文体比较精短,一般也就是千字左右;博客文体的语言相对自由灵活,生活口语和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经常在博客文章中涌现;博客文体比较注重抓读者的眼球,在第一眼阅读和首次叙述中就能突出最重要的信息;博客文体还常常需要数码照片、动漫视频等多媒体的协助……这些博客文体的特征因素影响了年轻一代博客群的小小说创作。小小说的博客化、平民化、信息化很容易改变小小说的艺术内涵和外观形式。研究博客现象对小小说创作方式的影响是一个摆在小小说理论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小小说创作和发表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小小说文体的新变化。小小说真正地进入校园和课程,会使小小说比其他文学文体(长篇小说、诗、报告文学等)更容易被改造成为培养学生的课程资源,突现小小说的审美功能及教育功能,使小小说的艺术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小小说上了排行榜,小小说作家的精品意识再一次得到了激活,他们可能会更加严肃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突破,更为宏观地考虑让自己的作品能经得起读者的挑剔和专家的审视,也开始思考应用小小说出版推广的商业机制来经营自己的小小说创作。

小小说评奖与小小说教育

小小说是否能参评中国作协的鲁迅文艺奖,这几年来一直是小小说界的一个议题。自身因素和外力因素,再加上时间因素,使小小说文体进入官方评奖项目有了一个好的预期。为了这个好的预期,这十年来小小说的全国性民间奖(或各省的官方奖、民间奖)评比一直比较热闹。郑州的小小说“金麻雀奖”(在此之前有“小小说星座奖”)、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小说微型小说年度排行榜”(已进行了三届)、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委托《金山》杂志承办)、南昌《微型小说选刊》主办的“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四川举办的“全国迎春小小说大赛”、广西的“小小说评奖”以及全国性的学会、各文学刊物举办的小小说评奖活动都热闹地进行着。

各评奖主办单位都有着自己非常明确且比较容易操作的“评奖标准”。由于评奖标准不一样,评出来的作品的重复度、交叉度肯定不会太高。按评奖的标准,可分为全国性的刊物创作奖,全国性的学会专家奖(正像电影的“百花奖”、“金鸡奖”类别一样)。小小说“金麻雀奖”属于前者,它的评奖程序、方法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所了解的“中国小小说排行榜”的评选,有些信息是这样的:第一届、第二届的评选基本上是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推荐的篇目上进行的。第三届以后中国小说学会的一个工作班子在当年的8月就开始工作,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新课程报·语文选刊》《天池小小说》《羊城晚报》等刊物发表的大量作品中挑出200篇作为备选,从中再选出100篇、50篇,最后将50篇作品交评议会进行评议,从中挑出12篇并排序。评选专家基本上是中国小说学会组织的各大学从事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的大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协创研部的专家。所以说,这个排行榜是由专家评出的。学院派的小说专家是怎样看待小小说作家和小小说文体的,从前三届所评出的上榜作品中可见端倪。

大家可以关注这些“端倪”,其中有一个信息我觉得可以在这里讲一讲:在三届排行榜获奖者里,排得比较靠前的有大小说作者,像孙春平、聂鑫森、潘向黎(前两位分别是辽宁省、湖南省的作协副主席),他们实际上是把大小说写作的一些智慧带到了小小说创作中,他们获奖的小小说给小小说创作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新姿态、新信息。其实,小小说“金麻雀奖”评选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金麻雀奖”曾为王蒙、冯骥才、林斤澜等小说大家获得过。除了有一批大小说作家获奖外,还有一批“小小说专业户”的作品入选,像谢志强、滕刚、刘国芳、王奎山、沈祖连、侯德云、宗利华、黄建国、于德北、陈永林等。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可以研究的课题:在民间创作奖和民间专家奖的作品中,大小说作家的小小说与小小说专业户的小小说获奖作品相比,有些什么不同?聂鑫森《珠光宝气》的机智构思和文化含量有一种特殊的成分可供研讨。

