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5年第3季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从2015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推出宏观经济季度分析报告——《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自此,在宏观经济领域,财经院每年推出的分析报告形成了由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所组成的完整系列。

其实,在2011年年末财经院组建之后,肩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组赋予的致力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经济问题研究的重任,宏观经济便被作为一个亟待拓展和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而进入财经院“国家级学术性智库”建设的棋局之中。三年多来,随着研究力量的蓄积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聚焦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们先后推出了年度报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月度报告——《NAES月度经济分析》。在既有年度报告和月度报告的基础上增添季度报告,做如此的抉择,是经过深刻而慎重考虑的。

无论采用哪样一种指标加以评估,也无论是就全球而论还是单就中国而言,走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极大,绝对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它带给人们的总的感受是,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扑朔迷离。而且,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叠加,其画面,令人眼花缭乱。比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滑,从2007年的14.2%到2010年的10.4%,再到2014年的7.4%,只用了7年的时间。又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是年均21.3%,2011年还是25%,到2014年,即便采取了包括部分金融机构增加上缴利润等一系列非常规的特殊措施,也仅为8.6%。进入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增无减,财政收入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面临“破七”可能,作为最具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之一的财政收入增速,在1—2月,事实上已经滑落至3.2%。

应当说,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缓或下滑,其本身并不足惧。因为,即便以这样的增速同当今世界的其他经济体做横向比较,也算是高速度。况且,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加以分析,其中有些成分还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算是乐见其成。当然,有些成分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属于被迫接受之列。有些是周期性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问题在于,在总盘子中,乐见其成和被迫接受的成分各自占的比例如何?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分别是怎样一种情形?又有哪些是常态性的现象,哪些是短时的现象?如此等等。这些显然不是可不可以回答的,而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回答的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也应当坦承,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当前极为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经济形势,在很多方面,是我们所不大熟悉的,凭借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经验难以做出清晰阐释的。所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的宏观经济分析工作必须以超出以往的精力和气力投入,走出一条“增密度”和“精细化”的新路子。

依照常识,经济形势越趋于严峻,越风云变幻,就越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认识到经济增长状况已经有划出区间调控边界的可能,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已经在“两会”期间做出了“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承诺,可以肯定且可能在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的一点是,近期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旨在稳增长方面加力增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然而,面对社会各界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政府出台规模更大、效果更为显著的经济刺激措施预期,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固然有出手的必要,甚至也有出更大手的必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复制2008—2010年的经济刺激政策版本。道理非常简单,相对于2008—2010年,今天我们身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

除了我们上述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外,至少还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变化是必须引入宏观调控视野的:

其一,对形势的判断变化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层,也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最为明显的事实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启用“新常态”这样一个新字眼来表达对今天宏观经济形势不同于以往的判断。所以,立足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功能更齐全、作用更完整、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新判断,有关宏观调控的抉择必须与新常态相契合,建立在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之上。

其二,治国理政的思路变化了。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对于形势判断的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经济工作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宏观调控新理念。比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要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保持一定经济增速,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定力,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要避免强刺激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如此等等。所以,鉴于建立在新形势、新判断基础上的治国理政思路已经发生变化,有关宏观调控的抉择必须同新的经济工作理念相对接,根据新理念创新宏观调控体制和方式方法。

其三,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变化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于形势判断的变化以及治国理政思路的变化,不仅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同时指向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作用,而且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也同时指向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同时配置于双重作用和多重目标,从而难免使以往的“歼灭战”演化为“阵地战”。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依托的宏观调控空间变窄,从而难免使宏观调控的操作目标或着力重点频繁调整。所以,即便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面亟待在扩张方面加力增效,我们也必须在兼顾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促改革等多重目标的前提下,围绕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功能作用妥善安排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格局。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合乎逻辑的选择自然是,即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即便通货紧缩威胁步步紧逼,宏观调控绝不可病急乱投医,重走2008—2010年的强刺激老路。基于新形势、新判断、新理念和新格局,我们须走出一条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宏观调控新路子。

还应当坦承,对于宏观调控的新路子,对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新格局,我们尚不十分清晰,还需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上正常轨道。所以,围绕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和抉择,不仅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后而动,看清楚再下手”,而且要以此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加强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操作反应的“及时性”上下功夫。

相对而言,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进程中,财经院算是起步较早的。2011年以来,立足于“国家级学术型智库”功能定位,我们围绕宏观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初步搭建了一套根植于财经院院情、适合财经院特点的智库运行机制。

有别于大量的无固定人员编制、无专职研究人员、无稳定经费支持的“平台性”智库,财经院是有固定人员编制、专职研究人员和稳定经费支持的“实体性”智库。故而,与通常以课题为线索、随课题而组建团队、人员与经费时常变化的平台性智库的运行有所不同,作为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实体性智库之一,财经院显然可归入最适于从事长期蹲守、持续追踪的宏观经济研究,最适于提供科学、及时、系统和可持续的宏观经济研究成果的研究机构系列。

不仅如此,财经院是在原来的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基础上组建的。由往日的财贸所到今天的财经院,尽管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但覆盖学科众多、涉及专业广泛一直是我们最为看重且始终引为优势的特点所在。凭借着学科众多、专业广泛的优势,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智库运行线索中,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不同于其他智库的“多学科会诊问题”的特殊机制,以“真正学有所长”的专业化研究根基逼近“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智库产品效果。

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我们决定,宏观经济季度分析报告——《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将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做持续跟踪分析的基础上,于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同读者见面,向社会发布,形成可持续的研究成果系列。

我们也决定,宏观经济季度分析报告——《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结构将定位于“1+N”——由一个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报告和若干学科、专业视角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报告组成,由此推动并形成举全财经院之力破解宏观经济难题的新格局。

我们更期望,以如此的努力投身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洪流,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培勇

2015年3月28日

于《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5年第1季度)付梓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