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近代日本在1885年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制定宪法。经过一系列的考察、拟定、审议、修改,终于在1889年颁布了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起与传统政治模式不同的明治宪法体制。具备了内阁、议会等宪政体制下的权力机关,其中内阁是最主要的行政机关。尽管建立了明治宪法体制,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却始终有一股超脱于宪法体制之外的特殊势力存在,能够影响内阁及其他宪法体制内的权力机关,这股特殊势力主要包括元老、宫中势力等。其中影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元老。20世纪20年代之后,元老势力逐渐减弱,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对内阁的影响增强。

“元老”是日本对近代几位特殊人物的称谓。能不能成为元老的重要标志是,是否接受过明治天皇赐予的“元勋优遇”之诏或大正天皇即位时颁赐的“匡辅大政”的诏敕,以及能否参与奏荐后继内阁首相。近代日本被公认为元老的有伊藤博文、黑田清隆、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西园寺公望、桂太郎九人。这些元老都是近代日本一流的政治人物,这些人在担任政府职务期间不能称为元老,卸任后在幕后发挥影响力时才称之为元老。他们虽然从政治前台退到幕后,但仍能够影响政治运行。其政治影响力的来源,一是天皇的权威及对他们的信任;二是他们在维新及执政过程中所积累的政治资本。除上述诏敕之外,在法律或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他们在政治上有何特权或特殊地位。他们都与天皇关系密切,多是天皇极为信任的人,对上他们能够就政治事务接受天皇咨询,对下利用天皇的权威及自身积累的政治影响力干预宪法所规定的天皇权力代行机关内阁、议会等的活动。因篇幅及笔者能力所限,本书仅探讨这一政治势力对内阁的影响。

尽管元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元老们逐渐逝去,社会形势发生变化,元老势力逐渐衰弱下去。特别是西园寺公望成为唯一在世的元老以后,一方面他对内阁、军部的政治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他自身也注意逐渐减少对政治的干预,并主张不再增补其他元老。在这种情况下,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宫中势力的影响力可以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老的一些机能,如奏荐后继内阁首相等;二是辅助天皇发挥政治能动性,昭和天皇在宫中势力辅佐下的战前的政治活动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代日本的内阁制于1885年建立,是先于明治宪法体制,为立宪政体的建立作组织上的准备而设立的。在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规定了总理大臣及阁僚对天皇的行政辅弼权,由于日本明治宪法体制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导致这一体制下的内阁有两大弱点:一是内阁辅弼范围小,即与内阁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辅弼机关,如枢密院等;内阁的另一大弱点是不独立,内阁只是天皇的辅弼机关,辅弼天皇行使行政权,内阁只对天皇负责。在法律上天皇拥有人事任命权,可以自由任命内阁各大臣,决定后继内阁首相的不是议会而是天皇。但实际上近代日本天皇为避免承担具体的政治责任,按照政治惯例并不直接做政治指示,在内阁更迭之际,就继任人选问题总是咨询于元老、内大臣等势力,因而这些势力握有奏荐继任内阁首相的大权,成为内阁的奏荐者和监督者,在某些时期可以说掌握了内阁之命脉。除能够奏荐继任内阁首相外,元老、内大臣等也能够影响阁僚的选择,并通过参加元老会议、元老大臣会议、御前会议、重臣会议等直接参与内阁决策,有时也在幕后指导首相或阁僚,或通过内阁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阁僚影响内阁等。

近代日本内阁呈现出的一些特有的现象,与近代日本内阁自身的不独立和元老等势力对内阁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这些特有现象包括:在同一政治体制下,出现了所谓的“藩阀内阁”、“超然内阁”、“官僚内阁”、“政党内阁”、“中间内阁”、“举国一致内阁”、“准战时内阁”、“战时内阁”等多种内阁形态[1];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短;多届内阁呈现出由不同元老在背后支持的各势力并存状态;内阁执政过程中对元老的依赖性,等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制度层面解析这些势力因何能够存在和能对内阁施加影响;二是这些势力以何种方式影响内阁;三是在不同时期随着占主导地位的元老、内大臣的不同,这些势力影响内阁的方式、影响力的大小有何变化,在各时期围绕内阁的主要矛盾冲突中这些势力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四是这些势力对内阁的影响导致了哪些结果。

