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的内容及特点
关于大理白族传统婚俗,各种书籍介绍都比较多。在白族不同地方、不同村落之间,都有一些习惯差异,但究其价值取向则大同小异。笔者在此主要借助书籍资料和调查中的口述资料,进行综合概括。
一 大理白族传统婚嫁的基本内容
关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大理白族传统婚俗的内容,本书主要从白族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观念和习惯,白族谈婚论嫁的礼仪以及白族婚嫁的形式和行为禁忌等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订婚
1.白族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观念和习惯
态度是包含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复杂心理过程,它具有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内隐性和价值性,[1]是人的一种无意识习惯。考察大理白族传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观念和习惯,可以探究其婚姻价值观及民族性格。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表现为白族对恋爱的态度和婚姻不同——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具体来说,主要是:
传统婚俗中白族恋爱自由。女孩长到13—15岁,就会履行人生礼仪“穿耳洞”,穿了耳洞就意味着少女可以恋爱了。[2]青年男女经常借传统节日、庙会和赶街等人群聚集时,寻找意中人。如在“三月街”、“绕三灵”、“栽秧会”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赛歌,试探、相求,或戏谑、婉拒。对唱山歌是白族物色对象的主要形式之一,平时主要是在夜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如果双方都有意,便开始谈恋爱。情侣幽会联系方式多数是在房前屋后吹叶片。[3]在鹤庆甸北(指与丽江接壤的辛屯区及宝顶区极北部)一带,如果到了结婚年龄,晚上不出去游逛、对歌,父母会发愁,就会去请熟人晚上把其子女带出去受影响。而在大理坝区,白族家庭对女子的管教比较严,晚上是不允许外出的。
虽然白族青年可以自由恋爱,但婚姻择偶却不能做主。白族把婚姻视为家庭和家族的大事,关系到血缘的延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婚姻观,形成白族男婚女嫁的原则: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出自由婚姻,会被视为没有家教。有些青年男女,即使对婚姻不满,也不敢公开反对,只能忍受。订婚多数在孩子七八岁,有的甚至在一两岁或指腹为婚,“娃娃亲”、“买卖婚姻”等表现得都很突出。
2.选择范围和标准
就白族的婚姻习惯而言,一般实行族内婚,与汉族、彝族通婚亦有千余年的历史,到元代仍有“中庆(昆明)、威楚、大理、保山皆白人也”的记载,证明元代以前这条贯穿云南西部的交通要道上白族仍很多,近代跟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都有通婚的[4]。白族有同宗不婚的习俗,有的白族村落实行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可以优先婚,强调舅姑姨表,门当户对。“河水向低处淌,姑娘向舅家嫁”,“好花不落外人家”,视为理所当然。如在凤羽也是侧重近亲,很少与外地结亲,大多在本民族内部联姻,个别和汉族通婚,而同其他民族无往来。凤羽并不忌讳同姓通婚,主要是认为迁来时的祖先不是同一人,属于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家族内部,则绝对禁止。
从喜洲镇家族的家谱看,当地白族倾向于娶相同姓氏的女子为妻。许多婆媳或祖孙媳的妇女都同出于一宗一族。另外,两个宗族之间,当地人最偏爱的婚配形式,是家庭当中父亲姊妹的儿子娶母亲兄弟的女儿为妻(一种跨同辈两辈表亲或堂亲婚姻),或是一家的姐妹二人与另一家的兄弟二人进行婚配,这种婚姻形式占当时喜洲镇的70%[5]。在有的家族族谱中,也能看出维系家族血缘正统的倾向,如民国十一年(1922),董澄农和董会农续修《大理史城董氏族谱》,在“谱序”中记有考虑到滇西之俗赘婚以为常,因而有妨于宗系者甚大,“故修谱亦易轇轕”。[6]
白族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等级通婚,但据《喜洲志》记载:喜洲十六村不与山脚海边通婚,而是同中和邑以上坡头村以下周围村子通婚,原因是传说喜洲十六村是洱海河蛮大姓,属于统治阶级,而山脚海边属于洱河蛮的平民,故不通婚。[7]说明等级通婚的习惯事实上是存在的。又如大理一带流行这样的话:“穷人嫁穷人,彼此可商量,穷人若嫁富人家,姑娘命不长,好似把女儿推下塘。”[8]门当户对本身就是社会等级制度的观念反映。门当户对的结果,是阶级区隔分明。尽管如此,阶级内部的姻亲家庭内也有矛盾。如在洱源县凤羽区,元士充施秉义,是施进士后代,有两个儿子,硬要和赵进士的后代结亲。为求年龄相当,大儿媳赵七妹是堂侄女,二儿媳赵珍红是堂姑妈,结婚后,赵七妹以大嫂自居,赵珍红摆姑妈架子,互不相让,争吵不已。造成妯娌不和,弟兄分居。大儿子出外从军,死于内战,二儿子迷于烟赌,堕落家乡,产业荡然,家道中衰,施秉义徒呼负负。[9]
选择对象的标准因家庭的贫富而不同,有钱有势的人家要讲究门当户对,一般贫苦人家只要身体健康,三代以内无特殊疾病即可。一般要求孩子和父母的品德都比较好。男方对女方的要求主要是劳动力强,性情温和,相貌端正;女方则要求男方家庭人口少,独子最佳。因为独子可以继承全部家产,不用侍奉小姑小叔。
3.谈婚论嫁的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形成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考察白族谈婚论嫁的礼仪,可了解白族的传统人伦道德之培养。
