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管理学科规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核心概念的规范定义(三)

1.组织文化

李成彦(2005)[60]认为,组织文化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和基本假设,是组织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些假设和信念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的舆论,并使组织独具特色。谢洪明等(2006)[61]认为,组织文化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这种价值观和信念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组织文化通过影响雇员的行为和心智模式进而影响组织运作,强势文化的作用尤为明显。如何激励并吸引员工学习,通常和组织所建立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曹科岩、龙君伟(2009)[62]提出,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能引导员工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促进员工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形成,从而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组织文化”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凝聚力。

2.知识管理能力

Gold A.H.(2001)[63]认为,知识管理能力由知识管理基础设施能力和知识管理过程能力构成,知识管理基础设施能力包括技术、结构与文化三个维度;知识管理过程能力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与知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张新香(2008)[64]认为,知识管理能力即知识管理过程能力和基础支撑能力,其中,知识管理过程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组织、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基础支撑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支持能力。尚伟晔(2008)[65]提出,知识管理能力是指能影响资产的一种过程,例如,如果一个软件工程师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使用并创造一种技术的人工信号,他就有知识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态的,而且它可以从它的资产中调动出额外的价值,即能力可以使资产工作。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能力”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管理、能力束、动态化。

3.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的Morten T.Hansen、Nitin Nohria、Thomas Tierney (1999)[66]在研究大量美国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分为编码模式(codification mode)和个性化模式(personalization mode)两种。编码模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将其编码储存在数据库,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共享利用;个性化模式并没有将隐性知识从知识的所有者那里发掘出来,而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进行知识共享和利用。这两种模式是要解决应如何管理隐性知识的问题。时永梅(2001)[67]根据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标,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划分为4种模式,即建立企业知识库、促进员工获取知识、建立尊重知识的企业内部环境和将企业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来管理,让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目标是围绕着促进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和使用这一主线设定的。王世奇(2003)[68]提出了3种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人变“人才”的知识管理模式、强调文化建设的知识管理模式、创新争先的知识管理模式。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模式”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管理、模式、人格化、编码化。

4.数字图书馆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DLF)于1998年定义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拥有专业人员等相关资源的组织,该组织对数字式资源进行挑选、组织、提供智能化存取、翻译、传播、保持其完整性和永存性等工作,从而使这些数字式资源能够快速且经济地被特定的用户或群体所利用。高文(2000)[69]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电子方式存储海量的多媒体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操作,如插入、删除、修改、检索、提供访问接口的信息保护等。孙坦(2001)[70]从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分析,认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和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构建一个有利于产生影响新知识的资源、工具和合作环境。这种作为环境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更是一个促进信息获取、传递、交流的知识网络。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

5.本体

Thomas R.Gruber (1993)[71]提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化说明。姜丹(2008)[72]认为,一般情况下,本体是面向特定领域,用于描述特定领域的概念模型。语义网络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带有标记的有向图。它最初用于表示命题信息,现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语义网络中的节点表示物理实体、概念或状态,连接节点的边表示关系。除此之外,对节点和边没有其他特殊的规定,因此语义网络描述的对象或范围比本体广。夏立新等(2009)[73]认为,本体通过捕获某一领域内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内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本体”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规范化概念。

6.学习型组织

陈乃林、孙孔懿(1999)[74]提出,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的组织,是一个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完善成员人格,提升组织整体品质,增强组织竞争实力,促进社会学习化进程的职能,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舆论的宣传和导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彭赓等(1999)[75]提出,学习型组织就是为组织及其成员获取、加工、整理、创新和利用知识,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增强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能力的组织。王润良等(2001)[76]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知识创新性组织,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转移创造价值;学习型组织支持个人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激励和保护;学习型组织强调合作,员工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传统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过渡是一个过程,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持续不断的变革。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组织、学习、知识化、能力提升。

7.企业知识管理

冯俊文(2000)[77]认为,所谓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企业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变成可以在企业广泛共享和恰当利用的企业知识。魏江(2000)[78]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白杨(2000)[79]提出,广义上,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它强调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企业中各类知识的认识与学习,并将之作为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基础,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化;狭义上,知识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中的一个内容,即设立一个知识总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知识及对员工的培训进行管理,以使得各类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并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企业、知识管理、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8.客户知识管理

