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琴海西岸的古代文明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请求他的哥哥阿加美农帮助洗雪耻辱。阿加美农率希腊大军前往征讨,与特洛伊人展开了十年大战,终于用木马计大破特洛伊城。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诗人的虚构?荷马史诗里的故事引起了海因里希·谢里曼不尽的遐想。1870年,这位在俄国从事石油业而成为巨富的德国商人受童年梦想的驱使,来到了爱琴海东岸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发现了小亚细亚古代的特洛伊城和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平原上的迈锡尼城。
那么迈锡尼文明是否就是希腊文明的源头呢?1900年,英国学者伊文斯在传说中的克诺索斯王宫所在地克里特岛上,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从此,他将自己的后半生献身于克里特文明的发掘与研究。伊文斯根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将他发现的这个文明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它是一个比迈锡尼文明更为古老的文明,古代欧洲文化的源头因此又向前迈进一步。
米诺斯文明的亚非渊源 米诺斯文明的渊源在哪里?创造了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古代居民来自何处?学术界对此尚无定论。从遗留下来的图画来看,他们头颅较长,身躯矮瘦,头发呈黑色波浪形,与希腊人显然不同。考古学家彭德尔布里认为,米诺斯人的祖先大约是公元前4000—前3000年这段时间里从小亚细亚南部和叙利亚来到克里特岛的。他们散布于岛屿之上,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已使用磨制的石器。起初,他们主要宿居洞穴之中,后来便搭建起了简陋的茅舍。
伊文斯与纽伯里则认为,早期的米诺斯人同埃及人和利比亚人有某种亲缘关系。因为克里特发现的崇拜物与远古的下埃及人的崇拜物有着相同之处。在下埃及历史发端之时,距克里特岛最近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的居民,最崇拜的器物是渔叉、8字形盾牌、双面斧、鸽子或燕子、山。除渔叉之外,上述这些崇拜物亦在克里特岛被发现。在距法埃斯特不远的麦沙拉,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远古坟墓。其中的一些偶像或女俑,则与在埃及纳夸的史前墓中所发现的偶像属于同一类型。而且从出土的雕像来看,在远古时代,利比亚人的男子服装的特征为“利比亚裙套”,即袋形的服装,裹缠于腰间,以遮掩臀部和下身。米诺斯人也穿这样的套裙。利比亚人通常将头发束成辫子,让其垂至胸前或落至胳肢窝。米诺斯人亦是如此。
尤为重要的是,学者们还找到了人种学上的证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论道:“通过对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的体形遗迹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该岛上最早居民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长头颅’人(即亚非草原的最早居民),而‘宽头颅’人(即安那托利亚和希腊的最早居民)虽然最终占了优势,但在原来克里特的居民当中,他们却毫无代表性,或仅仅占了少数。这个人种学上的证据,证实了如下的结论,即最早在爱琴海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民族,乃是由‘干燥’的亚非草原迁来的移民。”
在政治制度上,米诺斯人也极类似于古代的东方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克里特以克诺索斯王宫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权制的王国。米诺斯国王也像埃及的法老那样,不仅是一位军政首脑,还是一位祭祀长。这已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所以许多学者认为,米诺斯人的政治制度也极有可能是受东方文明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种种证据表明,米诺斯文明渊源于亚非古文明区。这已为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首肯。
米诺斯文明的繁荣与衰亡 米诺斯文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克里特岛土壤肥沃,盛产鱼类、水果和橄榄油。它地处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地理位置对商业贸易十分理想。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有利于古代用桨帆推动的小船航行。岛上的水手们驾着小船,可以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无论向哪一个方向航行,陆地几乎都不离开视野所及。由于这个原因,克里特岛的商业极其发达,它与希腊和爱琴海诸岛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和交换关系。米诺斯人是一个从事商业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的性质,他们掌握了制海权,岛上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也提供了丰富的木材来源。他们往返于地中海各地,用自己生产的橄榄油和陶器,交换埃及人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匹、木材以及塞浦路斯的铜。频繁的交换和大规模的贸易,促进了本土的生产和富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公元前2000年的前半期,米诺斯文明步入了它的繁盛期。各地纷纷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宫殿,从而形成以一个宫殿为中心的文化。其中尤以克诺索斯王宫的规模最大。它坐落在克里特岛北部离海不远的克法拉山冈之上。在碧海蓝天的映照下,克诺索斯王宫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体现了米诺斯王朝的强大与富足,也体现了米诺斯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王宫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宫内厅堂房舍至少也有1500间。其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展开,楼房密布,楼层迭接,高低错落,精妙奇特。无数迂回曲折的梯级与柱廊盘绕其中,将这些楼房连接起来。如果你贸然走了进去,一会儿便迷失方向。无怪乎人们把它看作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的“迷宫”,并将它归之于传说中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名下。