由于历史上白族与汉族的融合,受儒家婚嫁之礼的影响,大理白族传统婚姻的礼仪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婚姻缔结的原则,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同姓不婚、宗亲不婚、尊卑不婚、必经聘娶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可为社会所认可、接纳,否则就要遭到惩罚,被世俗社会唾弃。二是指婚嫁礼仪和程式,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白族传统婚姻礼俗即是通常所说的“六礼”[10],“六礼”规定了成婚完备的和必经的礼仪,至今还广泛地影响着白族农村男女的婚姻缔结。
订婚岁数越小,交的彩礼就越少。从订婚到结婚,全由父母包办。双方缔结婚姻的问题由媒人从中沟通。媒人不分男女,只要能说会道、有保媒经验就行。一般来说,订婚需要过五关。
一是调查,打听对方是否理想。白族通婚有严格的选择过程,除讲门当户对外,双方家长都要暗自调查对方是否有遗传性传染病。
二是合八字。男方相中哪家的闺女,就由男方委托媒人试探性地送礼至女方家,媒人一般是亲戚朋友中有配偶的中年妇女。提亲男家叫“必压武”(音译),意思是“访问媳妇”。如不愿意就用话语推诿。如果女方家长同意,就收下礼物。媒人便讨要女方八字(即生辰年月和属相)写在一张红纸上,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看女方八字是否会与男方及男方长辈相冲。大多数白族人都相信八字相冲就不能成亲,否则不吉利。如果双方八字不合,男方就会退回八字,另寻他人。
三是登门说亲。如果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家会选个双日办酒席请媒人吃饭,要有公鸡一只、鱼一对,招待媒人。饭后,准备订婚的男孩拜媒人。拜毕,把预备好的彩礼和八字帖托媒人交给女方。饭后由媒人到女方家送帖。“八字帖”要用纸折叠成四至六面,封面写“百年好合”四字,写有男子的生庚和“良缘前世定”之类的话。女方收到彩礼和帖子后如无异议,就会到男方家进行一番实地考察。满意了才把女子的生辰八字题上,并对上“佳偶自天成”之类的话,与男方的题字组成对联,最后送交男女收存称做“发红帖”、“押八字”。帖子中间有图饰,年月日时皆用天干地支表示。
四是过礼钱。聘礼白语又称“财礼”、“干银”,实为身价。清朝时期一般用银子,民间流传“要讨媳妇用银子”。民国时用大洋或半开,一般在百元左右,富裕之家有送几百元的。但不论送多少,尾数必须为“六”,六与禄同音,取有福有禄之意。家境比较贫困的,只要女方同意,聘礼可以少送或不送,或由家族中的富裕之家代送。宾川、凤仪、大理、邓川等地白族订婚时,男方家要送女方家公鸡一只,红糖、酒若干,镯头一对等物件。镯头、公鸡由女方家收下,红糖、酒等物则分送女方亲戚,表示女子已经许了人家,称做“喝定鸡酒”。然后,再择日交聘礼。大理、宾川、邓川交聘礼只一次,凤仪则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交实物,如糖、酒、粉丝等,称小礼;第二次交钱,称大礼。喜洲河涘城下订,男方预先送砂糖等礼品,并先行小订,一般送大洋(银元)36元、66元。到大订时则至少送360元,多则660元,但此时要把小订送去的36、66元这项预付款扣回一部分,称作“衣禄钱”。
挖色白族订婚和交聘礼一次进行。聘礼之外还要为女子准备一件或两件衣服、领褂,同聘礼一起交给女方。此外虽无其他实物,但挖色聘礼数最高,只不过是手续简便,不像其他地方复杂。聘礼过后才算订婚。之后选好日子,商量订婚事宜。订婚这天,男女双方各自都要在家中请亲友喝订婚酒。男方将男子的八字写在红帖上送给女方,并送衣物、鸡、现金等给女方作为聘礼,定亲民家话称“压格—诶钟”(音译)。
五是认亲。定亲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给女方家送些衣物。在挖色,订婚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女婿要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到岳家拜年认亲。首先到媒人家拜年吃午饭,然后由媒人领着到岳家去。先拜祖先长者,再拜其他人,同时由媒人一一介绍各人的身份称谓。然后再到女方家族的各家去拜,并送上糖果。拜完回岳家吃晚饭。临走前,岳父、岳母要向女婿赠送鞋、帽、钱等礼品。一般拜年要拜三年,也有的只拜一年或两年。正月初三,女方家又到男方家拜年、还礼。
订婚后,男方若要求结婚,还必须向女方求媒,即通过媒人议定结婚之事。求媒同样选双月中的双日,男方需向媒人先送聘礼,聘礼一般是鲜肉、红糖、茶叶、面条等数斤。结婚一般要求媒4—5次或6—7次,特殊的连续求二三年。求媒成功,男方就交聘定礼若干,作为女方置嫁妆之用。喜洲河涘城女方许婚后男方下“针线钱”,66到86元不等。女方接到针线钱后,必须办嫁妆,从优从丰备办;个别的不要“针线钱”,嫁妆就相应减少。聘礼中要有专门给岳母的“喂奶钱”。
如果求媒多次不成,双方发生矛盾,就解除婚约,退还聘礼。若男方提出解除婚约,女方可以不退过礼钱;若女方提出解除婚约,必须退还。退婚是可以的,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从小由父母包办的“娃娃亲”,若孩子长大后,双方都不愿意,也可以解除婚约。个别的则实行抢婚或逼婚。
求媒求准之后,男方还要请星相先生择定结婚吉日,并写成红柬式样,称“佳期书”、“准成柬”。请人送到女方家,请女方做客,拜请其亲属。挖色白族不开柬,只送猪肉若干斤到女方家,让其宴请客人。之后双方各自筹备结婚事宜。每年的“三月街”和渔潭会是备办嫁妆的好机会。在挖色,嫁妆有柜子一对、桌子一张、箱子一对、梳妆器具一套、茶具一套、衣服若干套、鞋子十多双甚至数十双、行李一套等。男方家要确定请客名单、确定各库房负责人。结婚前半年就开始陆续做各种准备,如婚宴用品(猪、干菜等)的采买、刷新房、发喜帖等。要选日子请裁缝到新郎家,为新人缝衣服,称“动剪”、“开剪”,一般招待都比较隆重。
由于白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但父母之命不可违抗,因此原来相爱的恋人在结婚前就需了结旧情。到了结婚前夕,女方给原来相爱的男方送去请柬,男方接到请柬,要给女方送去厚礼,如“铁皮”坎肩(一种类似氆氇的纺织物)两件或银手镯一对,既是最后的告别,也是永久的纪念。女方收了礼物,也要宴请男方。一般本人不出面而常由朋友出面悄悄办一桌酒席,招待未能成婚的恋爱对象,称做“送殷情”。一是表示歉意,二是表示从此了结旧情,不然则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一次由女方间接主持的告别宴席,这种风气在当地被认为是合理的,所以家里人一般都不管,婚后任何一方即使知道也不追问。
(二)结婚
在白族传统婚姻习俗中,十分重视婚礼的操办。白族举办婚礼有四天的,如周城;也有三天的,如挖色。婚礼上的仪式顺序在不同村落有所不同。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
一是搭彩棚,迎喜神、拜“喜匾”,贺新郎新娘。
