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开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中小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为了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国培计划为主要形式的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改革等项目就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重要行动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专家们逐渐认识到,若想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师个体素养,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素养。由此,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师范教育以及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培养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教师,即卓越教师,并提出小学阶段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主的改革思路。
一 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新课程改革开启以来,教育公平成了基础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在基本实现入学公平之后,关注的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过程公平的最主要标准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而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关键,因为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核心。201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不仅开启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新纪元,更是实现农村教育在师资公平上的新举措。“农村教师支持计划”明确规定对农村教师的培养要有政策倾斜。可见,实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和重要表征。
这种公平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尽管实行了农村教师支持计划,但是农村教师还是处于缺编的困境中。这种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福利的不足使得许多农村教师都往上流动进入城镇学校,又很少有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而致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处于短缺状态。另外,农村教师在教师的在岗培训中难以像城市学校的教师那样直接获得国培计划实施的教师培训,农村教师获得的培训通常是校级培训和乡镇级培训,这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因为校级和乡级培训使得他们难以获得与培训专家直接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研究者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村教师都没有获得过省级培训,更不用说国家级培训了。卓越教师的培养可以为农村的教育直接输入优秀的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二 顺应国际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教师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今时代,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教师培养方面,多采用凸显信息时代人口特点的培养方式,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不例外。人口的减少,以及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特点,使得教师培养呈现出全科发展的趋势。首先,虽然许多发达国家鼓励生育,但是人口依然负增长,儿童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同样越来越少,学校教师也在逐渐减少。其次,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割裂的、原子式的发展,只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儿童的发展与儿童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决定着儿童学习方式的偏好,而用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特点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身心整体发展的特点,决定在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应该具有完整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儿童成长所需知识的系统性表明教师需要具有广博而非专深的知识。这两种因素促成了“包班制”教师的出现。可见,包班制不是因为教师的短缺,而是为了减少师资的浪费,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国的教师培养经历了从关注专业职业的全科培养到关注学科学术的专科培养的过程,目前的专科培养还是占有主体地位,目的在于提升教师学科学术能力,这种学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依然是教师的学术理论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这种强调教师学科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当今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有相悖之处。专业培养的预设,强调的是为教师提供专、精、深的知识,关注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能够达到高、精、尖的境界,这种培养方式符合我国的时代发展对人口高素质的要求。当然,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得教师能够在高起点发展。但是这种专业培养模式由于过于精深而显得狭窄,忽视了广博,不利于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因为小学课程为了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其内容呈现的是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的整体性知识。另外,当前在我国农村学校,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短缺,师资力量的薄弱,难以获取足够的专业教师资源从事小学课程的教学。许多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学点在师资上更是苦不堪言。一方面,教学点的学生较少,若按照生师比进行教师配置,一些教学点因为学生数太少连一名教师都不该配置,但是为了能让这些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又必须在教学点安排教师。于是,很多教学点只有一两名教师,而这些教师很明显没有能力承担所有科目的教学,但又不得不承担。这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关注质量的提升是相悖的。若想要农村小学教学全面开设培养目标中所规定的所有课程,有限的教师就必须承担所有的教学科目,而教师若要能够承担所有的科目或大部分科目的教学,就必须具有教学这些科目的素养和能力。那么为今之计,唯一的方法就是培养全科教师,使得他们能够胜任在教学点的全科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师资现状来看,培养全科教师成为必需。这种被动培养教师的方式,却恰好迎合了当今国际上教师培养的主流模式和规格。
三 满足新课改下的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之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授受,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传授以及情感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目标维度。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被称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此三维目标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的认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身心的整体推进,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其身心的发展对未来的成长起到奠基作用,必须全面发展,“完人”成长。全面发展在智力方面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学科课程的特点具有把整体的知识割裂开来,打破学生对于世界的整体感知和系统认识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发展。因为,只有当儿童整体感知世界,整体认识世界,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才会有整体推进的可能。而综合课程的施教需要老师必须具有系统全面的知识,否则难以胜任小学教师这一职务。可见,综合课程培养一方面满足了新课程类型对教师规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