克诺索斯王宫基本上分为东、西两区。西部楼房主要供国王理事、祭祀和王室储存财物之用。考古学家在王室仓库中发现了众多的大陶缸、陶罐,是用来盛油、谷物等物品的。它们每个都有6尺多高,而且要有四五个人才能将之抬离地面。可见,王宫不仅是政治和宗教中心,而且还是经济中心。东部则是王室生活区。这部分的楼房大多存留了下来,它们有四五层高。其中包括王宫接待厅、寝殿、学校、王室作坊等。令人赞叹的是宫殿内有着良好的采光、通风、供水、排水和卫生系统。如考古学家在后宫里就发现了一处卫生间。其中的一个套间设有陶瓷浴缸,其样式有点类似于我们今日所用的浴盆,另一套间则是厕所。里边有一个高约57厘米的可冲刷的蹲便池,另有阴沟通向外面的下水道。当伊文斯先生发现它时,感到十分惊奇,并认为在20世纪初也只有少数国家才使用如此的卫生设备。在20世纪中叶,当英国作家柯特勒尔先生游览该处之后,便大加称赞道:“对于那些到克诺索斯王宫参观的普通人来说,尽管王宫财富众多,艺术非凡,却没有哪一样像这个3600年之久的厕所给他们以更深刻的感染力,它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技术科学的典型产物,在把卫生与文明等同看待方面,克诺索斯确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在米诺斯人的生活中,宗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米诺斯人的宗教圣地往往设立在山洞中或山坡上。米诺斯人常常带着供品到这些圣地去朝拜。考古学家在众多山洞和山坡的圣地发现了那时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的祭祀物品。在克诺索斯王宫中,还专门设有“祭祀之室”,人们在其中发现了祭祀用品和宗教崇拜物,如牛角、双斧等。
在米诺斯人那里,女神崇拜极为普遍。在克里特出土的印章上常常有女神的画像。一枚克诺索斯的陶土印章上便刻着一位女神。她神情威严地伫立于山顶,两旁有双狮护卫,身后有一庙宇,面前有一信徒侍立。她穿着典型的米诺斯宫女的衣饰。女神是一位自然女神、母亲女神。尤为奇特的是,在克里特岛的一些神堂里及印章上都可以看到持蛇女神的形象。古代许多民族都有崇拜蛇的习俗。人类学家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对蛇的崇拜往往和对土地的赎罪有关。故而伊文斯先生认定,米诺斯持蛇女神是以“冥府女后”的面貌而出现的“母亲女神”。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在米诺斯人眼里,蛇是维护房屋安宁的圣物,因此对持蛇女神的崇拜似乎与之有关。
此外,米诺斯人还崇奉双斧、8字形盾牌、公牛等。对前两者的崇拜可能与战争有关。但其宗教象征意义则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米诺斯人何以对公牛崇奉有加呢?有的学者认为它也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所致。但这也极有可能是米诺斯人图腾崇拜的孑遗。因为米诺斯人所赋予公牛的重大意义是在其他古代民族中罕见的。“祭献的牛角”常常出现于神堂、王宫的屋脊、壁画和印章之上。更为有趣的是,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也忘不了给它添上一笔。据说,米诺斯国王在成就霸业之后便变得专横残暴。他甚至自视为神明,让人们向他膜拜。众神之父宙斯为了警示米诺斯,便使他的妻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牛。于是,围绕米诺牛引出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传说。
生动的壁画艺术体现着米诺斯文明的繁盛状况。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佳作纷呈。其中有些壁画反映的是米诺斯人举行宗教祭祀的场面,另一些壁画描绘的则是各种自然景物。这些作品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而且也透射着米诺斯人的审美情感和思想观念。在描绘各种宗教仪式的壁画中,神堂或圣物居于次要的位置,人的形象却得到了突出。如“观礼图”所着力描绘的是一群观礼的美丽时髦女子的形象。她们神态各异,正在相互说悄悄话。“牛戏祭礼图”所着力描绘的则是一女郎斗牛的高超技艺。而那些景物画则体现出米诺斯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正是这种崇尚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精神使他们能够描绘出情趣盎然的充满自然主义风格的壁画艺术。米诺斯人也有自己的文字,即线形文字A。遗憾的是,这种文字至今还未释读成功。因此,米诺斯文化之谜底远未解开。
在其鼎盛时期,米诺斯人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舰队,使爱琴海各主要岛屿、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小亚细亚海岸的一些小邦,向它俯首称臣,纳献贡赋。米诺斯人则趁机在这些地区设立贸易点或建立殖民地。可以说,米诺斯已完全控制了爱琴海世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海上霸国。与此同时,米诺斯同埃及和西亚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两个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米诺斯人的器物。而米诺斯人的印章、壁画、陶器等也无不浸透着埃及文化的色彩,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米诺斯文明只不过是埃及文明的支脉。此说当然过于夸大了,但事实也证明,正是在吸收东方古老文明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米诺斯人才创造出了一种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海上文明。