纵观明治宪法建立到“二战”战败这段历史,元老和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接续性,即在20世纪20年代元老的影响逐渐减弱后,宫中势力的影响才逐渐增强。而从影响力来说,元老政治在鼎盛时期的影响力远高于宫内势力。因此在本书结构方面探讨元老势力所占篇幅远多于探讨宫中势力的篇幅。

在本书的结构布局方面,笔者先在序章中分析了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的性质以及这些势力能够影响内阁的制度层面的因素,对其影响内阁的最主要的方式——奏荐后继内阁首相进行了系统梳理。接着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四章至第七章,笔者以占主导地位的元老为划分时期的标准,将元老对内阁的影响分为四个时期,即元老的出现与伊藤博文占主导地位时期,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在元老中占主导地位时期,山县有朋在元老中占主导地位时期,最后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时期,每一时期用一章的篇幅进行分析。第八章则阐述了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的兴起和对内阁的影响。主体这五章都是按时间顺序,以实证的方式分析每个时期这些势力影响内阁的主要方式、影响力的强弱,以及在每个时期围绕政权的最主要的矛盾冲突中这些势力所起的作用。最后在文章的终章部分,笔者对开篇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综述,简述这些势力对内阁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

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的存在和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战前日本政治的一些基本特点。近代日本将吸收的西方政治文化与自身政治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特殊的近代天皇制。要更好地理解近代日本天皇制,更好地理解近代日本政治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是无法绕开元老、宫中势力这一环的。本书希望能通过探讨这些势力与内阁的关系及其对内阁的影响,加深对近代日本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运作的理解。另外,在本书中涉及大量元老在内政、外交方面对内阁施政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深化日本近代外交史、军事史的理解等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近代政治体制的这种特点也影响了战后日本政治,因此本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当代日本政治纷繁的表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

对于近代日本政治中的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一定的研究。

日本学术界有关元老的研究著述比较多。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元老这一势力就被一些研究者和媒体所关注,但当时主要是将其作为藩阀势力代表,批判其逆社会潮流干预政治。当时的研究者和政治评论家主要是指出有元老这一政治势力存在,并概括了其内涵。涉及元老的多是政论性文章,如吉野作造的《西园寺公爵的元老无用论》(『中央公論』1926年9月)一文,批判元老对政治的干预,依据当时西园寺公望的政治活动,判断西园寺希望元老势力自然消亡。另外就是在一些词典中,将“元老”作为专有名词进行了解释,如1932年发行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平凡株式会社,1932年版),就对“元老”一词进行了解释。在战前的政治史著作中,对元老进行了比较系统阐述的是1926年出版的大津淳一郎的《大日本宪政史》(全10巻,原書房1926年版)第9卷,该书用了一章的篇幅简要分析了元老政治与内阁更迭问题,并着重论述了元老与大隈重信内阁、寺内正毅内阁的关系,批判元老僭越天皇大权和干涉内阁施政。大津淳一郎的分析虽略显简略,但很多内容都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启发,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越来越走向法西斯道路,学术研究也被皇国史观所支配,在元老问题上的研究也没有再深入下去。

战后日本政治史研究恢复了生机,出现了很多优秀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以元老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和著作。如伊藤之雄的论文《对元老的形成和变迁的若干考察——以推荐后继首相机能为中心》(『史林』1977年3月)、丰田穣的《西园寺公望——最后的元老》(全2巻,新潮社1982年版)、山本四郎的《元老》(静山社1986年版)、长文连的《天皇元勋重臣》(図書出版社1984年版)、永井和的《青年君主昭和天皇和元老西园寺》(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年版)等。山本四郎的《元老》按时间顺序对元老的活动作了梳理,脉络很清晰,述及了在近代日本的重大事件中元老们的活动,但此书带有通俗读物的性质,对一些概念的界定不明晰,在实证资料上稍欠深入;伊藤之雄关于元老的论文细致深入,考察了元老形成和变迁中的一些重要时间点,但由于是论文,限于篇幅,一些实证史实没有铺陈开。丰田穣及永井和的著作的研究对象是西园寺公望,所用资料都很丰富,永井和的著作更侧重于对昭和初期西园寺的政治活动的描述和分析,两部著作对于整个元老势力涉及较少。

