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一 概况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濒日本海,西面与中国山东省隔海相望。半岛海岸线全长173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
首都汉城(Seoul),位于汉江下游,人口1046.99万(1996年12月),面积605.6平方公里。
全国面积99313平方公里(1998年)。全国70%的土地为山地,地势北高南低。太白山脉绵亘于整个东海岸,由于受东海波涛的冲击,东海岸形成了许多悬崖峭壁和岩石小岛,西部和南部多为平原和近海岛屿。韩国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漫长,干燥而寒冷。春秋两季较短,但天气舒适宜人,多晴朗日子。
全国人口5051.5万(2011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63人。1997年人口增长率为0.9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78.5%(1995年)。
全国分为9道(京畿、江原、忠清南、忠清北、全罗南、全罗北、庆尚南、庆尚北、济州)、1个特别市(汉城)、5个直辖市(釜山、大丘、仁川、大田、光州)。
韩国实行基于三权分立及制约制度的民主政体。行政部门实行总统制。总统任期为5年,不得连任。总统通过由其主持的国务会议执行行政职能,本届国务会议由总统(主席)、国务总理(副主席)和17名部长组成。立法权属于一院制的国会。目前国会共有299个议席,其中253个由国民投票选出,其余的席位则在直接选举中赢得5个或5个以上席位的政党中,按比例分配。议员任期为4年。国会议员总数不得少于200人。韩国最高法院叫大法院,大法院院长由总统任命,须取得国会同意,任期为6年,不得连任。全国有5个高等法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42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11美元。三个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第一产业为6.7%,第二产业为47.9%,第三产业为45.4%。韩国已是世界上第二造船大国、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和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
国民生活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9511美元(1997年),人均住房面积9.4平方米(1995年),平均寿命73.5岁(1995年)。小汽车占有率6.6辆/百人,电话普及率0.43部/人,约每962人拥有1名医生,每300人拥有1张病床(1996年)。
实行小学6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分国立和私立,其中80%为私立。1997年度政府教育预算占政府开支的25%。全国各类学校1.9万多所,学生1173万多人,教师44万多人。
有关韩国民族起源的各种传说和神话中,最古老也是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檀君的传说。相传天帝的儿子桓雄带领3000名忠仆,降临太白山,建立“神城”。那时,有一只熊和一只老虎希望变成人。桓雄告诉它们,如果它们能在黑暗的洞穴里待上100天,而且只吃大蒜和艾蒿,它们就能变成人。熊经受住考验,变成了一个美女,老虎却因为缺乏毅力失败了。后来,这个熊女嫁给桓雄,生下檀君。据该神话的传说,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立了叫作朝鲜的王国。今天的韩国人将据说是檀君建国的日子10月3日,定为民族的开天节来庆祝。
韩国有记载的历史始于“三国时期”。所谓“三国”分别指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期间的高丽、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间的百济和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期间的新罗三个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南部,10世纪高丽灭新罗。
高丽王朝(918—1392年)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特别是高丽陶瓷工匠制作的青瓷釉料绿中透青,十分精巧,曾博得包括中国宋朝宫廷在内的整个东亚的较高评价。佛教极为盛行,被定为国教,促进了相关的建筑、绘画艺术的繁荣。10—11世纪先后受到契丹、女真、元蒙的侵略,日本倭寇亦常为患,国势日衰,1392年为李氏朝鲜所代替。
李氏朝鲜(1392—1910年)尊崇儒教,农、工、商、科学、艺术较发达。1442年创制朝鲜文字——“训民正音”。1592—1598年联合明朝进行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击败了侵略者。1876年《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大举入侵。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以求重振国力。1910年,被日本吞并,沦为殖民地。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美苏两国分别占领朝鲜半岛的南北方。1948年5月10日,在半岛南部举行大选,并于8月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政府。
二 韩国与韩国人
