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

红军在南方革命斗争阶段(简称红军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诞生后,逐步得到发展,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等重要思想和论断;初步建立了红军各级政治工作机构与领导体制,政治工作逐步制度化;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提高部队战斗力、瓦解敌军等革命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优良的传统。

(一)《古田会议决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召开的古田会议决议,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加强马列主义教育,改造思想,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决议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而且当时红军又长期处在流动游击的农村环境中,发展党员主要不看成分,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水平,才能保持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从思想上建党”实质就是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党员的党性。

(二)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论断

中央于1932年7月给苏区党组织的信中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要能够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的武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脑子的武装,必须充实现有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实现中央政治工作条例。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3]1934年,红军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政治工作的会议,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所致的开幕词中,论及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总司令朱德讲道:假如没有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没有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红军就不可能产生。“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我们不仅要加强前方兵团的政治工作,同样要加强预备队、游击队的政治工作。”[4]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关于政治工作也作了类似讲话。通过这次会议,“生命线”的论断进一步完善,从上到下都认识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三)政治工作逐步制度化

在南方苏区反“围剿”战争中,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和发展的需要,红军总政治部和各部队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工作的条例和制度。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政治部颁布了《红军士兵章程》; 1932年的《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在敌军中的政治工作训令》; 1934年,中央军委《士兵工作提纲》《士兵组织工作提纲》等,还有关于设立政治战士、团与青年工作、连队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指示或训令,使政治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

(四)建立健全红军各级政治工作机构与领导体制

总政治部是红军政治工作的总负责机关,1930年3月第一次设立,隶属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任为鲁易,没有办事机构,无任何工作人员。1931年2月,毛泽东被军委正式任命,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同时发布了《总政治部的任务及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的关系》的通令,并规定:“总政治部指挥红军中的政治部并指导政治委员的政治工作。总政治部的命令,红军中之政治部要绝对服从。”“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在组织上有单独的组织系统,但在工作上下级政治部服从上级政治部的指挥,同时,要服从同级政治委员的指导,下级政治委员服从上级政治委员,同时在政治工作方面同样受上级政治部的指导”[5]。1931年,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成立,王稼祥任主任,聂荣臻、贺昌(后)任副主任,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年部、地方工作部、敌工部等部门,组织机构逐步完备。

根据1932年底颁布的红军政治工作条例,红军各级政治机关的组织系统为:总政治部——军区和军团政治部——分区和师政治部——团政治处。总政治部设党委会、红色战士通讯处、组织部、宣传部、地方工作部、破坏部、秘书处、总务处等部门;军区和军团政治部设党委会、红色战士通讯处、组织部、宣传部、地方工作部、总务处等部门;分区和师政治部也设相应工作科室等;团政治处设党委会、青年团委员会、俱乐部、反逃跑斗争委员会、军人通讯处等部门;连队设支委会、地方工作组、政治战士、列宁室、宣传队、经济协助委员会等。在红军内部,形成了从上而下组织严密的政治工作系统。

(五)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支前参战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支前参战,军民团结一致,共同粉碎敌人的“围剿”。一是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政治动员,充分发动群众。首先召开党政军、群众团体负责人、游击队领导人的联席会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分析报告当前的形势与任务。然后,派出工作队,深入到各村各户,散发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演讲、举办文艺宣传演出等,向群众讲明反“围剿”战争的目的、意义和具体事项,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站岗放哨,收集情报,成立运输队、担架队,为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务工作。让敌人变成聋子、瞎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二是武装群众、训练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2月,《中央关于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等问题给红军和地方党部的指示》指出,要在战区内尽量扩大与指导农民游击战争,地方与红军中的党部要派遣得力干部与工人来担任这种工作。在红军主力部队的协助下,各根据地建立了武装力量——赤卫队与少年先锋队。许多根据地实行了党、政、民军事化,平时站岗放哨,维护社会治安;战时配合红军作战,破坏敌人的交通与通讯线路,传递情报,甚至组织小型战斗,干扰和袭击敌人。三是配合地方党政机关搞好拥军慰问活动。1931年3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通令》要求地方政府组织群众组成慰劳红军代表团,到红军中鼓励红军作战。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了拥护红军委员会,在1932年1月颁布了《拥护红军委员会组织及工作大纲》,规定其主要任务“是讨论扩大红军、慰劳红军、帮助红军家属等拥护红军的具体办法,动员广大的工农劳苦群众,积极的去实施这些办法”[6]。在红军各级政治部门、地方党政机关、拥护红军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拥军慰问活动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群众慰问团到部队开展宣传与慰问,向作战有功的部队赠送锦旗,到医院慰问伤病员,给部队送衣、送饭,为战士做鞋袜、缝洗衣服,与战士联欢等。通过开展拥军慰问活动,给红军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部队战斗力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鼓舞战斗士气。各级政工干部深入到连队,召开誓师大会、创办宣传刊物、组织士兵委员会议、开展学英模活动等,宣传上级的指示与精神,营造学英雄、当英雄、英雄光荣的革命英雄主义氛围。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家在苏区的红军及其家属可享受优待。1933年7月,中革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誓词》。1934年8月,中革军委又决定每年的“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二是连队党员教育得法,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战斗积极性。红军中各级政治机关发扬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把党支部建成教育党员的学校和团结战斗的堡垒。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1932年1月19日,发布了《总政关于红军中支部工作的一封信》,针对党支部工作提出了20项要求,总政治部编发了《新党员训练大纲》。随后在9月,《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问题训令》就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各级党组织经常教育和要求党员: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由于党员教育得法,发挥出了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力部队连队的党员保持在全连人数的40%—50%,极大地激发了连队指战员的战斗积极性。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红军战士的觉悟,加强革命纪律性。1931年7月,朱德在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战斗》上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强调红军必须具备“政治训练的重要”“确定红军的阶级性”“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等六项条件。纪律,“绝不依靠打骂来维持,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的团结上面,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教育的精神,互相督促和勉励达到自觉遵守纪律”[7]。各部队非常重视从内部纪律和群众纪律来进行纪律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战士对红军的性质、任务、使命的认识,充分理解和认识红军纪律对于红军的重要性。红一方面军将毛泽东亲自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苏武牧羊》的曲调谱成《红军纪律歌》,在连队中教唱。红军战士的纪律性增强了,觉悟提高了,具有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铁的纪律,就能行动一致,成为战无不胜的铁军。

(七)多种形式进行兵运活动,瓦解敌军

在部队政治部门中设置对敌工作的科室,就瓦解敌军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1931年3月,《中央关于目前兵运工作的决议》; 1932年6月,《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对俘虏兵工作的通知》,11月,《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在敌军中政治工作的训令》; 1934年3月,《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处置俘虏及投诚官兵的训令》,6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对于破坏部与白军工作的决定》等。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瓦解敌军的方针、政策与工作方法,围绕着开展战区对敌宣传工作、发动敌军内部的士兵运动、争取俘虏兵参加革命等具体方面展开,收到了很大成效,最典型的是1931年12月,原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的领导下举行“宁都起义”,率领1.7万人投奔中央苏区,被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

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重视思想建设的传统得到发扬光大,贯穿在军队教育、党的建设、干部培训、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始终;“生命线”的论断,被提到一切工作的高度予以重视,极大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等等,在延安时期革命具体实践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工作中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霍毅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第30—34页。

[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932—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5]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

[6]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3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