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核心内容不同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一段话说:“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形式,而是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更高的社会阶段将赋予这些价值形式以新的内容。这些价值形式新的内容是什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要消灭阶级,离开了经济上的平等,单纯讲政治上的民主与解放,就是虚伪的、骗人的,最终都必然要流于荒谬,“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与“和谐、平等、公正”结合在一起,强调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掷地有声地回答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要求中,“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最核心的一项,其余七项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保障。在将共同富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同时,报告还特意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富裕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要求,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价值理念,拒斥了那种“我好,你不好”的价值对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全体公民都必须努力去追求、去践行的价值观念。

怎样才能真正保障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呢?概括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首先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彻底告别贫穷和落后,实现富裕。因为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只能打击先进、鼓励后进,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后发展的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构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先富”政策是正确的。但受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贫富差距拉大是正常现象,进而导致“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我们就应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继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普世价值观只讲政治解放和政治民主,而不谈社会地位和经济解放,因而只能是一种“习惯性的伪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资本主义社会敢提出“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吗?不敢。这是由它们的阶级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普世价值观”背后的根基是资本,是私有财产。资本主义发展只能是少数人的富裕,是缺少公正与和谐的富裕,而社会主义则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尽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绝对贫困化有所减弱,但相对贫困化的工人、农民和底层劳动者,却呈现出日益加剧的态势。

普世价值论者无视这些现实,只是一味地大谈特谈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认为个人自由和人权是“普世价值”的核心,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等则是实现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手段与保障,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对于这种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的历史推动作用,我们从来就不曾否认,但这种理论自身的结构性硬伤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资本力量可以控制劳动,控制政治和社会力量的时候,宪政民主真的能保证“公共意志”的实现吗?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

人们常常把“公平”说成是普世的价值观念,然而当资本家手里拿着一千万,你连一千也没有的时候,你还能找到平等感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普世价值”所强调的平等并不是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而只是法定权利、财产权利的平等,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平等。对于广大无产者而言,这样的平等和自由意味着什么?是接受资产者奴役和压迫的平等,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因此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式上的平等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人人都骨肉相连、情同手足”的博爱观也是资产阶级虚幻意识形态的装饰品。

恩格斯认为,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即使最愚蠢的人也能看出“生产的每一个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显然,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因此,统治阶级为了把自己的利益同整个社会利益等同起来,不得不鼓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还要标榜是为了被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以便给自己所做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正因此,恩格斯明确提出,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