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规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核心概念的规范定义(一)

1.隐性知识

赵士英、洪晓楠(2001)[1]提出,“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张庆普、李志超(2002)[2]认为,“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次等)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施琴芬、吴祖麒、赵康(2003)[3]概括了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即“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地运用”。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隐性知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内隐、个性化、非结构化。

2.知识经济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强调当传统物质生产受收益递减规律支配而又不能逆转时,知识生产递增规律却在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资源和财源”。洪智敏(1998)[4]认为,知识经济从两个方面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经济理论将知识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而知识经济要求找到一种能够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分析范畴的理论;(2)在知识型企业中,劳动雇佣资本的现实向资本雇佣劳动的传统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盛小平(1999)[5]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概括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几个特征:“(1)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形态,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知识消费’标志着人们的消费理论、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消费成为消费结构的主导;(4)‘按知分配’成为按劳分配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特征与主要内容;(5)信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极大提高;(6)无形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成为资产增值的主导因素;(7)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8)世界经济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9)更加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的出现,被誉为一场新的管理革命。”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经济”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主导。

3.知识

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6]知识管理理论的先行者Thomas H.Davenport认为,“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的见解等要素流动态的混合物。它起源于认识者的思想,并对认识者的思想起作用。在组织内,知识不仅存在于文档和数据库中,而且嵌入在组织的日常工作、过程、实践和规范中”。[7]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程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活动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8]赖茂生从信息论的角度定义了知识,“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从广义的角度,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9]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源于信息、经验总结、创造价值。

4.知识管理系统

T.H.Davenport和L.Prusak (1998)[10]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经设计和开发的为组织的决策者/用户提供决策和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知识的一种系统。Brent Gallupe (2001)[11]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丁蔚(2001)[12]提出,“知识管理系统是指以人和信息为基础,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建立在企业Intranet上,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把集体的文化和商务处理过程结合起来,管理业务信息(显性知识)和员工的专长(隐性知识),并作为一种运输工具使这些知识在知识工作者之间共享,产生企业成长最基本的驱动力”。周军等(2002)[13]认为,“知识管理系统以促进组织的知识创新为目标,具体任务和处理离不开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和知识循环过程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创新是知识管理系统的灵魂,知识循环过程则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骨肉”。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管理知识、人机系统、辅助决策。

5.知识共享

Bartol和Srivastava (2002)[14]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与他人共享组织的相关信息、观点、建议和专长。杨溢(2003)[15]认为,“知识共享泛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使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过程。在企业中知识共享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传播,多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是错综复杂地同时进行的,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多向循环回路。知识共享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多向循环回路中得以实现的”。Hooff和Ridder (2004)[16]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魏江、王艳(2004)[17]提出,“知识共享的内涵就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共享”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共享、人际、组织间。

6.知识创新

何传启、张凤(2001)[18]认为知识创新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等)的过程和行为。广义的知识创新是指为了社会和经济利益获取或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和行为。知识创新可以发生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刘劲杨(2002)[19]提出,“知识创新大致等同于科学创造,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不断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知识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过程是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知识在创新系统内的生产、扩散、转移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知识创新成果可以经技术创新的生产应用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可以为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的支撑,以更好地开展知识创新,这种辩证关系根植于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作用中”。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2005)[20]认为,“知识创新是知识创造、演化、转移和应用的动态过程。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组织竞争优势的目的”。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创新”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新知识、创造、新增价值。

7.个人知识管理

孔德超(2003)[21]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通常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造新知识。以此看来,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甘永成(2003)[22]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它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是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进行更好的决策,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发展个人潜力”。熊回香、张晨、李玉波(2010)[23]提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组织、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知识能力过程,实现凌乱的信息向系统的知识转化。个人知识管理可促使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实现个人知识的分享,从而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能力”。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管理、个体、个人竞争优势。

8.显性知识

王方华(1999)[24]认为,“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证实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的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徐耀宗(2001)[25]提出:“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方式进行传播、可以表达、可以确知、可以编码输入计算机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十分容易地被记录下来,能够被详尽地论述,严格地定义,可形诸文字,写成消息报道、学术论文等文字的东西,或形成图书,或载于报刊,或存入数据库、CD等之中。”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显性知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显性化、编码化。

9.知识服务

姜永常(2001)[26]提出,“知识服务就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通过用户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对用户整个解决问题过程而提供的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恰好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由知识服务的内涵可知,知识服务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实现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田红梅(2003)[27]认为,“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传输出去的过程,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戚建林(2003)[28]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给出知识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知识服务是指一切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从狭义上讲,知识服务应是指针对用户专业需求,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筛选、研究分析并支持应用的一种较深层次的智力服务。”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服务”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产品、服务、问题解决。

10.知识库

鄢珞青(2003)[29]认为,知识库是按一定要求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相互关联的某种事实、知识的集合,是经过分类和组织、序化的知识集合,是构造专家系统(ES)的核心和基础。它不同于普通数据库,是在普通数据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从中抽取知识点,按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序和分析而组织起来的数据库,是有特色的、专业化的,是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系统。余以胜、张玉峰(2003)[30]认为,知识库是事实、规则和概念的集合,从存储知识的角度来看,以描述型方法来存储和管理知识的机构叫作知识库。事实是对基本信息的描述,同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事实在知识库中是短期信息;规则是从专家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知识,是长期信息;概念分为信念和常识,信念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化,所以也是短期信息,常识一般是固定的概念,而且不随时间变化,是一种长期信息。从知识的使用角度来看,知识库是由知识和知识处理机构组成,知识库形成一个知识域,该知识域中除了事实、规则和概念之外还包含各种推理、归纳、演绎等知识处理方法,知识域中的知识分为专业知识和常识知识。常唯(2006)[31]定义了机构知识库的概念:机构知识库是机构依托网络运行的一组资源管理与服务机制,它以本机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创建的各种知识产品(如科学数据、科研文献、科研成果、教案、讲稿等资源),尤其是以数字对象为内容,以对这些对象的捕获、收集、整理、集成、描述、标识、组织、索引为途径,以实现对这些对象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为目标。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库”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集合、计算机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