不同的读者对各种民间创作奖和民间学术奖获奖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民间奖经过认真的、按其评选标准筛选出来的作品,基本上能获得不同的读者群和阅读圈的认可,这些获奖作品可以说都是精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某种类型的小小说文体创作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大家也许没有料到,这些获奖作品尽管有争议,然而它们无一例外地转形成了教育界的教学资源、出版界的出版资源。当然,这些具有了公共资源性质的获奖作品,仍然引发了不同读者、不同目的的研究者的评论。评奖的后续效应远远超过了评奖过程本身。

对小小说获奖作品有不同的看法绝对是正常的。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穆爱莉教授和我在2008年3月中旬就某些被大陆多数人认同的获奖作品的解读,有过一些比较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她实际上是用世界文化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小小说现象。她主编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小小说集《喧闹的麻雀》,里面相当多的入选篇目都是没有进入中国大陆小小说评论视野的,这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对我在课堂上经常提及的获奖小小说《走出沙漠》(沈宏)、《秋夜》(于德北),包括2006年的排行榜作品《珠光宝气》(聂鑫森),她都有另一种角度的并给予我们很多启发的解读。她认为,《走出沙漠》实际上是写人战胜逆境的力量不是来自自身,而是来自身外;《珠光宝气》那种“文化味”的铺张叙述——这些写法在美国都不是很走红、很叫好的写法。她认为,像孙春平的《讲究》有一种从平民的视角对权力和钱财进行超越的可贵精神。她在课堂上分析中国台湾吴宜名的作品《第八个》,能从短短100多个字的文本分析中揭示中文小小说的人性内涵和道德认知审美功能。穆爱莉用世界文化眼光解读中国小小说的努力,确实给予我们探究小小说的一种新视角、新思维。她不仅将小小说作为“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翻译、介绍给美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而且看到了中国的小小说在陶冶人的审美性格、培育人的人文素质、和谐今天科技世界里人的精神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功能。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小小说不但改变着人的文化阅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所以穆爱莉研究中国小小说的视点和成果,对中国小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将会产生影响。

十年来,我研究小小说的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做得不够专业和专职。我将很多时间用在了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小小说的兴趣和研究小小说的能力上。小小说进入校园与教育结合、成为课程改革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平台,应该是这些年来较新的事情。阅读小小说成为师生进行文学欣赏、开展文学艺术教育的一个部分;研究小小说作家和作品成为大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一个项目;小小说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个模块……这些情况应该说在今天的大、中学校园里出现过,但客观地讲,目前还不是十分普遍,还不如我们所想象、所期待的那样火爆。小小说进校园的潜能和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中的问题恐怕还是大、中学校的老师懂小小说、热爱小小说、能从事小小说创作和评论的不多。大学里能够开设小小说课程,并出版小小说评论、研究专著的教师现在已出现第一代、第二代的现象(第一代的教师已经陆续退休)。

我最初(1998年左右)引导学生做小小说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本义,还只是想引导学生从古代文学典籍中转身到当代有新鲜气息的小小说现象里寻找、确立研究课题。那时的心理障碍是生怕别人指责我不指导学生研究大课题,只搞小小说这种没有学术价值的小课题。后来我发现,那些搞古代文学或文艺学、美学大课题研究的本科生在毕业5年、10年后并不比那些研究小小说等小课题的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大。再者,我认为教学生研究小小说不是要他们学一点小小说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文学研究的乐趣,初步学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些收获应该属于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范围。所以,这样一来,我在大学里开设小小说研究课的底气就足了。我在小小说的课堂里提出了“博客——网刊——图书”创新写作训练三阶梯的课程方法和一个“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的课程理念。《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等书都是学生小小说课程学习的副产物。许多以小小说作家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继续从事小小说创作、研究和教学,但他们还是以提高了的能力和素质在现代职场上取得了成绩。所以说,大学校园里的小小说研究因为和人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平台构建有关,尽管它的研究水平不是很高,但它毕竟切合了教育的本义。穆爱莉教授认为,中国当代的小小说和谐了国家、民族的精神培育和成长,我觉得,小小说介入中国大、中学校的教育呼应了教育的本质和人成长的本义。虽然小小说的声音在中国大、中学校的校园里还真是像“喧闹的麻雀”那样,不是那么大声,但它的前景和潜能应该被我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