一些韩国学者认为,尽管韩国的历史悠久,但朝鲜半岛的全体人民真正集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却相对短暂。
与其他民族的形成过程一样,韩民族的形成也经历了由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最后为民族的过程。韩国学者赵芝薰先生认为,高句丽与汉和乐浪的抗争是古代部落、部族时代的事情,高句丽和百济对魏、晋的对抗是部族联盟时代的事情,这些都是在今日韩民族形成之前发生的。无论是高句丽对隋、唐的反抗,还是三国(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鼎立,在性质上也与前面的情况相同。严格来说,一直到三国时期,韩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因此,当时人们意识中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韩国人的意识,而只能有相互并列的高句丽人、新罗人和百济人意识。这些部落、部族或民族的继承者把他们的历史包括在民族的形成和成长的历史之中,但不能直接成为当代韩国人的民族史。
从历史过程来看,三国时代是在人种上形成韩国人的时期,但把他们在文化上融合在一起则是在新罗时期。因此,可以把新罗视为民族史上韩国人的起点,即第一个阶段。后经过高丽时期的“双城收复”[1]和李氏朝鲜的“六镇”“四郡”[2]的设置,韩国民族完成了在地理、血缘、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而在朝鲜王朝时期发生的“丙子胡乱”(1636年清朝入侵朝鲜而引起的社会动乱,朝鲜战败成为清朝的附属国)和“壬辰倭乱”(抗击倭寇)则标志着韩国人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巩固。
直到1910年日本合并朝鲜王朝,广大的韩国人民仅仅依附于封建王朝,只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对象,还不可能形成成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韩国人成熟的民族意识的产生,真正现代的民族运动史的开始,只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朝鲜民族属于蒙古人种通古斯系统,并因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与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等地的古代民族具有多方面的联系,在体质方面留下了不少痕迹。尽管如此,韩国人在体质方面仍具有自己独特的因素,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特点。
中国古代书籍中有关韩国先人身体情况的论述比较多,总的印象是:在体形方面,“其人形长”[3],“人类长三丈”[4];在体质上,则显得“有气力”,“人壮勇”[5],“性勇悍”[6]。总的来说,我国先人对当代韩国先人的印象是体格高大、健壮、勇敢和有力气。
一般认为韩国人是游牧民族的后代。考古材料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也就是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朝鲜半岛上已有人居住。韩国许多新近发掘出来的古代遗骸、盔甲、鞋袜和其他一些随葬品,表明古代的人无论身长还是体重等,高出现代人很多。也许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在自然体力活动条件下,常年进行激烈的身体活动,使他们具备了这样优越的身体素质。
韩国人头型属于短头型,成为世界三个短头中心之一(其余两地分别为以苏联的土耳其斯坦为中心的中亚地区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地区),具体头型指数男女分别为81.5和82.7,明显区别于中头型的中国人。在头长高指数方面,韩国人男女分别为80.1和79.4,属于高头型(hypsicranial),有别于整头型的蒙古人。总的来说,在短头型上韩国人接近于蒙古人,但在高头、尖头型方面则接近于中国人和日本人,而在颜指数和上颜指数方面又与蒙古人和日本人较接近,属于中颜型,这与中国人大不相同。
传统的韩国人头颅根据地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点,南部地区的指数大一些,北部则小一点,但整体来说,韩国人的头颅指数一般都在80以上,呈现明显的短头型特点。与此相比,中国人的头颅指数一般在75—80之间,属于中头型类型。
韩国人的脸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来看,自有调查统计数据的20世纪30年代到1986年,韩国人的脸型宽度一直在增加,大约增加了8.11毫米,但1986年以后则呈现迅速变窄,脸型的长度则一直在增加。其中前额的长度,1986年比30年代的长一些,而1991年又比1986年增加了约5%。
血型方面,韩国人A型血较多,占总人口的32.34%,其次为B型,占29.53%,O型为27.88%,AB型为10.25%。人类学中,表明各民族各血型比例的民族指数(人类系数,即A型血与B型血之比)分为3个类型,即在2.0以上的规定为欧洲型,1.0以下的为亚非型,在这两者之间的为中间型。整个朝鲜半岛人口的民族指数为1.07,其中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民族指数分别为0.98、1.05和1.25。这表明,北部的人口指数与中国东北较接近,而南部则与民族指数较高的日本较接近。