公元前1700—前1500年,是米诺斯文明的高峰时期。克诺索斯宫殿达到最大的规模。公元前1473年,米诺斯文明的前哨基地塞拉岛火山爆发,造成了米诺斯王国北部海岸灾难性的毁灭。塞拉岛火山的爆发使如日中天的米诺斯文明迅即走向衰落。为来自希腊的亚该亚人(又译作阿卡亚人)的征服提供了可乘之机。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希腊人开始成为克诺索斯的主人。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里特岛上的宫殿几乎同时变为废墟。米诺斯文明开始为迈锡尼文明所取代。
亚该亚人的南下 迈锡尼文明是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青铜文明。它的建立者是印欧语系的希腊人。不过,在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1600—前1125年),他们还未获得这一称号,而是被称作亚该亚人。通过对古希腊地名语源学的研究,学者们断定,在亚该亚人到来之前,希腊本土居民并非是印欧语系的民族,而是属于黑头发的地中海类型。古希腊人也一直认为,希腊本土及群岛上的原有居民不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在文献中他们往往称为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和勒勒吉人。看来,古希腊人已认识到自己同这些上古原有居民的不同民族渊源了。
那么,亚该亚人从何而来呢?学界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他们的老家在多瑙河与顿河一带。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这个民族便从老家来到巴尔干半岛,并不断由北向南步步入侵,最终于公元前1600年代征服了希腊本土,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亚该亚人与当地的原有居民混合起来,逐渐地发生了种族融合。这已经由希腊北部考古发现的墓葬得到证明。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 亚该亚人初来希腊时,还是一个原始的狩猎民族,从希腊北部原来的居民那里学会了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征服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从被征服居民那里学会了手工艺技术和航海,进入了文明的社会生活。他们通过吸收米诺斯人的文化成果而迅速成长起来。迈锡尼生产的金银工艺品和陶器很快就能与克里特的产品相竞争,甚至还超过了克里特的水平。公元前1450年前后,迈锡尼人征服克里特。随后,迈锡尼文明便迎来了它的鼎盛期。迈锡尼、梯伦斯、派罗斯、雅典等城市相继修建起坚固的城堡、华丽的宫殿、圆顶墓。文字——线形文字B也在各地得到广泛使用。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已于1952年成功译读了这种文字。它确实是希腊语的一种。迈锡尼人还继承了米诺斯人的海上霸权,成为爱琴海世界的新霸主。他们的足迹遍及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埃及,甚至还远及西部地中海的意大利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富有冒险精神的迈锡尼人,在他们到达的所有地区都与东地中海各大文明结合在一起,很快便融入这片文明世界之中。
迈锡尼文明的中心是迈锡尼城。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南部。迈锡尼人在其鼎盛时期,修筑了雄伟的卫城和宫殿。卫城周长约有一公里,墙高15米、厚10米,城墙上还有高大的塔楼,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卫城的北门是最著名迈锡尼建筑——狮子门,通过狮子门,是一条宽大的道路,通向迈锡尼王宫。宫殿里面有祭堂、储藏室、浴室、接待室等,宫殿的墙壁上还有表现战争和生活场面的美丽壁画。在狮子门的附近,有用直立的石板围成的竖井墓,在这些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和用具,有金冠、金面具、金手镯、金戒指、金别针、金胸甲和金制的盥洗用具。难怪荷马称迈锡尼城为“金的迈锡尼”。
特洛伊战争 亚该亚人虽然是在米诺斯文化的沐浴下成长壮大的,但是他们的文化却仍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米诺斯人崇尚自然与和平的生活,而亚该亚人则崇尚武力、冒险和奢华生活。这既体现在他们的建筑、壁画等艺术作品之中,也体现在他们与周围民族的交往之中。公元前12世纪初,亚该亚的军事贵族发动了古代世界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城位于小亚细亚西部沿岸的一个城市,公元前14—前12世纪,在其全盛时期,它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扼爱琴海和黑海的交通要道达达尼尔海峡,对过往的船只抽税,素有“富有黄金和青铜的城市”之美称。特洛伊的富庶,引起了亚该亚军事贵族的垂涎。公元前1194—前1184年,迈锡尼国王阿加美农联合许多城邦的军事贵族,组成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这就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经过不仅被后世诗人荷马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不朽的《荷马史诗》,而且成为许多传说和文学作品的题材。当然,迈锡尼人远征特洛伊的目的并非荷马史诗所说,是为了抢回被拐走的海伦,而是为了转嫁希腊本土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掠夺财富。拥有神话般财富的特洛伊自然是他们远征的绝佳目标。
激烈的战争进行了10年,然而坚固的特洛伊城始终安然无恙地屹立在那里。希腊联军最后采用智取之法,巧施木马计,终于攻陷此城,并将它付之一炬。小亚细亚这座著名的城市从此成为废墟,直到19世纪末为谢里曼所发掘。
迈锡尼文明的衰亡 特洛伊战争是迈锡尼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迈锡尼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将士血洒疆场,无尽的财富耗费于此。此后,迈锡尼的势力开始衰落。一部分亚该亚人涌向东方和小亚细亚。大约在特洛伊城陷落80年后,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迈锡尼和其他城市,迈锡尼文明衰亡了。在其废墟之上,新的希腊文明又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