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依据及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符合历史实践的有效做法,但其不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和继承,而是有着哲学、心理学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的依据,具有存在及构建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较为灵活和自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较高境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视野应不断拓展和开放,注重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结合与交叉,尝试进行跨学科探索。因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打破学科封闭传统是相关科学研究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研究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放和发展的合理性尝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虽然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其中的某些做法古已有之,是符合历史传统的方法,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不是再造,而是方法的改进,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探索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做法,是变革传统、升华传统的过程,体现着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其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哲学依据集中反映在真、善、美相统一的关系上。自康德哲学建立以来,真、善、美和知、情、意之间就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牢固关系。之后,很多哲人对此有过明确的主张。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按“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对象的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把美作为善的目标,善的教育最终体现审美价值,美善结合被公众给予高度认同。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要求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与之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实践活动,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对象。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马克思对人本身的理解,既不能单纯从感性去理解,也不能单纯从理性去理解,必须从人特殊的生命方式去理解,尊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方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按照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按照美的方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关怀和思想疏通。马克思对于美学虽然没有做具体、系统的论述,但其关于美学的理论散见于多篇文章中。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等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如马克思主张的美的规律就是人的生产规律,与人的内在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规律,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人的本质力量是多方面的,它也包含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按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江泽民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江泽民:《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第1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求真”“向善”和“审美”的统一,是追求“真、善、美”理想人格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西方的知性思维模式,借鉴了苏联传统的教育模式,用抽象解释代替了审美欣赏,用理论灌输代替了寓教于乐,用说服的严肃性代替了自由的自觉性。结果是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良好的人格修养、价值理想以及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未能真正领会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实质和意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一味的灌输,更不是抽象理性化的教育,而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需要美学对施受双方加以指导的教育艺术实践,使受教者具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对受教者心灵深处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求真”“向善”和“审美”活动都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求真、向善,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最具本质性或本真性的生存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研究,就是要从审美尺度和审美视野理解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人—审美”的内在关系出发,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求真”“审美”和“向善”相互作用的辩证性活动,即追求真、善、美的内在统一。遵循知、美、情、意、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过程和手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可以深化美学功能,使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价值关怀,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空场”的窘境。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美学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学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受教者的思想产生及变化的规律,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这个规律设计适当的教育方法。

把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构建依据,首先是因为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心理结构及其发展理论描述的人的心理形成及变化过程,有效揭示了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因为心理形成及变化过程中的因素,即知、情、意,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具有一致性。发展心理学提出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系统,其与道德活动特征一样,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方式,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道德品质的调节和反馈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实施过程也依赖于心理发展规律,也是一个运行系统,其运行和实施过程也包括以上三个方面。从心理学方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遵循知、情、意、行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如此,过程的驱动力不可忽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根据人的需要和动机理论,针对人们对美的心理需求和趋美的心理倾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审美或形式之美,使受教者产生“注意”和“关注”,通过“美、知、情、意、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在遵循人的正常心理过程基础上实施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方法。

其次,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一般认为,动机包括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内驱力就是人本身的需要和内部刺激,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人对美的需要就属于这一类;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人需要的外部刺激,如情境、形式、活动等,这是人是否对外界产生注意的原因。从心理学的主张来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必须满足一定的动机需要。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涉及了目的和动力,在心理学上指动机和需要,这是心理过程的起点,同时,我们认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发端。美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并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设计就是为了引起受教者对美的这种需要,把美作为诱因,进而用美引起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席勒曾经指出,人自身存在两种自然要求或者说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并且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是相互结合的。感性冲动使理性冲动获得形式,理性冲动使感性冲动获得内容。在现实世界中,虽然这两方面的冲动常常互相矛盾,但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人的这两方面的需要和期待是统一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被割裂开来。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要使思想产生效果,就应该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种侧重理性的教育,但绝不是纯理性的教育。并且,理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加工和抽象。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尤其是感性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具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侧重培养受教者的感性期待,尽力结合两种期待: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即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能够满足受教者对美的期待,实现人的精神需要。

