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记叙文的课例评析
第一节 《开国大典》
——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
执教者:郑雪琴工作室成员、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洪峰
点评者: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特级教师 倪宗红
一、整体解读
《开国大典》曾编入浙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是单元的开篇课文,承载落实的单元目标是“读课文要正确领会中心思想”。而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开国大典》作为“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需落实的单元目标是“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在。
由于课文所在的教材体系不同,单元目标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视角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国大典》记录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进行开国庆典时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层次清晰、文笔流畅,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通读全文,文中没用大量笔墨对毛泽东进行集中的直接描写,而是契合开国大典各个重要场面的陆续出现,对毛泽东进行了多处侧面描写。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引起群众的强烈关注,因此课文在每一次毛泽东出现之处,都会相应描写——而且多次描写人民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欢庆声等,起到一种侧面烘托的作用,突出了毛主席的伟大、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
开国大典也好,伟人毛泽东也好,都距离现在的学生年代较远,如何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近开国大典、走近毛泽东?如何处理好开国大典与毛泽东的关系?如何在领略毛泽东领袖风采的同时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加强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另外,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如何注意内容的取舍,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长文短教、一课一得等,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课文,紧扣单元目标,关联《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读懂课文,借助课题和场面把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顺序。2.抓住描写毛泽东动作的语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资料拓展,了解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领袖毛主席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3.学习课文的反复表达方法,能背诵、默写重点句段。
以“单元”为核心,准确定位课文学习目标,在单元与课文的联系中构建一个阅读链条,能促进学生宏观驾驭文章能力的形成,更能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和学写此类记录叙事性文章。
二、板块设计
(一)揭示课题,把握文章大意
1.齐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2.基于预习,利用要素,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二)提炼场面,梳理课文顺序
1.方法渗透,概括场面。
2.明晰顺序,理顺场面。
(三)聚焦人物,感受领袖风采
1.第一次,人物聚焦。
2.第二次,句子聚焦。
(四)照应群众,体会语言特色
1.理解描写群众的句子。
2.聚焦重点段,体会反复。
(五)设疑结课,引入课外链接
1.为什么毛主席的这一句宣告让举国欢跃,让举世瞩目?为什么毛主席发出的声音是新中国的声音呢?
2.课后了解关于旧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重点点击
师:《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上许多重要而难忘的场面。请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记录了哪些重要的场面,画出关键词或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无从落笔)同学们,停一下,老师发现很多同学找场面有些困难。这样,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出示提示):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继续!(巡视,选择代表性答案,请学生写词条,贴在黑板上)
这些场面中,哪些可以概括得更简洁?
生1:我觉得“阅兵式的场面”可以简洁说成“阅兵式”。
生2:我觉得“升国旗的场面”和“升旗鸣礼炮”可以概括成一个场面:“升旗仪式”。
生3:我觉得“典礼前的准备”,可以简单概括成“典礼准备”或者“会场布置”。
师:真会概括!大家借助一些段落的起始句,很快找到了这些场面。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长文短学。
请大家再仔细看看,课文的记录顺序和我们黑板上的顺序一样吗?
生4:不一样,有点乱。
师:没错,黑板上有点乱,请快速浏览课文。谁能按照课文的场面记叙顺序,上来调整一下词卡?
生5:(黑板上演示,按顺序调整词卡)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开国大典中的这些场面。
生(齐读):“会场布置、宣布成立、升旗仪式、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这几个重要场面。那么这样一个盛大隆重的典礼,有哪些人能够亲身经历,亲眼看见呢?看看课文记录了哪些人物?(板书:人)
生6:课文记录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
生7:还有聂荣臻将军。
生8:有林伯渠秘书长。
生9:还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人员、城防部队……
师:你怎么一下子能说出这么多人物?怎么找到的?
生9:课文的开头就写到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众多人物。
师:好,马上看一下文章的开头,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文章第一段)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新闻报告类的文章,一般在开头会集中介绍该事件的主要信息。读这样的文章,要多关注开头。
同学们,在所记录的这么多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谁?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反复记录的是谁?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描写最详细的是谁?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开国大典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毛泽东,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因此习惯上称他为“毛主席”。他,也是本单元要重点感受的人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重温典礼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至十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并读一读。
(学生交流读描写毛主席的句子,课件呈现,正确朗读)
师:同学们,在开国大典上,谁宣布新中国成立?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谁升国旗?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谁宣读公告?
生:(齐声说)毛主席。
师:是啊,你有什么想问吗?
生10:为什么这些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
生11:我们搞活动,都要进行分工,谁干什么,谁干什么,分工明确,这里为什么都是毛主席来做?