喜事期间主要房屋用来接待客人,称为“传客”,宴客则在天井或空地上搭起松棚或彩棚。家贫房窄的搭照壁式一面台,富裕之家搭四方八角亭于庭院正中。先把四根木柱子固定好后,用各色相间的布一起盖在柱子上,两侧的布落地,柱子都要绊满松毛。边沿挂彩球和红花。彩棚有门窗,里边张挂喜图屏条、名书、名画,装潢精美,所以搭彩棚一般要花一天半天工夫。彩棚既可为客人遮风挡雨,也是白族人家办红白喜事的象征。
婚期第一天,男女双方家都要贴喜联。不仅在大门外贴喜对,中堂上贴喜字,而且婚床和使用物品也有喜字,让喜气弥漫整个新房。洗脸时,盆中要放六枚硬币或银器,意在有福有禄,财源滚滚。要举行隆重的迎“喜神”、“喜匾”仪式。所谓“喜神”、“喜匾”,是用一块长一市尺、宽一市尺的木板做成。事先须由亲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是自己的祖父或父亲)拟好名、号及其至亲密友四至六人的名单,交书法优良者写,镌刻精工者制,牌位上写有吉星之意。届时系上大红彩球,一人端在胸前,在鞭炮、唢呐声中,许多小弟兄簇拥着披红挂彩的新郎随后,出门往村中大路游行片刻。迎匾归来,接着拜匾。将喜匾置于正厅高处,新郎在下面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即挂匾于适当位置,乐止。喜神牌位每天都要烧香供奉。是日杀猪,请厨师打灶,来相帮的青年称“小弟兄”,场面愈大,小弟兄愈多。
贺新郎,也称“贺新姑爷”。新郎官应端坐正厅正座,左右童男童女相陪。前面放长桌、长凳。近处置花烛一对,茶酒各一杯。远处摆满糖食果品瓜子烟酒,供来客品尝。堂上院中灯烛交辉,小弟兄们嬉戏,笑声不绝于耳。到了深夜才吃夜点。多半是招待“小汤”。这种小汤是把鲜粉条放进碗里,加点肉汁、葱丝、蛋片,口感松软香甜。夜点后,一般小弟兄收拾家什,守棚,亲密者便与新郎陪床同睡。[11]在姑娘家也同样举行贺新娘仪式:喜字高贴,红烛明亮,新娘端坐在八仙桌旁,接受姑娘们送来的礼物,同时也用喜糖、蜜饯、红糖水招待大家。姑娘们一边说笑,一边逗即将出嫁的新娘,气氛极为热烈。
白族举行婚礼的前一日称“过礼”,这次的礼物是备办酒宴,具体内容是之前商定好的。一般是:猪脚1只或整只猪的1/4,衣裳4—6套(1套包括前襟短、后襟长的衣1件,裤1条,坎肩1件,围腰1块,包头布帕1条),白羊皮1领,喜被(行李)1套,针线钱60—80元(有到百元者,也有要粮食者)。
二是“喝喜酒”、布置新房。
在满江村办婚事,新婚前一天,新郎的父亲到新娘家认亲,随行的还有媒人和两个小伙子。给新娘家带来酒、猪肉、鸡。这天喝的酒是一瓶装有花椒、红糖、两把辣椒的酒,用龙眼杯斟给客人喝,喝这种酒的意思是认定结为亲家了,亲亲密密,白族称为“喝喜酒”。两个小伙子就负责给客人倒酒。
喝酒之后就在女方家吃饭,两亲家在一起吃,媒人同女方家人商谈迎亲的具体事项,两个小伙子则要到厨房给厨师说好话,尽量让他们高兴,不然厨师做菜时,会用红线把酥肉连起来,作难新人,就会拖延娶亲的时间。
此前新房已经粉刷一新,然后请儿孙满堂的老太太选定床位,对八字,以确定床头朝哪边,进行安床。四个床脚下都垫上硬币,床下摆一个土罐,里面装些五谷杂粮。并请有儿有女有福气的妇人为新人钉新被。钉新被要用彩线,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还请祖父母、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在新床上蹦跳,称之“压床”,祈望早生贵子。
在鹤庆,下午由媒人带领本家亲戚抬着礼物送往女方家。喜被要找孩子生得多、丈夫又健在的妇女来背。这些人到了女方家都会受到酒宴款待。
第二天的主要活动:
一是催妆。在周城,媒人要向男方索取红衣一件,金银玉首饰若干件,一顶凉帽,一副纱帕,交给新娘。而下庄村的催妆则是男方家把部分结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酒席送到女方家,请女方家清点和过目。如女方认为催妆数量不足或不合格时,就要以推迟婚期等刁难男方,媒人则从中说服、劝慰,直到女方无异议为止。媒人做媒贪图口福,另外可得鸡、鱼、衣服、鞋子等九样礼物。如果说媒不成,媒人还要受气。所以人们常说:“馋人做媒,憨人当保。”女方家同时也准备好嫁妆,这些嫁妆有衣柜、被褥、衣服等,并在柜里装好姑娘出嫁穿的衣服和鞋子。嫁妆中最为显眼的就是一对大木柜,柜底要放娘家亲人给的“私房钱”,一个柜中放新娘亲手做的几十双乃至上百双布鞋,要送给男方全家老小一人一双,自己还要留好多双,以显示自己很能干,针线手艺好;另一个柜装满了无数用红纸包成筒状的“果子”,内装红糖、花生、枣。有的地方还要在衣箱的四角压上白石头和糖块。这一天是女方家最热闹的日子,所有的亲戚朋友和同村寨的人都来做客和庆贺,接受新娘家的宴请。
二是拜祖。新郎穿上长衫、马褂,戴上礼帽,向亲族中长辈的男子跪拜,受拜者还个礼,在新郎胸前戴大红彩球,称“簪花红”。然后设位拜祖宗、拜父母(包括祖父祖母),礼节为四礼八拜,接着拜亲属、拜同辈(如哥嫂,堂哥嫂等)、拜小弟兄,礼节为一跪一叩。凡长辈都受拜,在场主持的小弟兄要说:“请教导几句。”于是受拜者便指出新郎许多缺点,望其改正;也有指出许多优点望其发扬的;还有鼓励进取的。有些经过千辛万苦才盼到这一天的父母,激动地与做新郎的儿子抱头痛哭。此时唢呐乐鼓大作。
第三天是正喜日,即迎亲待客日。举行婚礼,是整个婚期的高潮,主要活动有五项:
一是迎亲。古时是在夜间迎亲,由男方邀请陪郎2人(骑马去负责牵马回),多人点火把迎新娘。要先大酒大肉吃一顿后才去。河涘城何邦宪进士有一副对联描写“夜迎”说:“宴嘉宾宜浮大白,淑女须待昏黄。”这种习俗有古时“抢亲”遗风,后来也逐渐改为白日迎亲了。过去“夜迎”时陪郎须带刀,后来变为象征性的傧相。[12]
迎亲时间一般是“巳时发轿,午时进门,未时交杯”。白族迎亲十分热闹。有骑马迎亲的,也有抬轿迎亲的。在洱源,男方家不仅要请人扛抬聘礼箱笼,送往女方家去,还要预备9匹、11匹、多到25匹马。去时的马匹是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骑的1匹便成双数了。这些马匹当中有1匹不能骑,还得把鞍辔配得非常讲究,用绣球、红彩装饰,是给喜神乘的,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牵着,走在最前边,敲锣开道,其他人跟上。有背琴剑书香的4人,陪郎和押礼各2人步行或骑马。抬轿迎亲的,有青轿和红轿,新郎乘青轿,红轿去时由新郎的侄子和媒人同乘,称压轿,回来时新娘乘红轿,压轿的人骑马。接下去是乐队,吹鼓手吹大号、唢呐、敲大钵、击鼓、抬伞旗,背赤印。最后是男女青年、小孩数十人。一路上放鞭炮,吹吹打打,绕村串寨,喜气洋洋,十分热闹。
有功名者,迎亲队伍抬着写有功名官阶职衔的高脚牌坊、旗帜和红罗伞,有乐队唢呐大号,吹吹打打为新郎鸣锣开道。迎亲队伍由媒人和男方较有本事的一位女性长辈带领,伴郎必须由具有随机应变能力的青年充当。
大理有专门的班子,当轿夫、当鼓乐队的吹鼓手,为附近村寨的红白事服务。主人家除付给一定的报酬外,还要分别招待他们,不论是几人,都要另选地点(一般在牛厩门口)单独待席,这就是民间说的:“吹鼓手吃独席。”
