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湖湘文化忧乐思想的内涵
湖湘文化忧乐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一般而言,湖湘文化忧乐思想的内涵可界定为:“忧”是忧患意识,“乐”是乐观精神。“忧”与“乐”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常常忧乐并举,共存共荣,辩证统一。湖湘文化忧乐思想主要论及“忧”与“乐”的生成机制与转化机制。
其一,“忧”与“乐”的生成机制。湖湘文化忧乐思想的“忧”的生成有内、外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人的天性。正如《庄子·至乐》篇所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二是源于对自然界的敬畏,古时湖南多沼泽、荒蛮之地,由于人类对自然力量无法控制,因而产生恐怖、戒备、忧惧心理;三是源于对现实和自我做出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心理状态,苏轼的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开卷惝恍令人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湖湘文化忧乐思想的“乐”的生成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所致:一是源于巫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带喜好淫祀,多巫歌巫舞,因此产生了大量瑰丽浪漫的神话传说和楚辞歌赋。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说的,一切巫术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之一,便在于给人以乐观的向往。二是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稳定结构而引起的实用理性的态度。这种实用理性引导人们对人生和世界持肯定、执着、乐观的态度。
其二,“忧”与“乐”的转换机制。如果从表面看来,湖湘文化忧乐思想中的“忧”与“乐”是矛盾的,但仔细辨析,两者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且能相互转换,最终殊途同归。范仲淹是忧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有忧乐合一之妙。对于如何具体处理、转化“忧”与“乐”的关系,范仲淹的看法是,在面对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士要先天下,先黎民,而后个人。他指出:“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用天下心为心赋》)[2]他举例说:“尧舜则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从欲,自绝于天。”(《用天下心为心赋》)[3]显然,范仲淹强调的是,要有舍己为民的大局观念、整体精神,无论身处顺境,抑或逆境,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这正体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面对忧与乐的关系上,他认为士要“先忧”才能“后乐”。他说:“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谢转礼部侍郎表》)[4]只有真正理解了“忧”,才能懂得“乐”之何在,希望何在。同时,这也是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换句话说,先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有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可言。可见,在范仲淹看来,“忧”与“乐”的圆融与结合,便构成了国人的理想人格。这种中国式的辩证法充分展现了国人的高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