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以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卓越教师的界定

自从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法律、医学、工程、教育等领域的卓越人才的培养逐渐从背后的预设到现实的前台,对教育行业的卓越人才的培养同时提上日程,尤其是2014年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卓越教师逐渐取代了“优秀教师”这一表达出现在教师发展和教师培养的相关文献中。可见,卓越教师培养业已成为教师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界定,一方面由于其出现的时间较短,相应的界说较少;另一方面,许多实践者甚至研究者把它当作一个既定的术语使用,而没有考量其含义。总之,纵观相关文献,关于卓越教师的界定较少。可见,关于卓越教师的概念界定有必要进一步厘清。

卓越教师这一术语,更多的是和人们对教育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素质的愿景相关。在教育行业,人们通常把符合自己意愿的能够较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称为“优秀教师”“先进教师”,后来也又相继出现“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等。自从21世纪的卓越人才培养的一揽子计划出台后,在教育行业这方面,由于人们期待有卓越的育人者和教学者,于是卓越教师才会深入人心,甚至没有人质疑这一术语的含义以及本身是否具有独特的属性。因为这些称号无不寄托人们对卓越教师的憧憬,同时表征人们对我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期许和要求。在西方国家,卓越教师的英语形式通常以excellent teachers、great teachers、outstanding teachers等形式出现,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都蕴含着教师必须具有的优异或卓越这一属性,只是汉语中优异和卓越似乎在表达优秀的程度上不尽相同,卓越似乎达到了人们渴望的顶级水平。可见,卓越教师的关键是比一般意义上的好教师要更具有优良的属性。

卓越这一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1],可见卓越教师是高于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水平的教师。关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大多以描述性概念为主,即具有哪些特质才能成为一名卓越教师。201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并进一步分别提出中学卓越教师和小学卓越教师的规格要求,即中学卓越教师应具有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等属性;小学卓越教师必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意见》对卓越教师规格的描述,似乎既定了卓越教师的定义,因此相继而来的关于卓越教师研究中关于卓越教师的定义大多都属于描述式。石洛祥等认为,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胜任并关注教书和育人三个方面的特质的教师属于卓越教师。[2]李琼等通过对815名北京教师的判别分析中发现,中小学卓越教师具备三个关键的共同特征,即在丰富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教学反思与研究等方面都表现优秀。[3]杜瑞军运用访谈法,通过对50位教学名师的访谈,发现教学名师具有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与教学理论、娴熟的课堂教学技巧、良好的职业认同、师生关系以及教研关系。[4]

由以上关于卓越教师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解说,但是这些解说却有明显的共同点。首先,视角相同。都是从属性特征角度出发,根据事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一角度进行卓越教师的概念界定。其次,界定方法相同。这些界定都采用了描述式的方法进行卓越教师的界定。他们都从卓越教师应该具有的属性角度对它进行定义,但是这些对卓越教师的界定似乎忽视了卓越教师的“卓越”属性,卓越就像合格教师之中的限定词“合格”以及优秀教师之限定词“优秀”一样,这些词具有表述优劣程度的特点。据此,对卓越教师的界定不仅要具有属性特征的规定,更要具有水平以及程度的限定。当然,在卓越教师这一概念提出的背后,其实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师在未入职之前就成为卓越的教师,而是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师能力的一种期待,期待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都能够具有高水平素质和强大的教学能力,这是一种教师教育的培养理想。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成为卓尔不群的老师,当然都卓尔不群是不可能的,其名称承载的是期望,是期望广大教师都能够高水平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能够通过他们的工作和付出,极大地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能够完满实现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效助力的目的。

据此,本书认为,卓越教师指的是具有高尚师德和突出学术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合格教师。卓越教师首先是一名合格教师。合格首先指的是按照中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的规定,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应的课程修习;其次指的是在完成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习后,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这是成为卓越教师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也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前提和条件。在达到成为卓越教师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后,合格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以及突出的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高尚师德是建立在优秀的社会道德基础上的高尚职业道德。作为卓越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作为优秀公民的良好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良好的公民素质在职业中的反映。即使是一般教师也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所以本书认为卓越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分别表征不同的主体,以及不同的主体应该具有的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学术能力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予以论说,其主体是学术教师。作为学术教师的个体,其学术能力首先表现在学科知识方面,即必须达到处于本学科和本学段毕业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处于某一学段的学习者在完成该学段应该修习的相应的课程后,必须具有该学段培养方案所期待的知识水平,这是学术素质对所修习的相应学科知识的规格要求,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学术教师应该具有的学术知识。其次表现为学术技术和能力。作为学术教师的个体,他能够谙悉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轨迹及学术前沿,并能从事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为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

专业能力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教师主体进行审思和考量,所以教师主体也可以称为专业主体。这一主体在面对自己的职业时,也同样必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专业主体区别于其他职业者的两个关键环节中的一环,而另一环则是专业技术能力,这两个环节是教师主体区别于其他职业主体的典型表征。专业知识是专业主体从事某一专业实践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包括教育知识和教学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是专业主体把专业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的能力以及从事专业实践所必须掌握的技术的能力。这两者虽然看上去可以分割开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无论缺失哪一方面都会造成专业能力的低下以及专业实践的低效甚至失败。在界定了专业能力和学科能力之后,需要明晰的是“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学科能力”中的“突出”。本书认为,“突出”指的是能够顺利从事相应职业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建构的程度,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恰当的处理,并能使得专业实践行为得以顺利延续的程度。可见,“突出”这一词语所表达的程度是顺利或经过努力得以顺利的程度。因此,卓越教师是一种应然的期许和实然的效果相结合的产物,是理想和现实相契合的图景,是学习和实践相耦合的活动结果。可见,卓越教师的达成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发展连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