在大理,迎亲队伍出发前,要先派2个人背几桌酒席到女方家,称“辞娘席”,并送上新娘用的盖头帕等物。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门前,新娘家为了表示不让爱女离去,要将大门紧闭。要等唢呐大号三吹三歇,将装有铜钱的红包丢入院内,之后,女方家开门摆茶酒迎接,先敬新郎喝下马酒。新郎喝毕作揖还礼,然后迎亲队伍顺序入座,先喝苦茶,后喝糖茶,取先苦后甜之意。然后,女方家招待迎亲队伍酒宴。
宴席中,女方家为拖延时间,故意把酥肉用线穿起来,肘皮则为连刀肉,使客人不易食用,先出一联让陪郎作答,如果答上了就将这两碗肉换下,如果答不上就不换肉,让其出洋相,并嘲笑陪郎无能。吃完酒宴,新娘就拜祖先、父母、亲戚长辈,准备作别。这时,女方父母照例要给新郎礼物,但为了考考新郎,并不明送,如将金戒指藏于菜或油煎过的乳扇之中,由陪郎转交新郎,如新郎能将金戒指取出,岳父、岳母就认为女婿聪明;如新郎不注意,不能识破其中奥妙,取不出金戒指,不仅得不到礼物,还会被认为是“憨姑爷、笨陪郎”。经再三催请,新娘才能出门。这中间,礼仪很多,女方还故意出些难题,全靠伴郎们妥善应酬。若应酬处理不好,则会传为笑柄。
在周城,清朝时期,新娘头插宫花、穿古装,新郎则打扮成文官或武将模样,这种服饰有专门出租的。民国时期,新郎穿长衫,戴洋毡帽。新娘开始梳妆时,先点燃小油灯,脚踩在斗上,以示今后五谷丰登,取下作为姑娘标志的头帕。解散独辫,用红木梳分出发路,编成两条长辫子,辫梢用红毛线系好,并扎上用红毛线绕成的花,穿上新郎送来的结婚服——鲜绿色后摆绣有花边、长及膝盖的大红襟衫,再套上一件桃红色的同样绣有花边的大襟衫,穿上一条青灰色长裤,脚穿红袜、红布鞋。之后戴头饰。周城的白族姑娘结婚时,花冠头饰是以红毛线为主,配有黄、绿二色。用毛线织成小绒球堆成冠状,正中有一个小镜子,称为照妖镜。在耳旁、头顶及辫梢上缀满了各色大小不等的绢花,再用红毛线系一似心状的镜子挂在胸前,以示心心相印。穿戴完毕,才进行面部化妆,要拔去脸部的汗毛,涂脂抹粉、抹口红、描眉,最后,戴上一副墨镜以“避邪”。新娘打扮好后,由一位长辈给新娘喂三口饭,祝福以后丰衣足食,家庭和睦。在凤羽,女子换头礼,要请高寿妇女为新妇梳头,先戴凤冠,然后换成纱帕,脚踩装满粮食的斗,寓意五谷丰登、魁星踢斗,将来子女会读书上进。斗中摆一杆秤,寓意新娘心像秤一样公平,对丈夫、对父母一视同仁。又放置一把剪刀,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不贰。[13]在喜洲河涘城,新娘要穿大红布或红绸棉袄(白语称“册滚升”,不论冬天夏天都要穿)、绿色布裤,有的穿白族服装,绿衣红金绒坎肩,戴墨镜,胸前挂银质的“黄鳝骨”垂链,手戴玉镯、银镯。头戴红布大帕,手执有红布扎口的宝瓶。
新娘拜别亲人上轿,挖色风俗是大喜日子不许哭泣,新娘只能眼含热泪表示依依不舍之情。而大理、邓川一带,新娘上轿前要大哭一场。挖色新娘上轿要由新郎背送,其他地方则由其兄长背着上轿,新娘头上盖有红布盖帕,哭声一直到男家下轿为止,此为“哭嫁”。
这时,鸣炮三响,迎亲队伍各就各位准备出发。新娘出门,众人即伸手乱掐新娘,称“掐新媳妇”,据说掐新娘可以避邪。因此,送亲路上,全靠伴娘们保护。
迎亲队伍返回,一路游村串寨,故意绕来绕去,以示众人。行到有桥处,就要停下来,由新郎背新娘过桥。迎亲路上,如碰上另一支迎亲队伍,双方争道时,两家的新郎、新娘互换手帕、镜子等物,协商解决,如双方各不相让,就会发生争吵斗殴。
二是拜门、拜堂。新娘被迎至男方家门口时,男方家燃放鞭炮,门前摆香案,新郎下跪,由执事点香,放鞭炮,摆茶、酒、水果来迎,称做拜门。拜门时,执事手撒米花、瓜子等物,口中念念有词,打发东南西北中的鬼邪回避,称“退车马”。这时,男方家中有八字冲克者要回避,痴聋哑之人也要设法让其避开,以免冲犯。新娘进门时要跨火盆或马鞍,表示兴旺或平安。新郎、新娘用席子铺地进入家中堂屋拜天地祖宗,称做“拜堂”。新郎三跪九叩礼,新娘跪着不动。先拜天地,次拜灶君,这两次为六叩三拜;再拜祖先为四礼八拜;拜父母三叩首,名为“生三死四”。拜后,饮合枕酒,吃“狗剩菜”,也称团圆饭。吃红肉,新郎吃一嘴,新娘吃一嘴,专门有人招呼。
拜堂后,喝烤茶和用白酒、红糖、花椒面、辣子面制成的喜酒,茶酒之后,入洞房。在新娘进洞房的热闹时机,众亲友会从四面八方伸手来,向新娘身上掐来掐去,俗称“掐新娘”。由一位儿孙满堂的老太太牵着新娘、新郎入洞房,这位老太太称为“牵手”。新郎、新娘要争跨新房门槛,谁先进去谁成为一家之主。
洞房内,只留媒人、牵手和新人。牵手用托盘端一尺子给新郎,新郎即用尺子挑开新娘头上的红布盖帕。然后,新娘、新郎双双坐在床边,相互代解几颗纽扣,由媒人酌酒,引新郎新娘互相敬酒,媒人念祝词:“夫妻和合,子嗣联芳,百年偕老,五世其昌。”晚上,洞房中设一宴席,由新郎、新娘与媒人或牵手同席。新郎、新娘同坐,媒人或牵手对面坐,就餐时,新郎、新娘要互相交换饭碗吃食,吃剩的食物归牵手或媒人带回。然后请人梳妆,把发辫缠在银钗上,用红线扎紧,盘卷在脑后,周围插上红绿缎子似的“新娘花”。
三是宴客。每轮宴席,新郎、新娘要双双给宾客敬酒。宴席首先是宴请同宗族的长辈,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席位座次是按照“长幼有序”的传统思想,由专门的人员引导入座。富裕之家吃“三滴水席”,先吃三冷三热,然后才吃正席。就餐时,媒人、新娘家人各摆一桌独席。宴会第一道(菜):拼盘,案酒(事先摆好筷八双,杯八只,醋碟八只,盐辣碟一只);第二道:小汤八碗;第三道(菜):红肉;第四道(菜):酥肉;第五道(菜):千张肉;第六道(菜):卤鸡,新郎、新娘敬酒(两次敬酒皆为小弟兄斟给客人,敬酒者打拱表示敬意,客人亦打拱还礼,彼此都是站着);第七、八道:蔬菜;第九道:每人一碗饭。也有待十大碗外加拼盘大件的。大家吃着第一碗饭,小弟兄便将饭盆送来、汤加添来了。八大碗中的主菜(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席间,客人就分菜和带菜回家。因此,白族做客一般只吃不便携带的汤和素菜,而将席上易携带的荤食平均分配后,用洗干净的大菜叶各自打包带回家给没来做客的家人共同品尝,寓意为带回喜气和福气。这在洱海两岸的大理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风俗,而在鹤庆甸南片的白族,带回去后还再加工为敬老的别致美食——“宴粥”[14]。
在鹤庆,约莫饭饱,就有人在每位客人面前放下纸烟一支,“广子”一包。这包广子一定要包得讲究,一头尖一头平,红纸封面,内装槟榔五六片,绿子一二点,葛根一三点,既解酒又消食。这一天开销很大,当客人在门口挂了礼金,主人请入客堂,先要敬以“苦茶”、香烟、瓜子,然后再敬喜糕(水糕)、糖茶。亲家要请到正厅正坐,即使一般客人,主人不来作揖恭请,客人是不便入席的。礼金很少,用铜钱时只有90—100文,因而有歌谣:“喜事人情薄,两家坐一桌。二九一百八,难说!”