除上述著作及论文外,在很多人物传记和政治史著作中对元老及元老政治也有所涉及,可以作为研究元老的重要参考资料,大致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有关元老的人物传记、关系文书。日本学术界对九位元老都修有一部或几部不等的传记,如《伊藤博文传》(全3巻,春畝公追頌会編,原書房1970年版)、《公爵山县有朋传》(全3巻,徳富蘇峰編述,原書房1969年版)、《西园寺公望传》(全4巻,立命館大学西園寺公望伝編纂委員会編,岩波書店1990—1996年版)、《公爵松方正义传》(全2巻,明治文献1976年版)等。与他们相关的关系文书也多已整理和出版,如共计9册的《伊藤博文关系文书》(全9巻,伊藤博文関係文書研究会編,塙書房1973—1981年版)等。另外的一些小部头的评述性传记更多,如藤村道生的《山县有朋》(吉川弘文舘1961年版)等。这些传记及关系文书,是研究元老时重要的综合性资料。

第二类是近代一些政界要人的笔记、日记、回忆录等。如《大正初期山县有朋谈话笔记》(伊藤隆編,山川出版社1981年版)、《原敬日记》(全6巻,原奎一郎編,福村出版株式会社1981年版)、《大正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松本刚吉政治日志》(岡義武林茂校訂,岩波書店1959年版)、《明治大正昭和秘史——古风庵回顾录》(若槻礼次郎,講談社1983年版)等,以及根据西园寺公望的私人秘书原田熊雄口述整理而成的《西园寺公爵和政局》(全8巻,岩波書店1950—1953年版)等,这些人多和元老有密切关系,他们的日记、回忆录从正面或侧面反映了当时元老们的政治活动,是重要的一手资料。

第三类是综合性著述及资料。如中国研究者最熟悉、已经被译成中文的信夫清三郎的《日本政治史》(全4卷,吕万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和升味准之辅的《日本政治史》(董果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中,均对藩阀元老政治做了论述。《日本内阁史录》(全6巻,林茂、辻清明編集,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1981年版)、《日本议会史录》(全6巻,内田健三[ほか]編集,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1990年版)等著作都有一定的篇幅涉及元老。另外,一些资料集或论文集如10卷本《日本国政事典》(全10巻,日本国政事典刊行会編,日本国政事典刊行会1953—1957年版)等收集了很多宫内、政要个人相关资料,还有一些重要的新闻资料。资料性非常强的《大正政变的基础研究》(山本四郎,御茶の水書房1970年版)等著作,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日本学术界发表的对宫中势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的研究成果有《日本的天皇政治——宫中作用的研究》(ディビッド·A.タイタス著,大谷坚治郎,サイマル出版会1979年版),该书主要研究了宫内各机构的建制、分工、沿革等,也提到了宫中对府中的影响,但着墨不多。

近二十年来关于宫中势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一是与天皇、皇室相关的研究中涉及宫中势力,如《昭和天皇和立宪君主制的解体——从睦仁、嘉仁到裕仁》(伊藤之雄,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5年版)、《天皇的政治史——睦仁、嘉仁、裕仁的时代》(安田浩,青木书店1998年版)、文集《宫中、皇室和政治》(近代日本研究会编集,山川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作。

另一类是曾担任宫中职务的一些要员的日记相继整理出版,如《牧野伸显日记》(伊藤隆等编,中央公论社1990年版)、《昭和初期的天皇和宫中——侍从次长河井弥八日记》全六卷(栗屋宪太郎编,岩波书店1993—1994年版)、《冈部长景日记》(尚友俱乐部编,柏书房1993年版)、《木户幸一日记》(上下巻,木戸日記研究会編,東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等,这些日记资料可和其他资料相互对照,成为研究大正、昭和时期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活动的重要资料。