Wayland和Cole (1997)[80]提出,客户知识管理是指客户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以及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更有价值的客户关系。它是在获取、发展以及保持有利可图的客户组合的过程中,有关信息和经验的杠杆作用。王壮、郭亚军(2007)[81]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是将客户与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能够同客户建立密切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及时了解客户的情况及客户所掌握的知识,无疑会使企业更紧密地贴近市场和客户,大大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吴金红等(2007)[82]认为,客户知识管理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和技术,搜集、捕获客户知识,使之在企业内得以共享、扩散,改变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并与企业内部的资源结合起来,最终固化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实现客户知识和企业知识的增值,客户与企业“双赢”的过程。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客户知识管理”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客户知识、价值增值。

9.知识地图

乐飞红、陈锐(2000)[83]认为,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一份知识地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知识资源调查所获取的知识资源目录;二是目录内各款目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必须清楚地揭示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知识资源的类型、特征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高级的知识地图还应揭示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员工激励制度、客户承诺以及企业用以创造和利用知识的技术。李华伟等(2002)[84]认为,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何处能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知识地图将企业各种资源的入口集成起来,以统一的方式将企业的知识资源介绍给用户。知识地图采用一种智能化的向导代理,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智能化地引导检索者找到目标信息。谭玉红、吴岩(2005)[85]认为,知识地图是一种显性的、结构化的组织知识关系网络,它描绘一个组织系统中的知识存量、结构、功能、存在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同时,知识地图还应该广泛采纳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为支持手段。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地图”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联系、图形化表示。

10.知识获取

韦于莉(2004)[86]提出,在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获取就是要将未经组织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和存在于人脑的专家技能(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形式的知识。郭小芳等(2007)[87]认为,从特定的知识源获取可能有用的问题求解知识和经验并转换为程序的过程,在具体领域问题中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明确的规范化知识,一般来自理论、书本或文献;另一种是启发式知识,即专家解决问题的经验,常有某种主观性、随意性和模糊性,如何将这部分知识概念化、形式化,并提取出来是获取这部分知识的困难之处。张瑛、武忠(2007)[88]认为,知识获取分为显性知识的获取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显性知识主要包括组织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相对容易获得,企业可通过建立企业知识库、知识网络和相关索引以及绘制知识地图来帮助员工进行知识获取,同时企业可以提供信息技术设备软件来提高获取的效率;而隐性知识是指技能、经验等知识,它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是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的,不易编码,因此不易被计算机等媒体存储。

综合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知识获取”内涵的规范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来源、获取手段、问题导向。

本章知识管理学科核心概念及其规范核心要素如表2-1所示。

表2-1 知识管理学科核心概念及其规范核心要素

img

[1]赵士英、洪晓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0期。

[2]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1期。

[3]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4]洪智敏:《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5]盛小平:《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情报资料工作》1999年第5期。

[6]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8页。

[7]同上。

[8]同上。

[9]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351页。

[10]T.H.Davenport,L.Prusak,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23-56.

[11]Brent Gallup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Surveying the Landsca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 (3) :61-77.

[12]丁蔚:《知识管理系统——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工具》,《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6期。

[13]周军等:《知识管理系统下的知识仓库研究——概念与模型》,《情报学报》2002年第5期。

[14]Bartol K.M.,Srivastava A.,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2,9 (1) :64-76.

[15]杨溢:《企业内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实现》,《情报科学》2003年第10期。

[16]Hooff B.V.D.,Ridder J.A.D.,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 (6) :117-130.