宴席结束,女方家就来人“送果盒”,这时男方家要以茶点招待。送果盒的都是妇女、孩子。她们来的目的一是“摸喜鸡蛋,喜核桃”,这两样东西事先由家里的年老妇女用红颜色水煮熟,交给白头偕老、儿孙多的“铺床”妇女悄悄藏在垫褥底下。谁要摸到就是有福运。二是交“果盒”给新娘。果盒除了糖食糕点,主要是“龙凤布”,是一块两市尺见方的白缎子,上面绣以金龙、玉凤互作吞吐之状,不仅技艺精巧,而且还饰以花边,背后有较厚的衬布。此物专供男女交合时垫在床单上面。[15]
四是闹席,或称“吃新娘饭”。由媒人、男方家的几个长辈和来帮忙的人,用几张桌子把新人围在中间。席间,新郎新娘不停地向宾客敬烟、敬酒。这时候,宾客可以给新郎新娘出些难题,也可以让新娘新郎表演节目,堂屋里充满了欢笑声和喝彩声。客人一会儿要新郎夹菜给新娘,新娘夹菜喂新郎,又故意要新郎夹菜给自己吃,并且不直接说出菜名来考新娘,比如说:“要吃没有骨头没有肉的荤菜(猪肝)”,一会儿又让新娘学说绕口令,一会儿又故意让新人用削得又细又软的两双筷子,去夹用红线穿起来的“连心肉”给客人,用软筷子一挑一滑,逗得闹喜的人们不亦乐乎。这时聪明的媒婆就会悄悄指点新娘解决这些难题,如悄悄递上随身带来的小剪刀给新娘剪断红线。而一旦被发现,媒婆就要被罚酒喝。这时,帮忙的人要给新郎新娘出题目,让他们猜谜或对对联,称“闹蓬”。“吃新娘饭”常常要四五个小时。厨房故意将菜样做得奇怪,用红绒线把东坡肉串联,筷子夹不起,要新娘剪开才能吃,两桌还要互相敬酒。[16]
五是闹洞房。傍晚,新郎家庭院里老者和长辈喝喜酒、吃喜糖,谈笑风生,热闹非常。主要由表亲和好友来闹洞房,有的老人也牵着儿孙来凑热闹,以沾点喜气。俗话说新郎、新娘房中无大小,闹房时,新郎、新娘一齐捧着托盘向来宾献茶,先进苦茶,后进甜茶,表示先苦后甜。在向客人接还茶盅后,闹房就开始了。始叫新郎念一句“一去二三里”,叫新娘接着念“我在娘家就想你”等一些文雅而又双关的句子。如用糖果喂给新郎,叫新娘同吃,用口相接,不准动手,或叫两人唱对歌,或叫念诗词,由新郎新娘各念一句,经常念的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几乎要闹到第二天凌晨。
第四天即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人要用糖茶敬献给父母、家族长辈和宾客,即敬“四手茶”,新郎、新娘要同端一茶盘,白语称“西坡早”,也称“拜客”。拜客也称“认亲”、“接老亲戚”。不同地方拜客的时间不同,但内容一致。先拜长辈,再拜平辈、小辈。凡亲族亲戚受拜者亦须赠给新娘礼物,嫡系血亲者,新娘要送还鞋一双(称“回鞋”);拜谢长者时,其中一长者要诵诗一首以预祝赞美新婚夫妇的幸福,这位长者称“压蓬”。接着,家中的小辈也来拜见新郎和新娘。新娘打开从娘家带来的柜子,取出用红纸包成长圆条状的“果子”(里面包有瓜子、松子和一个核桃)分给客人,直到分完为止。拜客仪式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婚典礼。
婚礼或婚宴结束时,客人就会向主人告别,此时,主人将事先准备好的“回礼”(农村称为“打发”)赠送给即将告别的客人。“回礼”比较简单,一般是一条毛巾、一双袜子或者是一包香烟等。“回礼”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节,不在乎其价值。但是主人为了“面子”(也就是“拿得出手”)也会在“回礼”上动一番脑筋。这种“回礼”体现的是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
拜毕,送走喜神、撤棚,婚礼就此结束。
在鹤庆甸北一带,收拾扫除的第二天,新郎须带新娘上街游逛,新娘要背一个用黑漆涂过的新竹箩(背带须是红的),内装大米两升、瓜子、葵花籽、松子若干、砂糖(砍成小块)一包,称“喜果子”、“喜砂糖”,新娘子逢人便递。卖喜米也不好讨价还价,由买家要价卖完即可。之后新郎和新娘在街上买两条鲜鱼就回家。没有上街游逛的新郎、新妇,人家是不欢迎的。
婚后三日(或六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即“回门”。这天要早起,新娘由请来的梳妆妇女把头发梳成高高的髻,称做“收头”,以示从此“成人了”。换了发式才回娘家。在挖色,是由女方家选双日来接。在喜洲河涘城,由男方给新娘携带包子、饵块、黄烟丝,让新娘回去送给女方亲戚。在周城,新郎手捧锦花一朵,到新娘家去谢花红。新郎家的至亲也一起到新娘家去做会亲客。新娘家同样办酒席招待客人,并很好招待来帮忙的人。回门不能在娘家过夜,新郎、新娘必须当天在太阳落山前返回,路远的可以在途中歇脚。有的地方仅新郎陪同新娘回门,而有的则是新娘早早就回到娘家,到傍晚,男方家派出媒人、小姑子等人来女方家把新娘接回。在剑川县剑湖周围的白族,按当地风俗,回门这天,新郎带领十来个亲友去女方家回门。新郎和亲友可以在筵席上藏女方的东西,如碗、酒杯、筷子、饭勺等,回男方家后好向新娘索要礼品(红糖、香烟、酒等)。女方家也故意多放一双筷子在新郎面前,好让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带双筷子回去!有提醒新郎今后要关心爱护新娘的意味。[17]
白族婚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有一些差异,但婚俗文化元素基本相似(见附录个案2)。白族缔结婚约的仪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沿袭,盛行不衰。
(三)再婚
新中国成立前白族离婚较少,一是多数人都深信婚姻是前生注定,不能反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都能安之若素。二是迫于压力。由于婚姻包办,婚后夫妻不和,“按照传统习俗就无法补救。理论上,妻子可以离开冷酷无情的丈夫回娘家,但这样会生流言蜚语,而导致双方家庭成为死敌。实际上,只有很少的父亲能明白女儿的不幸而鼓励她们离开丈夫,更何况,要把女儿再嫁出去的希望很渺茫。一个丈夫可以因为妻子与人通奸而休妻,把她打发回娘家,但这很少发生,因为要向女方的父亲证明所发生的一切并非易事,而夫家有此家丑也因此招人非议。如果丈夫无法与妻子相处,而妻子又品行端正,丈夫可以同妻子离婚,但如果那样的话,他必须向女方的父亲支付200—300银圆,只有很少的家庭可以支付如此昂贵的离婚费用”。[18]民国以前,白族社会反对遗弃原妻,一旦有人与妻子离婚,必为众口责难。三是父母选择适当,婚后夫妻和睦,婆媳相安。有的虽然发生矛盾,但都能为了孩子自己忍耐。从1929年到1950年底,凤羽上千户人家中仅离婚四人。[19]
女子再婚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夫妻不能和睦相处。这种情况下多数选择再嫁。二是男方死亡。若与亡夫生有子女,可找一个男人来家,称“招夫养子”,女方可继承财产。也可与亡夫之弟结婚,称“叔配嫂”(但不能与亡夫之兄结合)。这些都是极个别的。“也有夫死无子或虽有子女,因叔伯图财霸占房产,故意刁难,迫使寡妇再嫁,带走儿女,俗语‘为挖芋头,子母连根拔光的’。有未征得寡妇同意,公婆叔伯暗中出卖形成抢婚的。”[20]三是男方病弱、瘫痪。这种情况女子可以另找一个男人来家,与前夫相处,俗称“招夫养夫”,与后夫所生的子女亦有赡养前夫的责任。
女子再婚称“结蜡”,“寡妇再婚则被视为违背传统,如果真的要再嫁,除了她自己的衣服,什么也不能带走,她必须舍去死去的丈夫留给她的一切。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孩子的话,寡妇还是经常再嫁人”。[21]为此,要秘密逃离前夫家,既不能带走前夫家财物,又不好空身到后夫家里,只好背个小竹箩,放点必需的东西。若是后夫的原妻已死,那么门前便放着一口饭锅,让再嫁者顶在头上,走进房间。
