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休闲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其概念,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都会对这一概念作出新的界定。“休”在《辞海》中有八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与本课题所要阐释的休闲相关:
休息、休养、休假。《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后汉书·蔡邕传》:“长休百日。”[1]
其中也有关于“休闲”的词条:
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以及受某些自然、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常采用较长时期(一年左右)的休闲。休闲期间仍应进行土壤耕作,以清除田间杂草并使土壤中积蓄水分和养料。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也有采取短时期的休闲,如南方水稻田的冬季休闲(称“冬闲”)。[2]
这样的解释相对的是农耕社会对土地的闲置。而对“闲”的解释从开始“闲(閑,閒)”所指代的物具到其引申的意思都有包含:
閑: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周礼·夏官·居虎贲氏》:“舍则守王闲。”郑玄注:“闲,梐枑。”也指马厩。《周礼·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踰闲。”[3]
而“月”字底的“閒”较为接近我们今天对休闲的理解:
閒:①无事、空闲。左思《魏都赋》:“闲居隘巷,室迩心遐。”②安静。如:安闲、优闲。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③平常、不打紧。如:等闲。④与正事或自己无关的。如:闲人、闲话、闲事。⑤空虚。刘克庄《水调歌头·和西外判宗湖楼韵之三》词:“向来幻境安在,回首总成闲。”[4]
词条中有对“闲暇”的解释:
①空闲、暇时。《南史·刘穆之传》:“言谈赏笑,弥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手自写书。”②优闲自得貌。贾谊《鵩鸟赋》:“(鵩)止于坐隅,貌甚闲暇。”《后汉书·王符传》:“其民闲暇而力有余。”[5]
在英语中,“leisure”在《韦氏词典》中的释意较为详细:
中世纪英语用leiser,leisure,laiser表示,该词源于古法语leisire,leisire是其动词leisir的名词形式;leisir来源于拉丁语licere,有被允许之意,多指工作和职业以外的行为。[6]
追溯词源,也就是说西方一开始对leisure并没有“休闲”的含义,仅仅是相对于工作时间以外的行为。而社会的进步使休闲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汉语词典中的“休”: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高级汉语大词典》)“闲”:①没有事情;没有活动;有空(跟“忙”相对);②(房屋、器物等)不在使用中;③闲空儿;④与正事无关的。(《现代汉语词典》)“休闲”:①[rest and recreation at leisure]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如休闲度假。②[fallow(land)]可耕地闲着,在一段时间内不种庄稼,如休闲地。(《高级汉语大词典》)英语词典中的“leisure”:空闲、闲暇、悠闲、安逸。(《英汉简明词典》)“leisure”:当你不工作而且能放松做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也有对休闲相近的理解。哈尼族的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元江豪尼支系方言中表达为“休息一下”或“玩”:“ŋa31 na31 na31 ”(昂那那)或“nio33 ŋa21”(扭啊);彝语中也没有与“休闲”一词完全对等的,但有同义词称为“ιə←→21 ko55”(勒果);花腰傣语系中对休闲则称为“ku55 læ33 tshæ33”(顾莱采)。少数民族对语意的称谓多为“玩”“闲一下”。那么,当民俗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方式时,我们是否就可以把这种民俗称为休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