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1]
春景
小院闲窗春色深[2]。重帘未卷影沉沉[3],倚楼无语理瑶琴[4]。 远岫出云催薄暮[5],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
小院里春意缤纷,闺房中闲窗闷人。一层层的帘幛尚未卷起,我被遮挡得深而又深。独倚绣楼无言无语,温习曲谱弹奏珍爱的古琴。 云从远山飘出,使得天色将暮;轻风吹拂雨丝,仿佛在薄云层中戏耍开心。浓浓春色中梨花盛开,一旦凋谢,怎不叫我难忍又伤神。
心解:
首句“春色深”的“深”字,字面上既有“甚”的意思,也有“浓”的意思。前者是春色过甚,后者言春色正浓。联系下片的“细风”,其原意当属后者,即“小院”中春色正浓。然而主人公的闺房不仅窗户紧闭,连一层层的窗帘都没有打开,所以闺房显得黑洞洞阴沉沉的。接下去的“倚楼无语理瑶琴”句,意谓这位闺秀以专心致志地弹奏古琴,来排遣其难以名状的一腔愁绪。
下片的“远岫出云催薄暮”前四字,当是对“窗中列远岫”(谢脁诗句)和“云无心以出岫”(陶潜文句)的隐括,全句意谓云霓从远处的山峦飘起,加速了暮色的降临。“细风”句承上启下,意谓云行风起暮雨纷纷,寒气袭来。结拍“梨花欲谢恐难禁”的表层语义是:似这般晚来风雨的侵袭,到了梨花飘落之时所引发的伤感将是难以承受的!所以,整首词的言外之意当是,在这种封闭阴雨的环境中,一个春心勃发的少女该是多么难堪!
有的版本将这首小令误作欧阳修、周邦彦词,或不署撰人姓名。这是此词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当初的情形莫非是这样的——李清照于待字之年,从原籍明水来到京都,她的才华深受词坛高手晁补之等“前辈”的赏识,从而激起了她的创作灵感,遂以记忆中的溪亭之游等感受为素材写了一首首令词。学识渊博的李格非虽然自己不擅此道,但他深感女儿的小词出手不凡,便故掩其名,并与其侄李迥分别将这些小词携至朝中和太学。果然不出所料,一时争相传阅,人见人爱,朝野为之轰动。或有好事者,将其中那首格调豪迈并带有“仙气”的溪亭纪游词,说成是苏轼或吕洞宾所作,而认为这首《浣溪沙》是出自欧阳修或周邦彦之手。此说虽属猜测,但却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是受到某些不同版本和当时人的不少评论和赞语的启发所致。
在这批小词的众多热心读者中,有一位才学出众的太学生,他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并稔悉苏轼等书法大家的笔迹,乍一看他也曾认为是苏轼所写,细审字体,虽有须眉般的遒劲之势,而笔意则不时透着女子的娟秀之气,遂自言自语道:“此系词女所为!”这“词女”二字,刹那间使得芸芸众生恍然大悟,人们也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些绝妙好词的真正作者——李清照!而揭开这一谜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敢作敢为的高官赵挺之的小儿子赵明诚。他对于李清照的几首所谓怀春之作,洵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选评:
一、明杨慎《草堂诗馀》卷一(评“远岫出云催薄暮”句)景语,丽语。
二、吴熊和:这是一首惜春的词。春色已深,梨花欲谢,不胜惋惜。言外还流露出对人生的淡淡伤感……“倚楼无语理瑶琴”,既以解闷,又以寄怀。此时的“无语”,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是心有所感、情思缭乱,但又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默默无言之中,实饱含脉脉欲语的深情,因而托之于如怨如慕的瑶琴一弄了。陆游有一首《鹧鸪天》词说:“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瑶琴诉心,琵琶传恨,有时比之言语确实更便于细诉衷曲,尤其是那种不甚分明而又令人迷惘的闺中春情……末句“梨花欲谢恐难禁”,既有深情的惋惜与眷恋,又有无如之何、难与为力的叹息与怅惘,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同其蕴藉,都是理智(花开花谢本自然)与感情(逝者如斯,青春不返)圆融的名句。不过李清照此句,似乎更侧重于感情,所以沈际飞评曰:“欲谢难禁,淡语中致语”(《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比晏殊之“无可奈何”,感情上更为沉至……杜牧诗:“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倚阑干。”苏轼诗:“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自来咏梨花者,常借此而发出人生的感喟。李清照此词,或许也含有这层意思。对于梨花的“欲谢难禁”,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很容易因青春的渐渐消逝而联想到自身的命运,不禁引起深心的枨触。不过此词风格轻淡,这层有关人生的感喟在词中也很轻淡,也在有意无意、若存若亡之间。别具会心者才赏其“淡语”中有“致语”。(《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1] 浣溪沙:此调一名《小庭花》,系取张泌词“露浓香繁小庭花”句;一名《醉木犀》,是由韩淲词“一曲西风醉木犀”而来。风格宛转,语音清脆,宜于写景抒情。李清照此词颇近本意。在《全宋词》中,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词调,共用七百七十多次。其中最著名或写得最好的莫过于晏殊的首句作“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苏轼的“山下兰芽短浸溪”、“西塞山边白鹭飞”等数首。
[2] 闲窗:装有护栏的窗子。
[3] 沉沉:形容深邃的样子。
[4] 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5] 岫:山峰。 薄暮:指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