在大理喜洲十六村,夫死公婆尚在,则往往逼寡妇再嫁,一般由寡妇自己决定。多数则由公婆或其兄弟等,偷偷地把她许配给别人,接受了银钱聘礼后,约定日期时间地点,由男方约人在婆家人协助下,哄骗或强抢寡妇。寡妇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只好认命。[22]
男子再娶,绝大多数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儿少女,二是妻子亡故。一般是找那些没有丈夫的妇女相配,花销几百元钱给女方的前夫家。结婚只需随意请几桌客,迎接女方只要找一两个亲眷配合介绍人,在黄昏以后悄悄把女人领到家里就行。女方到了家里自然也要拜天地、拜祖宗,而“分拜”则男方不参加,只由亲族一人领女方向各亲眷处磕头就算认了大小。而后将拜祖用的猪头拿去煮了,供第二天清早女方前夫家来吵嚷、质问者吃。所以这一晚的仪式称“结蜡”,社会上常把那些曾经再嫁的妇女称“二婚猪头”。[23]
二 大理白族传统婚嫁的形式和禁忌
一夫一妻制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1949年前极个别地方有过一夫多妻。
(一)婚嫁的形式
白族婚姻形式共有4种:从夫居、招赘婚、“卷帐回门”、抢婚等习俗。
一是从夫居,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
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婚姻形式分别为:有女无子,为女儿招婿;有的则是女儿大、儿子小才招婿;有的虽有儿子,但为增加劳力而招婿;还有的则是父母与女儿关系好,不愿女儿出嫁而招婿。招赘一般是提亲时由女方提出,男方同意后,经媒人作证议定。由于是新郎到新娘家上门,因此操办婚礼主要由女方家承担,男方几乎不需要多少开销。无论哪一种方式的招婿入赘婚,都是从妻居,并在缔结婚姻时,请证人立约,阐明双方权利与义务,有女无子招赘婚,入赘男子要改名换姓,可以享受族中子侄的同等待遇,不受歧视,有权继承女方家的财产。[24]婚后所生子女,规定长子随母姓,为女方家继承人;次子随父姓,有权返回父亲的本家,这便是白族社会中“长子入祠,次子归宗”的传统。女方死后,入赘男子也可以续娶。
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又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
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沿用至今。无论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四是“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在未婚青年男女中,男女相爱,女方家不同意,男方家只有通过抢的方式才能成亲。另一种方式则发生在已婚妇女(多半是寡妇)中,男方通过媒人与寡妇公婆或本人说定,男方趁其外出参加庙会或赶集时将其抢回成婚。通常寡妇不能再嫁,而通过抢的方式促成寡妇再婚,免去寡妇活守寡。抢婚的规矩是,既不得抢未经本人或父母同意的姑娘,也不能抢有夫之妇,否则要遭到被抢者家族或村寨的集体报复。这种习俗在白族历史上曾经流行过。
(二)婚嫁禁忌
一般而言,禁忌是民间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及行为示范,[25]属于风俗习惯中的观念,具有威胁和惩罚两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出于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从心理、言行上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从鬼魂崇拜中产生的,以制止、抑制的方式回避矛盾和斗争。[26]在婚姻缔结的过程中,凡认为不吉利的,都在禁忌之列。
白族在婚嫁中的禁忌,概括起来有8项:
一是通婚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
二是生肖禁忌——嫁娶年的地支忌与男女生年的地支相同,即不可在新人属相年成婚,怕伤其“本命”。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讨求女子生辰八字,经占卜求吉,若双方生辰相抵触,这门亲就不能成。民间常言:“一山不容二虎”,意即两个属虎的人不能相配;“龙虎相斗”,属龙的人不能找属虎的人成亲;“羊落虎口”,就是属羊的女孩不能找属虎的男子,否则会相克。除结婚当事者“八字”不能相犯冲外,也不能与家人相顶撞才能婚配。
三是请期禁忌——成婚要择吉日,看其是否有“白虎压房”或“白虎压床”,若有,不可婚配,须另择吉日。白族民间对办喜事忌讳7、8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两个月孤魂野鬼较多,结婚会把鬼召进家来。另外一种说法是7、8月是民家“接祖”、“祭祖”、“送祖”的时期,民家都要把本家先人的牌坊等供奉在堂屋(客厅),结婚办喜事会惊扰先人,有失恭敬。
四是亲迎禁忌——迎新娘时,须看日忌。若是日忌路,须沿途打锣;忌地,则地上铺席;忌翁姑,翁姑则须回避。新郎迎亲身上不能装烟、钱等任何东西,到了新娘家也只能装钱,不能装其他东西,俗称“空手出门,保财归家”。
在挖色境内,迎新队伍禁止走两条路。一条是从挖色街到官邑村时不走中路风神庙前。当地人认为麻风、癫痫等病与风神有关,如走此路,以后生儿育女就会得麻风、癫痫等病。二是从小城曲村到大城曲村不走灵济寺前之路,因为灵济寺是地狱,鬼的天下。认为迎亲过此路,以后生儿育女就会得偷生鬼,孩子长不大。所以路经风神庙或灵济寺时,要绕道避开。
五是婚宴禁忌——孕妇不能去做婚宴客。
六是洞房禁忌——闹新房时忌讳家人进洞房,孕妇也不能去新房,更不能坐或躺到新婚床上,否则这家新人以后难生育。
七是回门禁忌——新娘回娘家,必须赶在日落前回夫家。
八是新妇禁忌——回门之后新娘七天之内不能串门、不能回娘家。
这些禁忌既反映了白族先民对婚姻顺天意的“天人合一”信仰,也反映出白族先民对疾病、灾难的不解与恐惧,力图通过种种规制,加以回避。
(三)婚事的组织与操办
白族办喜事前,需要请好总管、提调等数人。总管主要负责计划和安排,督促和接待宾客。媒人对外,提调管内,负责具体事务的指挥,帮忙人员,分工负责,各司其事。有管库、管厨、监席、捧托,司茶水,管卤菜盐辣豆豉果酒,做厨、煮饭、洗碗筷,及采买、杂用、挑水、陪郎等,将名字列榜公布,由提调总管。在办事期内,不但帮忙人员要听提调指挥,甚至主人生活安排都要由提调决定,以便统一行动,不至于混乱。
其间主人家要邀请家族长辈前来共同议事,分别承担有关事宜,称做“库房”。首先确定请客名单,先由具体办事人提出初步名单,提交族中长辈逐一审定。当中如有不该请的就删去,应该请未写的则补上。族长有权制止办事人随心所欲,欺贫爱富,不能因请客而使家族丧失声誉。然后确定各“库房”负责人。各“库房”职责具体是:
管库2人:办事者把准备好的一切东西交给管库,由管库全权支配。结婚前两天,2人即到场,直到婚事完毕为止。管库一般要请亲家或至亲密友来负责,设置库房后,所有办事需要物品,无论是借来的、买来的、主人家原有的,都要交库统一管理,使用人向管库领用登记,事后交还销账。接的各项礼钱,也要由收礼人交库,由库房再交主人。