韩国人属于中身型。根据Martin的分类,韩国男子属于上中型(supra-medium),而女子则属于中中型(medium)。黄色人种中,韩国人属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与周围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比较,韩国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相差不大,但与北方的汉族比较则矮一些。韩国身材较矮的忠清南道和全罗北道的人与日本人相比不相上下。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韩国人的身材与日本人相比稍微高一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韩国人的身材高度情况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反映在身高的增长方面。
朝鲜民族文字以其简洁明了著称于世,十分有利于学习掌握。韩字总共只有24个字母,很容易就能掌握好,而且只要掌握这24个字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读写所有的韩字。
韩字的这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训民正音”的创制者李氏朝鲜的第三个国王世宗。直到16世纪,韩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还没有文字,文人墨客都是用汉字进行创作和交流的。在民间,也有以汉字表音韩语的办法,但由于这两个语言无论在语系语法,还是在发音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真正流行起来,至于一般百姓就更难以掌握和利用了。鉴于这种情况,世宗国王在创制韩字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文字能否便于掌握的问题。为此,他在谈到创制“训民正音”的目的时指出:“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创二十八字(后演变为24个——笔者注),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训民正音”的重要创制者之一、在世宗国王手下曾任过世宗领议政的郑鳞趾在“训民正音”的结尾中也写道:韩字的特点在于“简而要,精而通,故智者不终朝而会,愚者可浃旬而会”。
韩字便于领会和掌握,字母数量少是最有利的因素。创制当初仅为28个,到现在又减少到24个,比被看作不能再少的英文字母还少2个。另外,韩字各字母之间的对称关系又进一步提高了百姓掌握的便利程度。韩字的创制者把《周易》的原理贯彻到韩字字母关系之中,使它们之间充满很多对称关系,例如在元音中,有“⊦”就有“┩”,有“┻”就有“┳”,有“━”就有“|”。各副音之间也有类似的对称性,如“┒”与“┎”,“”与“”,等等。这些字母不仅在外形上对称,在发音上也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使本已数量相当少的字母相互间都能连贯起来,使学习者很容易掌握。对已经会说韩语的韩国人来说,一天之内学会韩字的确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至于在10天(即一旬)左右掌握它则是相当普遍的事情。
韩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的,它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行为,反映着韩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反映着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韩国人的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花样繁多,形式多样,成为韩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韩国传统男装主要是袄、裤、坎肩和长袍。袄宽松而短,有领子,但不直立,领上敷有白领衬,以便时常拆洗。袄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用袄带在右胸前系以一定样式的活扣,多为半蝴蝶结形状。坎肩套在袄外,有衣兜,颜色花纹各异。裤子宽松肥大,裤腰较肥,由右向左掩,再扎以裤带。长袍与袄样式略同,但长过膝盖。韩国男人喜欢戴有沿的礼帽,有时帽子也可以区分身份和地位。
韩国传统的女装有裤、裙、袄、袍。女袄非常短,衣襟在前面交叉系以很长的蝴蝶结,领子呈圆形,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颜色多样,袖子长而宽大。韩国妇女的裙子极有特点,通常是宽大松长,下垂脚面,上面系在腋部。极短的小袄、优雅小口的长袖与长松飘逸的长裙形成了韩国传统女装的基本特点。
现在,韩国人的穿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在公共场所还时常能看见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男女,但以西服为代表的各种现代服装为主。韩国人在西服等现代服装的设计和加工等方面,也已经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例如,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比赛的西服项目上,韩国自参加这一活动以来,连续12次获得冠军(自第16届到1983年的第27届)。有人甚至说之所以把该项目排除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比赛的项目之外,就是为了阻止韩国人连续不断的独霸态势。