(三)现实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全体公民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教育,无论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到了一贯的重视。其目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新人,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但实践证明,新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趋向于多元化。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其效果常常不甚理想,公民随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产生了困惑。这就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思考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入脑,克服受教者抵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以养成其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倾向。社会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人对于美有普遍的追求,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文明的要求程度越高,对美的需求也越强烈。马抗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应按照马克思“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客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看,美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养的作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需要美学方法,提升受教者的美学修养,使其认清美丑,不断提高审美水平,进而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的研究领域。自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创建以来,相关研究者不断加强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应用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前文已经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应用古已有之,历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美的特性、美的功用及美的方法论角度来看,美学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运用美学理论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美的标准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审美性和艺术品位,让美的因素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审美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提供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受教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以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培养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服务。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美维度上的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一个尝试,也是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门的一把钥匙。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研究者应该切实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作为价值诉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且不可或缺。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对于其存在、发展以及科学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桥梁。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目标的实现,即施教者的“授”、受教者的“受”,以及教育计划的组织和控制,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研究如何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目标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美学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善于采用各方都可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既符合心理学规律,又符合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同时体现美学及艺术特色。可以说,采用美学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更容易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同时还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实现方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共同表现为一个多角度、多样性的方法体系。其中,既有自身独特的方法,又有借鉴的方法。自身独特的方法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形成的方法,如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等。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方法的运用既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也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为基础,与其他学科彼此联系、相互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鉴的主要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内容交叉、可直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某些学科方法,如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等的学科方法;二是可以直接借鉴或移植某些理论和方法,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支撑,如教育学、控制学、数学、系统学等的相关内容。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页。借鉴的这些学科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视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种类不一和层次各异的实际情况,根据各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做层次结构设计,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原则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方法艺术(见图2.1)。

图2.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构图参考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按照这个层次划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属于一般方法,属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子系统。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种类和系统,还包括具体的美学方法。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整个方法系统中具有特殊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及艺术方法在实践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还可能渗透到其他一般方法中,通过其他方法体现出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征,因此,美学方法还属于基础性和普适性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一切方法中去,使其他方法审美化和艺术化。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最为灵活和自由,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最高境界(见图2.2)。

图2.2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方法关系图

无论是原则方法、一般方法,还是具体方法,都可分为直接灌输方法和间接灌输方法。直接灌输方法一般指纯理论灌输方法,主要是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间接灌输方法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样化,包括学科渗透方法、实践教育方法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灌输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各种信息媒介及渠道对人们生活和学习不断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灌输的方法已远远不够,就是在主渠道的学校课堂教育中,直接灌输方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形势。

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趋势由以直接灌输为主走向以间接灌输为主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间接灌输方法,在间接灌输方法中又属于相对有效的方法,因而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同时,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法可以用美学手段进行审美化改造,归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范畴。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有所不同,区别首先表现为方法的结构体系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体系结构包括美的方法的理念、美的方法的价值、美的方法的目标、美的方法的内容、美的方法的应用过程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框架及规律的认识之网,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体系结构是其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据。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载体结构于中的技法结构要素包括音乐、美术、诗歌、小说、舞蹈、戏剧、影视、曲艺等美学及艺术形式;行为方式结构包括语言、动作、色彩、音调、线条等美的表现方式,这些都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所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区别其次表现为方法的施行机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运行是以人对美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为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考虑受教者对知识的需要,同时还考虑了受教者对美的需要,把理性的知识和美学载体紧密结合,用审美形象引起受教者的审美刺激,把理性、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知识,使受教者感知、理解和接受。其他方法的运行过程不一定要考虑美的因素,或者说无须考虑美的因素,就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及人格的陶冶作用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是由美的特性决定的,是其他非美学方法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