管厨负责领导厨房工作,监席负责统计客人,与厨房联系。厨师数人,专管“八大菜”的烹调,还要与提调紧密配合。灵活掌握菜与客人的数量,不能出现来客无菜的现象,也不能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
提调2人:要由懂礼仪、习俗,又有灵活应变能力的人来负责调度。安排结婚日的大小事宜,特别是待客排宴,必须有礼有节,使所有的客人满意。
接聘礼2人:凡来客的聘礼钱(又称“份子”)都要一一登记清楚,以后主人要按账本逐渐送还给对方,称做“礼尚往来”。
捧托:用年轻小伙,专门招呼菜饭茶水,清洗碗筷,其余均各有专责。
结婚前两天,各库房人员也全部到齐,各就各位,开始工作,这些人员都是义务帮忙,不付报酬,也不会有什么营私舞弊的情况。[27]白族结婚凡搭棚用的椽子、木板,布篷,办席用的炊具,陈设用的香炉、花瓶、字画,待客用的桌椅板凳,招待亲友住宿的被盖行李,照明用的马灯、汽灯等项物品,多系请人借用,事后归还。并须添购平时未来得及准备的零星用品。
还要事前请好吹唢呐、奏大号的“吹鼓手”,安置他们敲锣打鼓的地方。从迎亲到宴客,都要奏乐,乐曲有“迎宾曲”、“迎新娘调”、“催妆调”、“一杯酒”、“龙上天”各种曲目,按时吹奏。
过礼这天,事情很多,小弟兄们不仅要把“存客”和客堂布置好,把喜棚里的桌凳摆布齐整,谁当中厨(洗碗筷),谁上菜上汤,谁记账(称“挂人情”)都要在上午吩咐妥当。
传统婚宴里安排席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弄得不好,极易伤了亲戚间的和气,有的甚至因席位安排不当,拂袖而去,两家从此翻脸。主要的客人如媒人、姑爷、舅舅等安排妥当。吃完饭,做客的女人小孩也走了。之后由仁义会的人或男方家负责安排远方客人的住宿。
直到正喜次日,清扫厨客后,各人交清手续,提调才解除责任。招待完客人后,新郎、陪郎及主人要专门请帮忙人员坐席,端饭菜招待,以示酬谢。[28]
三 大理白族传统婚俗文化的特点
大理白族婚俗最大的特点就是“汉表白里”[29]——汉白文化融合。白族婚俗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受汉族影响较大;与汉族相比又具有本民族独特性礼仪和习惯,同时区域性差别明显但总体相同,充分反映了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
(一)包容与偏好并存
白族的婚俗,就婚仪的基本程序而言,与汉族的“六礼”之俗大体上差不多。白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为了本民族发展具有生命力,在学习汉族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是汉文化的。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汉族传统婚俗的“六礼”、“媒”、“合八字”、“聘礼”等在白族传统婚俗中都有重要位置,也同汉族一样有指腹婚、买卖婚习俗,白族婚礼中的“搭彩棚”、“转席”、“跨火盆”、铺房、压床、“回礼”等风俗在汉族地区的婚俗中也能看到,虐新郎的风俗也与安徽合肥、山西一带相似。[30]白族新娘的凤冠头饰(插满彩色小绒球的花冠)、对襟衣也是汉族和白族服饰文化结合的体现。同时从择配到成婚,都有许多独特的讲究,反映了白族的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心理,反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白族在其民歌、曲艺的唱词中,多借用汉字来记录白话,俗称“汉字白读”,恰恰是汉字的借用,使白族的各类艺术形态得以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进行传播。
白族婚礼反映了白族在色彩审美上的双重心理,既受汉文化影响,同时也保留自己的民族个性。白族尚白,但在白族婚礼上,充当重要角色的不是白色而是红色,这与汉族崇尚红色的习俗一致。无论是白族还是汉族传统婚礼,新人都要佩戴红花;红对联,红双喜,红蜡烛,还有用红布包裹的各种物品,分发的红包、礼物,等等,当然还有新人的房间,到处都是红色。全套红色的床上用品,陪嫁的所有物品都以红色为主,即使不是红色也拴有红色线头。说明白族在色彩上与汉族有共同认知。在建筑方面,白族民居与汉族的四合院的色彩总体一致——都是青灰色砖瓦、白色墙面。汉族的庭院布置、装饰总体淡雅大方,以灰和白等素色为主,反映了隐忍、内敛的性格特点。而白族则在装饰色彩上不拘一格,且将门头装饰做到极致,反映了白族豪爽、张扬的民族性格特点。
大理白族接受了一夫一妻制以规范两性行为,使男女双方有固定的经济联系来保证家庭、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和社会发展。同时,大理地区“绕三灵”、剑川石宝山歌会、洱源茈碧湖歌会等形式多样的民间盛会,也以民族婚俗的方式隐秘地为恋人们提供了相会、互诉衷肠的特定场合和时机,保留了本民族传统行为模式中对理想爱情的自由追求,反映出民族原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接触过程中的深厚性与持久性。
白族接纳了汉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习俗,同时保留了青年恋爱自由的传统。但长幼尊卑的等级十分严格,年轻人严禁在长辈面前谈情说爱,更不能有亲热的举动,也不能在村头巷尾随便唱情歌,否则就会被视为没有教养。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接触、交往、嬉戏,如在公房、郊外、集会时才被允许,白族青年以吹树叶、口弦约会,用情歌互诉衷肠,以多种方式表达爱意,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二)神秘与人本相连
本主崇拜和鬼神崇拜贯穿于白族婚俗中,目的都是为新人祈福避祸。白族婚俗“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的是保持和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神秘性、神圣性是白族婚俗活动的显著特点。白族青年男女是否能成婚,要请巫师或算命先生合八字,即由神灵来决定,“每一个自然的行为都透露着神性的端庄”,[31]这就使婚姻的达成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在婚姻习俗中穿插白族民间信仰的内容,以使世俗的婚姻得到神灵的认可与庇护,让世人对婚姻的达成有一种神秘与神圣感,悉心呵护婚姻,以示尊重父母的选择和神灵的安排。
在隆重、喜庆的婚礼仪式上,白族有避鬼的传统,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人的鬼神信仰。白族相信鬼神与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吉凶祸福、生死存亡、贫富成败都有关联。即使是洱海地区的白族,后来改信佛教也未完全放弃对天鬼的信仰。[32]白族认为世间有各种鬼,婚礼中新娘“开脸”(净面)、戴墨镜、手拿或胸挂圆镜、跨火盆、“转席”、[33]新房门头挂圆镜或弓箭和圆簸箕等,都是为了避妖魔鬼怪。表明白族民众仍然将人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盼寄托在神的身上,白族传统婚俗一方面仍然保持了传统文化原始性的文化品质,同时也充分彰显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所有的祭拜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建构、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