泡菜和烧烤是韩国人最具特色的两种饮食。其中的泡菜(一种加配料盐渍的白菜或萝卜等,也音译为“金齐”),可以说是过去没有保暖设备的条件下,在寒冷的冬天保存蔬菜的新鲜度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在寒冷的冬季向人体提供充足维生素的问题。因此,在现代科技时代到来之前,泡菜被看作是寒冷地区首选的食品之一。即使在科技水平很高并相当普及,到处都可以找到储藏设备的今天,泡菜不仅在韩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地处北方较寒冷地带的日本、中国等地仍旧大受欢迎。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韩国泡菜有很强的脂肪分解功能,[7]因此,在讲究减肥的当代,泡菜受到各国消费者的欢迎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至于烧烤,作为游牧民族的后代,韩国人的食肉量较多。在古代的三国、高丽时代,韩国人已经以各种肉类当作日常食物。各种肉类例如牛肉、猪肉和狗肉等的加工办法也比较发达。特别是韩国牛,长期以来因其免疫力强,性情温顺,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烧烤也已经走出国门,在日本、中国,乃至美国等地扎下了根。
过去,韩国居民以饮酒著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开始出现了有所减少的趋势。
传统的韩国住宅一般是以长方形、L形和U形为主的平房,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土。屋顶不高,上面是厚厚的茅草。最简单的传统住宅以一间起居室加上一个房间和一个厨房组成。厕所另建,不与房屋连在一起。地处较寒冷的东北亚的韩国传统房屋注意防寒功能,因此房间一般较小,门窗不多,四周大都是土墙。屋内大都铺设“温突”地板,即以地板下的烟道生火取暖。这种取暖方法在过去十分有效,使一般韩国人至今仍喜欢垫着软垫和厚席在地上坐和睡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大规模修建现代化的住宅。这些新建筑都注意保留民族传统。高层公寓普遍设有类似传统的土炕,当然它已经是通过地板下的散热管道供暖。这既经济又卫生,也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韩国人比较爱整洁。传统的韩国农民家庭没有特殊的卫生设施,但这不影响他们讲究卫生的习惯。普通百姓的房子尽管没有很多摆设,但一般都整齐干净。传统房子的火炕管道结构有利于保持屋内的温度,在寒冷的北方十分有益于人们的健康。据《阿伦的朝鲜滞留记》的记载,当过英国驻李氏朝鲜王朝总领事的爱尔兰出身的外交官曾对此说到,韩国农村的家庭与爱尔兰农民的家庭一样干净而舒适。[8]
据2005年的统计,信教人数为2517万人,有53%的韩国人信仰各种宗教,其中佛教徒为1072万人,占各宗教信徒总数的48.8%;基督教徒809万人,占36.4%,天主教徒262.3万人,占11.8%,儒教徒17.8万人,占0.8%。另据1994年由韩国宗教社会研究所出版的《韩国宗教年鉴》,如果把韩国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8个宗教的调查资料汇总,韩国的各种宗教的信徒共计6600万,远远超出这一年的总人口4455.3万,超出总人口一半还多。这些信徒的分布是佛教徒2998.5万人、基督教徒1446.3万人、儒教徒1026.3万人、天主教徒305.7万人、圆佛教徒119.5万人、天道教徒112万人、大棕教徒46.8万人、其他各种宗教徒673.7万人。尽管我们不排除各个宗教和教派为了宣传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在教徒的计算上难免有夸大倾向,但宗教在当今韩国社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却是庸置疑的。有一次问卷调查,有82%的韩国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对实现完整人生观的形成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9]另外韩国还有大量的人信萨满教,它是一种主要民间信仰。
萨满教 韩国萨满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已去世的人的灵魂的绝对信任。在传统上,韩国的萨满是主要负责解决和消除现在的人与已故人之间的紧张、摩擦和冤仇的。韩国人的这种习惯至今仍很普遍。过去的萨满没有明确的性别划分,但现在几乎都是女性。萨满教已成为韩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萨满教的仪式中,有很多驱赶鬼神的行动和音乐等巫法。其中有些已发展成完整的艺术形式,对韩国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儒教和佛教传入韩国并没有动摇萨满教的影响。韩国人的萨满意识不仅没有受到这些宗教的排挤,相反它们之间已相互渗透,形成了“和睦相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格局。
佛教 佛教传入朝鲜半岛是在公元4世纪。当时,朝鲜半岛正处于三国中期,即处在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前夕。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新罗接触和接受外来宗教较晚。公元372年,一位名叫须道的中国和尚来到位于新罗北部的高句丽进行传教。12年以后,西部的百济也接待了途经中国前来的印度和尚摩罗难陀。新罗是在半个世纪后才开始接受佛教影响的,并到公元528年佛教才成为合法宗教。到公元668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佛教被确定为国教。始于公元936年的高丽王国对佛教的热情也不亚于新罗的统治者们。这时期佛教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僧人进入政界,其中有的成为显赫一时的朝臣,有的则腐化堕落,追求世俗权力。13世纪强大的元朝大军侵入朝鲜半岛,并很快征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土地,只有国王和朝廷避难到汉江口的江华岛。当时的国王和朝廷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反抗措施,就祈求万能的神明帮助他们摆脱这一厄运。为此,他们动员能够动员的所有力量,夜以继日,把卷帙浩繁的佛经全部刻成木刻印版。这部佛经就是世界著名的《高丽大藏经》,至今仍存放在韩国的海印寺展览。这套佛经共有81258块木板,前后花了整整16年时间才完成,被认为是佛教历史上最杰出的杰作之一。