师:嗯,看来我们都有这个疑问,这个问题还很关键,下面我们来讨论讨论。
生12:因为毛主席,主席嘛,是领导。
生13:因为毛主席领导共产党,作用大。
生1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生15:因为人们热爱毛主席。
生16:因为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国家的主席。
师:你们说得都很正确。为什么这些重要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人民群众为什么这么热爱他?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段历史资料。(图文配乐介绍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秋收起义、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
生17:毛主席很厉害,领导军队打败了敌人,成立了新中国。
生18:毛主席很伟大,他一次次挽救了中国。
生19:是毛主席领导大家解放了中国。
师:是啊,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所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由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由毛主席亲自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所以毛主席一出现,观礼台就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课文不仅反复描写了毛主席,还一次次提到了人民群众。快速再读第五至十自然段,看看毛主席的每一次言行,群众都有什么反应,并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这些句子都找全了吗?(提醒没找齐全的学生在书上补画)
咱们合作读读,边读边想:从这些反复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分别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句子)
生20:我体会到全中国人民都很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
生21:我体会到三十万人非常爱戴毛主席,内心也很激动,很喜悦,很自豪。
师:是啊,那么哪一处最能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这种心情呢?
生22:我从“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一处强烈体会到。
师:老师也认为这一处特别突出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当时的心情。这跟它的表达方式有密切关系,再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23:这里重复出现了两个“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师:像这样连用的词句还有吗?
生24:“一齐,一齐。”
生25:“传到,传到。”
师:没错。这些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读来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和女生合作读一读。
生26:我感受到了,这种感情越来越浓。
生27:我感受到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语气很坚定、很强烈。
生28:这样更能表达、更强调了人民群众的激动、兴奋。
师:再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29:我发现这段话中先是全场三十万人,然后全中国,范围在扩大。
师:是啊,同学们,虽然这段话有着相同的句式和词语,但是从全场到全中国,范围越来越广,情感越来越浓,语势越来越强。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反复(板书:反复)。咱们再来读一读。
这样的精彩段落应该通过背诵积累下来。背诵时,同样可以抓住这些反复的句式、词语帮助记忆。打开课堂作业本,完成第五题。你可以边抄边记,也可以先背诵然后默写填空,时间三分钟。
生:(安静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后,齐背该段)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到底指的是什么?
生30: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为什么毛主席的这一句宣告让举国欢跃,让举世瞩目?为什么毛主席发出的声音是新中国的声音呢?请同学们课后了解关于旧中国的相关历史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四、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养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洪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是一堂很有特色的阅读课,尤其是在如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个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一)运用“整体把握”的方法概括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洪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这只“眼睛”去探索课文的整体信息。这一环节,学生迅速从一点辐射全篇,站在高处综观全文了。
《开国大典》共十五个自然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典礼一个个气势恢宏的场面。准确提炼出每个场面,就能理清文脉,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这恰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难点。洪老师以一个优秀教师敏锐的专业触角,发现课文多数段落的起始句隐含着各个场面的关键词,这也是很多文章的结构特点。但是,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并且自觉运用这一奥妙呢?洪老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提炼场面,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或引导学生交流中归纳概括方法,或在学生概括遇到“瓶颈”之际适时点拨概括方法。此堂课,洪老师采取了第二种策略实施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一篇课文的内容、结构,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找准“授之以渔”的契机,努力实现“例”的增值,体现了教师“教阅读,培养整体把握能力”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整体把握”的视角学习人物
在“感受领袖风采”这一环节,洪老师摒弃了那种零敲碎打的肢解分析,聚焦课文反复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展开板块式阅读。
教学中,洪老师放手让学生质疑,激起探究愿望。“为什么毛主席亲自升旗?”“为什么是排山倒海的掌声?”……学生的思维之前仅停留在某一个关键词句,洪老师用“整体直觉”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四个句子上下联系起来思考、质疑。这一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为什么这些仪式都由毛主席来完成?”,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阅读、讨论,其他的小问题基本上也能迎刃而解,这一做法既渗透了整体关照课文的意识,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基于课文,初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主席的情感,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于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对于新中国的诞生以及中国近代史,还是有很远的距离,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人民对新中国和毛主席的那份特殊情感。考虑到学情,洪老师适时地“抛”出课外拓展资料让其阅读。加上洪老师声情并茂的介绍,短短两分钟,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将人民对毛泽东的人物情感体会近距离地与学生的阅读体会有了对接。至此,文章的整体基调,伟人的整体形象,已被学生深深地感悟到。
(三)渗透“整体把握”的意识品析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研究课文的表达形式。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让整体把握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伴随大典的进程,课文每次描写毛泽东主席的同时,与之照应地刻画了人民群众的反应。教学中,洪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描写主席与群众的语句联系起来合作朗读,交流讨论。至此,文章犹如一个“球形”结构,上下、前后环起来,呈给学生的是一个整体结构,对文章反复刻画人物的表达特点也有所渗透。随后,在聚焦第七自然段,品析文章语言特色时,洪老师没有停留在发现“反复”这种表达方式,而是以反复朗读、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反复”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旨在增强语势,加深内涵。这样,也为接下来的背诵积累做了很好的指导与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