[17]魏江、王艳:《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模式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18]何传启、张凤:《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9]刘劲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

[20]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2期。

[21]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3期。

[22]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6期。

[23]熊回香、张晨、李玉波:《基于Web 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8期。

[24]王方华:《知识管理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1页。

[25]徐耀宗:《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与考察》(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26]姜永常:《论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情报学报》2001年第5期。

[27]田红梅:《试论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28]戚建林:《论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2期。

[29]鄢珞青:《知识库的知识表达方式探讨》,《情报杂志》2003年第4期。

[30]余以胜、张玉峰:《基于本体论的知识库系统研究》,《情报杂志》2003年第7期。

[31]常唯:《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7期。

[32]缪其浩:《市场竞争与竞争情报》,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6页。

[33]陈峰:《竞争情报概念及相关因素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3年第2期。

[34]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4期。

[35]王浣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实用版)——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6页。

[36]范君晖:《融合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第2期。

[37]W.M.Cohen,D.A.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Administrative Sceince Quarterly,1990,35 (1) :128-135.

[38]和金生等:《知识管理战略研究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9期。

[39]詹越:《知识管理战略选择与制订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9年第1期。

[40]魏建功:《管理创新:网络时代图书馆管理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建设》2000年第6期。

[41]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42]Piatetsky-Shapiro G.,Fayyad U.,Smith P.,From Data Mining to Knowledge Discovery:An overview.In:Fayyad U.M.,Piatetsk y-Shapiro G.,Lisa Lewinson,et al.,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merica:AAA/MITPress,1996:1-35.

[43]Han J.,Kambr M.: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44]黄解军等:《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第2期。

[45]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代情报》2005年第12期。

[46]侯汉坡、殷晓倩:《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及应用探究》,《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5期。

[47]G.P.Hub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Organizational Sciences,1991,2 (1) :88-115.

[48]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现状与展望》,《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1期。

[49]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0]孙卫忠等:《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试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7期。

[51]Lynda M.Applegate,F.Warren McFarlan,James L.McKenney,Corporate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Text and Cases,Irwin Professional Pub.,1999:19-36.

[52]陈菊红等:《虚拟企业——跨世纪企业的崭新组织形式》,《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

[53]解树江:《西方虚拟企业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4期。

[54]The O’Reilly,What Is Web 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http://oreilly.com/web2/archive/what-is-web-20.htm l.

[55]王伟军、孙晶:《Web 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情报科学》2007年第12期。

[56]陈儒等:《Web 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第1期。

[57]马恒通:《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58]陈清华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实践》,《情报杂志》2003年第2期。

[59]石向实、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60]李成彦:《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1]谢洪明等:《核心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作用》,《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4期。

[62]曹科岩、龙君伟:《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63]Gold A.H.,Toward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1.

[64]张新香:《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2期。

[65]尚伟晔:《被忽视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情报科学》2008年第7期。

[66]Morten T.Hansen,Nitin Nohria,Thomas Tierney,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 (2) :106-118.

[67]时永梅:《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成功因素研究》,《情报杂志》2001年第8期。

[68]王世奇:《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探讨》,《情报杂志》2003年第7期。

[69]高文:《数字图书馆十大技术瓶颈》,《图书馆》2000年第2期。

[70]孙坦:《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2期。

[71]Thomas R.Gruber,Ontolingua: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 (2) :199-200.

[72]姜丹:《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3]夏立新等:《基于本体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研究》,《情报科学》2009年第11期。

[74]陈乃林、孙孔懿:《学习型组织及其发展》,《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75]彭赓等:《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研究》,《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12期。

[76]王润良等:《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77]冯俊文:《企业知识管理》,《软科学》2000年第1期。

[78]魏江:《知识特征和企业知识管理》,《科研管理》2000年第3期。

[79]白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初探》,《情报科学》2000年第6期。

[80]Robert E.Wayland,Paul M.Cole,Customer Connections:New Strategies for Growth,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81]王壮、郭亚军:《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第2期。

[82]吴金红等:《客户知识管理的流程及核心技术研究》,《情报科学》2007年第2期。

[83]乐飞红、陈锐:《企业知识管理实现流程中知识地图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0年第3期。

[84]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华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85]谭玉红、吴岩:《关于学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86]韦于莉:《知识获取研究》,《情报杂志》2004年第4期。

[87]郭小芳等:《知识获取方法及实现技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S2期。

[88]张瑛、武忠:《隐性知识获取的最佳来源研究》,《情报杂志》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