由于佛教与政治有瓜葛,1392年开始的李氏朝鲜王朝既反对元朝统治者,也反对佛教徒。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人曾企图把韩国的佛教并入日本的佛教教派之中。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而韩国和尚是从来不允许结婚的,即所谓的“守身”。在日本的影响下,韩国的一些和尚也曾结过婚。但日本投降后,经过多年激烈的争论,最后还是“守身派”战胜了“结婚派”。
截至1991年,韩国共有26个佛教宗派,9231座寺庙和1100多万名信徒。曹溪宗是韩国佛教宗派中最大的一个,其总部设在汉城的曹溪寺内,分布在全国有24个地区。
韩国的佛教界力求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加上近年来韩国社会关心和讲究本民族传统的风气日益浓厚,韩国社会关心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教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呈现扩大和提高的态势。韩国佛教界已建有自己的城市总部,以加强在城市中的宣传和影响。他们还着手把《高丽大藏经》译成现代韩语,以求扩大它在现代韩国人中的影响。
儒教 儒教传入朝鲜半岛时间很早,以至目前无法考证。早在高句丽时期,即在公元4世纪已办有一所中央的儒教大学堂。在各地也分布着很多儒教私学,叫作偏堂。在古代,韩国人十分专注地、一丝不苟地接受儒教,并派生出许多不同派别和学说,引起争执。这些分歧和争论对韩国历代政治统治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李氏朝创建者认为,高丽之所以被元朝打败,原因在于佛教势力的影响,因此朝鲜王朝一建立就摒弃佛教,提倡儒教。这使儒教获得迅速发展,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在1910年日本统治韩国以后,儒教作为社会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基础至少在表面上受到了根本动摇。
目前韩国虽然没有有组织的儒教教会,但仍有不少儒教社团,定期举行祭祖仪式和纪念重要人物如孔子的仪式。汉城的城均馆大学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一所专门传授儒教和研究儒家学说的大学。它既是韩国儒教中心,也是一座孔庙所在地,每年春秋两季在那里举行纪念活动。韩国还有200多所向青年人教授儒教价值观和礼节的学校。它们都是设有孔庙的儒家学院。
天主教 天主教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是在17世纪。当时每年派往北京向中国皇帝进贡的使轩带回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著作的中文本。到18世纪,韩国已有了若干皈依这一西方宗教的人。到1785年,一位耶稣会教士彼得·格拉蒙神甫偷越国境,开始在韩国给信徒举行洗礼并委任神职人员。到1863年,韩国已有12名韩国神甫管辖着2.3万名信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天主教在韩国发展迅速。1962年建立韩国教会主教轩,同年,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批准实行改革,允许用韩语做弥撒以及天主教与新教共同翻译出版韩文圣经。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天主教在韩国的发展。到1986年,韩国共有3个大主教管区和14个主教管区。
1984年,在韩国天主教教会成立200周年之际,当时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前来韩国祝贺,并追认殉教的93名韩国传教士和10名法国传教士为圣徒。在梵蒂冈以外的地方举行圣徒追认典礼,这在天主教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基督教 基督教在朝鲜半岛社会中一直发挥着一种独特的作用。过去,在日本侵占整个朝鲜半岛以后,许多来自外国的传教士直接或间接地支援韩国的独立运动。很多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他们教会学校的学生或毕业生。外国传教士有时直接保护这些领导人,并提供各种帮助。他们还发起各种现代化运动,在从农业到卫生的各个领域,向韩国人提供帮助。这些情况引起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不满,于1940年日本驱逐了这些传教士。
在现代文明的传播和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等方面,基督教也曾起过重要作用。韩国的第一所医院、第一座结核病疗养院以及第一个麻风病人聚集地都是由传教士医生创立和开办的。韩国妇女接受现代教育也是从教会学校开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的基督教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韩国已有70多个教派。1985年是新教传入韩国的100周年。这一年,韩国20多个教派和24个团体成立“韩国教会10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以制订纪念教会先驱的各项计划使各个教派作为一个教会聚在一起。