另外就是近年来松田好史、稻田正次、今井清一、茶谷诚一、伊香俊哉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与内大臣研究相关的论文。稻田正次、今井清一等学者的主要观点是内大臣和元老及其他宫中高官一起对天皇的政治意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松田好史的几篇论文探讨了自大正至昭和的几任内大臣辅弼天皇的方式和特点,可以看作是对内大臣的系统的研究。由于宫中事务的神秘性,虽然一些新资料相继公开,但在宫中势力的研究方面主观性还是比较强,对于内大臣和天皇的关系、内大臣在宫中的领导地位、内大臣在政治中的隐形的作用等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和探讨。

日本学术界对于内阁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在任何政治史著作中都要占有一定的篇幅。专门研究内阁的著作如上文提到过的《日本内阁史录》以及《日本的内阁》(全3冊,白鳥令編,新評論1981年版)等,都对明治宪法体制及这一体制之下的内阁构造、权限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历届内阁的施政,其中很多资料涉及元老对内阁的指导、干预等。

我国学术界对近代日本政治中的元老进行研究的著述不是很多。武寅教授的《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着重分析了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的特点,对元老用一定的篇幅进行了分析。另外,在殷燕军的《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但由于都不是以元老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些势力的分析只是散布于书中若干小节。安志达写了《近代日本的元老政治》一书,根据近代日本位于权力中枢的代表势力的不同,把近代日本划分为“元老政治时期”、“政党政治时期”和“军阀政治时期”。该书着重考察了元老这一政治现象,并简要分析了日本近代元老制产生的历史条件、元老政治的确立过程、元老的政治思想、与诸政治势力的关系等,并评价了元老的历史功过。安志达先生的著作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元老这一政治势力,理论性很强,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时间点,在很多方面有借鉴意义。但该书侧重于理论分析,所列举的史实偏少。国内学术界对于宫中势力的研究非常少,更没有系统的论述。对近代日本内阁制度进行研究的还主要是上述武寅教授《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及殷燕军《近代日本政治体制》这两部近代日本政治史著作,另外在蒋立峰教授主编的《日本政治概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等著作中有所涉及。

以上列举的这些著作,分别对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内阁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近代日本政治中有元老、内大臣这些宪法外政治势力的存在也是史学界的普遍共识。尽管如此,这些多是进行其他专题研究时对这些势力有所涉及,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的著述并不多,特别是有关它们对宪法体制内各权力机关的影响的系统研究著述几乎没有。近代日本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特别是元老的影响范围涉及日本政治中的方方面面。但因为与这样课题相关的资料浩如烟海,线索也极其复杂,难以整体把握,因此本书仅探讨它们对内阁的影响。实际上在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与内阁的关系中,并不只是这些势力影响内阁,内阁对这些势力也有反作用力,但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仅以这些势力对内阁的影响为研究的主体。

笔者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收获,同时也体验了史学研究必然要经历的诸多艰辛。

首先,本研究涉及时间段较长,涉及人物很多,线索复杂,在写作过程中要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和脉络比较困难。其次,搜集及整理资料的过程耗时颇多,本书中涉及的元老、内大臣人数众多,且都是日本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每位元老、内大臣相关的资料量都非常大。同时,这些人作为元老、内大臣活动时,是属于体制外的势力,因此反映他们作为元老等活动的正面史料比较少,多是从侧面体现他们的活动和主张。上述两点就造成了处理和选择资料时比较困难。最后是进行理论概述时,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如何正确评价这些势力都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笔者能力所限,在写作过程中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也留下了诸多遗憾之处。一是资料方面有些地方不够深入,在挖掘元老、内大臣相关的关系文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的日记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另外,内阁会议记录等资料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汇总,由于工作量非常大,这些资料在本书中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对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势力研究部分还非常不充分。笔者出于对元老和宫中势力的性质及作用等方面有相似性的认识,为完整描述这些特殊势力,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但笔者深知,在本书中对宫中势力的叙述还仅止于介绍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程度,尚不能称之为研究。

关于元老、宫中势力的研究尚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希望拙作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永井和在『近代日本の軍部と政治』一书中,列举了这些内阁形态,是依据构成内阁的主体所属的政治势力、政治集团来划分和命名的。永井和:『近代日本の軍部と政治』,思文閣1993年版,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