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核心概念的规范定义(二)
1.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专业人员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提出,“竞争情报是对竞争环境进行监控的过程。美国竞争情报使公司经理人在营销、研发、投资策略以及长期的商业战略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有效的竞争情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合法、道德地收集信息;分析(并不避免产生一些不受欢迎的结论) ;有控制地将可执行的情报传送给决策制定者”。[32]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包昌火(1998)提出,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过程是指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产品是指由此形成的情报或策略。陈峰(2003)[33]认为,竞争情报是企业在法律和商业道德范围内从事的,主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为根本目的的信息行为,它是一个从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信息收集开始的智力增值过程,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原料、决策成品或半成品,决策者可据此采取行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竞争情报”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情报、竞争、战略面向。
2.电子政务
杨世运(2001)[34]提出,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王浣尘(2003)[35]认为,电子政务是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它构建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之上,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机的服务系统。范君晖(2004)[36]提出,电子政务是一个将政府工作标准化、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公开化的系统工程,实施电子政务最终的目标是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即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为决策者、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一系列服务,创建公开、透明、公正、高效的政府。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电子化、行政服务。
3.知识管理战略
W.M.Cohen和D.A.Levinthal (1990)[37]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在资源观的框架内可以视为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通过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实现组织创新。和金生等(2004)[38]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战略是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詹越(2009)[39]将知识管理战略概括为:组织以通过知识创新、组织创新,达到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以有助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为原则,对知识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的决策性规划,就具体内容而言,是对包括战略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等在内的知识管理战略要素进行的选择和设计。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管理、战略导向、核心竞争力。
4.管理创新
魏建功(2000)[40]指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总之,管理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科学管理知识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整体效能,推动组织各要素在量上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组合的过程。李子奈、鲁传一(2002)[41]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通过创新引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该企业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从而使企业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的水平,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水平。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性的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而形成的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方式,已不仅仅是与技术、资本、劳动力一样相对独立的生产力要素,更是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起着重要运筹作用的关键要素。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管理创新”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管理新模式。
5.数据挖掘
公认的数据挖掘的定义是G.Piatetsky-Shapiro,Fayyad,Smith等(1996)[42]提出的: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可表示为概念(concepts)、规则(rules)、规律(regularities)、模式(patterns)等形式。此定义把数据挖掘的对象仅定义为数据库。广义地讲,数据挖掘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也就是说,数据挖掘的对象不仅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件系统或其他任何数据集合。Han J.,Kambr M.(2001)[43]将数据挖掘归纳为,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黄解军等(2003)[44]认为,数据挖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据挖掘,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内在的和有用的知识或信息的过程。狭义的数据挖掘是指知识发现中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一个抽取有用模式或建立模型的重要环节。数据挖掘是在对数据集全面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内在的和本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也是对数据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升华。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数据挖掘”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挖掘、大量数据、隐藏知识。
6.技术创新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战丽梅(2005)[45]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创造性行为。是一个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的过程;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技术创新是关键资源增长的过程;是企业产品增加附加价值和增强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藏的科技的竞争。侯汉坡、殷晓倩(2010)[46]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起新的企业组织的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技术创新”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7.组织学习
G.P.Huber (1991)[47]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员之间交互的学习过程,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把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陈国权、马萌(2000)[48][49]提出,组织学习是指企业在特定的行为和文化下,建立和完善组织的知识和运作方式,通过不断应用相关的方法和工具来增强企业适应性与竞争力的方式,是指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组织的创新过程。孙卫忠等(2005)[50]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中的组织行为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组织内、外部信息与知识,组织成员间通过交流与合作,对组织、环境及两者间相互关系获得一致性认识,达到知识共享,从而增加组织知识库知识积累,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实现组织整体行为或绩效的改善与提高。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组织学习”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组织、学习、新的竞争优势。
8.虚拟企业
Aplegate、McFarlan、McKenney (1999)[51]认为,虚拟企业是指企业保留了协调、控制,以及资源管理的活动,而将所有或大部分的其他活动外包。虚拟组织将大部分生产活动外包的结果是减少了销售渠道的中介者(intermediaries),且本身只保留了少数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以及为了协调控制其关系网络所需的管理系统,他们还指出,虚拟企业将外包模式发挥到了极致。陈菊红等(2000)[52]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由多个企业群体基于市场机遇而结成的一种动态联盟,它是指若干个企业群体,为了赢得或寻找某一市场,把某一项复杂产品迅速开发出来并推向市场,从各自的现有资源中选出开发新产品的优势资源部分,通过彼此间的合作网络,将它们综合成一种没有围墙的、超越空间约束的、依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解树江(2001)[53]在总结西方对虚拟企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广泛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或许可,甚至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虚拟企业”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企业、联盟、互联网。
9.Web 2.0
作为Web 2.0的积极提出者和先锋,Tim O’Reilly (2005)[54]认为,Web 2.0是以网络作为平台(The Web As Platform )、采摘集体智慧(Harness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内在数据驱动(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End of the Software Releas Cycle)、轻量级规划模型(Lightweight Programming Models)、超越了单一设备水平的软件(Software Above the Level of a Single Device)、富含了充分的使用者体验(Rich User Experiences)。王伟军、孙晶(2007)[55]认为,Web 2.0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一系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应用的门槛逐步降低、技术与需求得以方便地结合,从而产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应用普及,深刻影响着经济、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陈儒等(2008)[56]认为,Web 2.0是相对于Web 1.0 (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其互联网体系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它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其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参与到体系中来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Web 2.0”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互联网、互动、广泛参与。
10.图书馆知识管理
马恒通(2003)[57]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知识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管理。陈清华等(2003)[58]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使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服务,积极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知识库和人才库的建立,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备条件,走知识服务之路,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石向实、刘晨(2006)[59]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以工作人员和读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