伊斯兰教 韩国最早一批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是原来住在中国东北的韩国人。这些人是在1895—1928年间日本统治时期迁移过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人陆续回到国内仍然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们人数较少,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地方做礼拜。直到韩国战争爆发后,土耳其军队作为联合国军的一部分来韩国并带来一名阿訇作随军教士。这时,韩国的穆斯林开始获准与土耳其军一起做礼拜。
1955年9月,举行韩国伊斯兰教的成立礼拜仪式,选出第一位韩国阿訇,成立了韩国伊斯兰协会,并在汉城建造了一座清真寺。1966年,韩国伊斯兰协会扩大,改组为韩国穆斯林联合会。1976年,韩国伊斯兰教正式到有关部门注册登记,从此具有了合法地位。1976年,韩国中央清真寺落成,此后又建了7座清真寺,其中包括釜山和光州各一座。目前韩国穆斯林有2万多人,同穆斯林国家的文化和宗教联系频繁。
韩国数量庞大的各种新宗教达24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宗教的教徒不多,小的只有十多名成员。其中较大的有19世纪60年代动学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天道教等宗教,教徒最多时达60多万。但所有这些宗教的教徒加起来目前大概只有160万人。随着近年来社会趋向日益稳定,这些宗教的数量呈现减少的态势,影响也日益缩小。
白丁与韩国白丁,指韩国王朝时期主要从事屠宰业、柳器制造业的特定贫民阶层。为与高丽时期的白丁相区别也叫做“新白丁”,时间约在世宗五年(1423)。从这一年起,“禾尺”改称为“白丁”。
朝鲜时期的“白丁”可追溯到古老的三国时期,最近的也可以延伸到新罗末到高丽初。当时,东北亚局势动荡,大批靺鞨人和契丹人进入朝鲜半岛,散居在各地。开始,人们称他们为“杨水尺”,后又称作“禾尺”、“白丁”等。此后,一直到朝鲜时期,仍有数量不等的中国东北的百姓迁入朝鲜半岛。这些民族一般都从事游牧业,在朝鲜半岛定居以后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这样的传统。其中的不少人仍流动于各地,或从事狩猎、畜牧业,或流浪于各地。由于生活贫困,其中一些人经常偷袭民居,进行烧杀掠夺。有时还与外界沟通,发动内乱。特别是在高丽末,有的曾充当契丹兵的向导,有的则冒充倭寇进行公开抢劫。
从朝鲜时期开始,定居于各地的“白丁”逐渐形成自己的“产业”,有的从事柳器制造和销售、肉类加工以及屠宰业等。朝鲜初期,除白丁之外,还有被称作“去骨匠”的平民出身的人也从事屠宰业,但到朝鲜中期,“去骨匠”先后退出屠宰业,“白丁”逐渐垄断了屠宰业。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从事农业生产。
大部分“白丁”一般聚居于特定地区。为了便于管理,朝鲜王朝的统治者查找散居在汉城和全国各地的“白丁”,分配于各“坊”和“村”,制作户籍,记录和报告“白丁”的出生、死亡和逃亡等情况,对那些逃亡的以“逃亡例”论处。为了使他们尽快定居,还分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土地,鼓励他们与本地人通婚,参加各种军役,对一些有一定能力的则允许其参加“乡试”。但这些措施中,除鼓励他们参加军役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行之外,其他的措施收效甚微。
到朝鲜中期,不少“白丁”逐渐沦落为各地方土豪的“私奴”。根据这些土豪的要求,这些“白丁”大都从事屠宰业。当时,大部分“白丁”作为“贱人”都不承担对国家的赋税。结果,在一般平民中有的因生活困难也变成“白丁”,使得“白丁”的数量逐年增加。
1894年“甲午更张”宣布废除有关奴婢的典籍,从制度上使“白丁”获得解放。然而,对他们的各种歧视仍十分普遍。不仅在婚姻方面受到歧视,一般人都不愿意与他们相邻而居,在子女教育、各种社会活动,以至穿衣等方面都受到差别对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关于“白丁”的人口统计,据日本总督府的调查有7538户,共33712名,但实际人数肯定比这个统计数据多。
现代以来,随着“白丁”觉悟水平的提高,他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争取平等的斗争。1923年4月25日,清尚北道晋州市,李学赞等人组织“衡平社”,开展反对社会上和观念上歧视的运动,提出要废除侮辱性的“白丁”称呼,奖励教育,争取使“白丁”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成立一年以后,该社在全国设立12个支社和76个分社,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反响。但进入30年代以后,有关的运动逐步纳入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其他社会运动之中,失去了原有的声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白丁”的情况未见于一般书刊之中。
(李红杰)
[1] “双城收复”:1356年高丽王朝驱逐元朝统治者,废除双城总管部,恢复对和州(今永兴)的控制。
[2] “六镇”“四郡”:朝鲜王朝时期,1434年为抵抗女真人的入侵,在朝鲜半岛的东北边疆设立的六个要塞被叫作“六镇”;1443年又在北部边境设立四个郡,以加强边疆防务。
[3] 《梁书》卷五四。
[4] 《唐书》卷二二○。
[5] 《后汉书》卷八五。
[6] 《晋书》卷九七。
[7] 李圭态:《韩国学随笔》,新元文化社1996年版,第39页。
[8] 阿伦:《阿伦的朝鲜滞留记》,第121页。
[9] 金在恩:《韩国人的意识和行动方式》,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