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 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的条件下,深入剖析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在机理,构建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结构模型,构建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以期为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书第一分析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

第二,在区域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非均衡、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基础上,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内涵。

第三,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在分析山东交通情况、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状况等总体概况的基础上,本书对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静态分析山东GDP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投资状况的基础上,动态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动态演变、区位指向、产业指向和效率指向,并从资源和区位、产业和企业、政策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五,在对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借鉴系统理论,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的内涵、性质以及山东区域经济系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特性,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和山东区域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六,在系统分析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概况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及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及系统评价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地提出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第七,本书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机制以及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科学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非均衡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二 本书创新点

首先,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在静态分析山东GDP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投资状况的基础上,动态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动态演变、区位指向、产业指向和效率指向,并从资源和区位、产业和企业、政策与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其次,建立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山东区域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借鉴系统理论,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分析了山东区域经济系统的性质以及山东区域经济系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特性,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和山东区域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深入分析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理。同时建立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及山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系统评价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机制以及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科学规划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非均衡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三 技术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山东东、西部经济差别明显。为了落实和实施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因此,本书提出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本书首先利用文献分析进行理论分析、概念界定和经验总结,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界定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国外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经验,以便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其次,本书利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机理进行探析,分析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相关机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构建评价体系以实证评价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分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内部深层次原因,为后续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最后,在经验总结和机理探析的基础上,提出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