(三)隐喻与象征相融
白族婚仪中使用的语言常富有图画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既有诗的韵味,又常包含着自然的事实,诠释着民族的人生感悟,充满淳朴的活力,为民众所喜爱。[34]白族先民在仅拥有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东西时,将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想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性。如白族婚嫁都与鱼联系在一起。“婚宴餐桌上离不开鱼,就连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街买鱼,以示自己的生养能力”;大理喜洲河涘城本主庙供奉的“洱河灵帝”,就是直接把鱼神尊像供奉于本主庙中,让人们祭祀。对鱼的崇拜将鱼与生殖相连,把鱼作为女阴象征,其中又包含了生殖、血亲、种族意识。[35]
白族婚庆的特点是借用本民族语言和说诗唱曲来制造喜庆、热烈、欢闹的气氛。最有民族特点的是,在婚礼中把新郎新娘作为制造热闹场面的对象,达到愉悦大众的目的。婚礼中故意将干辣椒面撒在事先准备好的火盆里燃烧,一时辣味四溢,顿时呛得新郎新娘咳声不断,眼泪直淌。因为在白族话中“亲热”的“亲”叫“气”,同“辣椒”的“辣”谐音,所以烧辣椒面象征着亲热,也有驱除冷清、增加热闹气氛之意。有的在办喜事时,喜欢在菜肴中多放花椒也是同理。花椒在白族话中叫“菽稿”,花椒的麻味称作“稿”,花椒也用来表示“相好”之意。婚礼时烧干辣椒、多放花椒正是运用了白族语言中的这种巧合,寓意深远。[36]
白族新娘进洞房前,来帮忙的小伙子拦在门前掐新娘,可以掐新娘的脸、手和身子,新娘被掐得“啊哟”、“啊哟”直叫唤,媒婆这时往往是一边拦着不让别人掐新娘,一边也伸手掐新娘。“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掐扭扭闹洞房”,直到把新娘子掐红掐紫,掐得越狠表明对新人祝福越深。因为白族话中的“啊哟”这一叹词,与白语“一夜”的语音相同,正好构成谐音双关——祝福新娘能与新郎在新婚这一夜就受孕,并且多子多福。这一习俗的出现是因白族地区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在各种场合都讳言“性”,所以在婚礼中就借助白语谐音双关反映和表现出白族先民的生殖崇拜心理[37]。
在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社会,在物质财富、娱乐设施相对匮乏的条件下,白族自己为“闹”寻找到不同的物件以烘托热闹场面,尽情渲染欢乐气氛,让人们在笑声中化解个人身心紧张、平时人际间的矛盾,也反映出白族先民在实现民族和谐发展方面的智慧。
(四)情景交融,乐中陶冶
白族婚俗是语言、艺术、民间信仰杂糅的多元文化体,它集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全面刺激和感受,使白族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由具体的场景设计、蕴含的内容和道德元素共同作用于人,通过美的形式形成。白族婚俗反映了白族的文化追求,除了像汉族那样重规则、典雅,更注重浪漫、幽默,表明白族在人生价值观上更重视歌舞升平,享受生活乐趣。
白族传统婚姻的达成都是在男女双方的家中进行的,农耕文化的中心是“家”,在“家”这个婚姻的外在象征地,围绕婚姻家庭生活展开一系列婚俗活动,孝文化、家居文化、禁忌文化、家规等思想,通过结婚当事人全身心投入而习得,成为内化于心的知识。这种知识在文字遗失的白族社会得以代代传承。一次次仪式的进行,对当事人双方及参与者都是具体的道德体验教育,从而使民族长期形成的婚姻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识的确立、道德原则的坚守,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情景交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体相同与差异并存
历史上,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集团曾经对少数民族有过程度不同的歧视和压迫,一些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远走山林,并逐渐形成了对外封闭、戒备的民族意识。与这种对异族的排斥和戒备心理不同的是,白族在失去地域性统治地位后,依然保持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心态,使之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体现在民族婚俗中,虽以本民族内部缔结婚姻为主,但与其他民族亦可通婚,婚姻普遍有同姓同宗不可通婚的习俗。[38]这与彝族有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的婚俗不同,像彝族的尼查玛婚(永胜彝族他留人的非正式婚姻关系)、配婚(彝族奴隶制社会奴隶主掌握自己奴隶的婚配权)、节食禁水、迎亲泼水抹锅灰[39]等都是白族婚俗不存在的。
大理白族婚俗的地域差异也明显存在,呈现一定的区域特色。如在挖色订婚交礼一次完成,[40]大理市经济开发区满江村等地则是多次,而剑川一带凡逢年过节都得向女方家送礼,否则视为废婚。[41]祥云的“试姑爷”、以数合婚,剑川石龙村白族的辩斗娶亲,洱源凤羽的新媳妇赶新街等[42],都有一定区域性。聘礼物品的种类也不尽相同,但糖、茶是必备的。不同地方的禁忌也不相同,如大多数白族都喜欢姨表开亲,认为这是“山同海不同、山不转水转”,海、水代表母亲,山代表父亲,父系这边不结亲。而剑川就忌讳姨表开亲。紧邻的村庄也有一些习俗的不同,如喜洲镇的村庄,有些人家办婚礼有请吹鼓手的传统,有些就没有。居住在山区的白族与汉族的关系不如坝区密切,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其婚俗也逐渐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的元素。这种善于吸收并融合其他杂居民族的习俗,正是白族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表现。尽管如此,大理白族婚俗的地域差异没有彝族婚俗表现得那么突出,有差别但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
从白族传统婚俗及其特点看,白族是一个富有谋略的民族。在长期与汉文化的接触中常常能做到“融而不化”——兼收并蓄又保留民族特色,使本民族文化的血脉得以长久传承。作为农耕文明时代产物的白族婚俗,也时时处处反映出中国小农经济与宗法制度条件下的天人和人伦思想及其“乐感文化”的特点。既具有中华民族婚俗中共同的元素,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元素,充分反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