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科规范及其与学术规范、学科范式、学科制度的关系
一 学科规范的内涵
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贾馥茗[14]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辞书9》中指出“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必须依赖一些规则来进行”,这些规则即称为学科规范(norms或standard)。
许宁宁[15]在《行为科学百科全书》中定义了词条“学科规范”,认为学科规范就是学科的研究规范,是学科共同体的成员从事实际研究工作所遵循的规则。认为学科规范有4个组成部分:①目的规则,决定一个学科所追求的学术境界和推崇的价值体系;②目标规则,决定研究者研究问题的性质;③研究规则,决定研究者行事的程序或途径;④评价规则,决定接受或摒弃某个研究结果的标准。并认为,学科规范有四个特性:①潜在性。它是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无形约定,每个学科都通过教育和优秀的前沿研究,把规范潜移默化地教给后继者。②公共性。规范是深入人心的,不按规范行事,往往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工作。③层次性。与知识领域的层次性相对应,在各层次的规范中,学科规范的约束力最强。④相对稳定性。由于这种稳定性,可以容纳对立的学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一套自身特有的规范体系,这套规范体系将对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又将突破既有规范的束缚,走向新的规范阶段。
二 学科规范与学术规范
上述两个定义是目前所能查到的关于学科规范的明确定义。而学术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形式规范、学科规范、学理规范与评价规范。[16]因此,学科规范是学术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学科规范与学科范式
学科规范与学科范式有紧密关系。范式(paradigm)表示在特定时期被某一学科领域普遍接受的规范、规则、理论与方法等。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写道:“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范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群体提供的共同的理论框架,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范式的形成有助于达成学科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有学者具体规定了一门学科范式的三条客观标准:一是具有了本学科自己的一套术语;二是建立了本学科自己的一套理论;三是形成了本学科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17]范式的最终确立也标志着学科的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学科至少在五个方面建立起范式:系统化的理论主体和广泛的培训,专业权威和评判权威,团体允许权,伦理调节符码,专业文化与惯例。[18]这与学科规范的内涵高度一致。
四 学科规范与学科制度
学科规范与学科制度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孟宪范认为,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基础。在学科制度结构的建构过程中,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研究者和学科培养制度(学生)、学科评价制度(出版物)以及学科基金制度(研究基金)四者之间,构成密切关联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动态网络,同时它也是学术符号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动态网络。[19]金吾伦、郑杭生等认为,学科制度是学科的规范化体系及其物质表现。从层次来看,学科制度可分为几个层次:其一是深层理念层次;其二是学科规范体系;其三是学科物质体现。一、二层次是软件,三层次是物质体现,如专业化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培养计划,权威的出版物,基金资助。[20]也有学者认为,学科规范等同于学科制度,其主要内涵包括:有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有悠久的学术研究史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同,且一些知名学者直接参与并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等等。
本书认为,学科规范与学科制度的内涵基本一致。学科制度的外延是大于等于学科规范的。就其关键内容而言,二者也基本相同。因为学科制度的建立的关键是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也就是对学科进行划分。但学科制度不仅包含了学科规范,还延伸到载体建设。至于标准,通常的理解是面向应用的实践知识体系,而学科标准显然又包括了标准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过一般很少使用学科标准这一概念。
[1]李鲁、杨天平:《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
[2]许宁宁:《行为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版,第634页。
[3]王建华:《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
[4]李鲁、杨天平:《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
[5]贾馥茗总编:《教育大辞书9》,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032—1033页。
[6]蔡曙山:《学科发展与学科制度建设》,《光明日报》2002年6月4日。
[7]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http://baike.baidu.com/,2015年6月25日。
[8]刘正江、吴兆麟、东昉:《关于航海专业与学科的划分及学科建设等问题的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9]朱莉:《大学之路》,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0]黄崴:《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概念、分类与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11]陶大德:《论创立〈学校经营管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0期。
[12]周旗等:《论地理学的重构》,《人文地理》1994年第4期。
[13]叶继元:《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比较研究》,《学术界》2008年第5期。
[14]贾馥茗总编:《教育大辞书9》,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032—1033页。
[15]许宁宁:《行为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版,第634页。
[16]杨玉圣:《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腐败问题答问录》,《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10期。
[17]王乾都:《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18]苏蕾:《从学科视角谈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http://rirt.cuc.edu.cn/upimg/soft/1_ 091214110438.pdf。
[19]孟宪范:《学科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20]金吾伦、郑杭生等:《学科发展与学科制度建设》,《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