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你的生活就是一堂经济学课
为什么买买买会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先从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说起。
大家认为金钱跟幸福有关系吗?根据定义,幸福是指“更多的正面情绪,更高的自我满足,以及更少的负面情绪”。心理学家对如何获得幸福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现在普遍认可的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如图6,其中个人选择占了40%,目标设置占了50%,而物质条件只占了10%。因此,金钱确实能带来幸福,但是比起金钱,其他因素对幸福感的获得有更大的影响。
图6 三个长期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经济学引申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而不是心理学或其他;既然把它划定为经济学的分支,就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分析方法,特别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理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所有的幸福经济学理论都是由这个基本假设导出来的。
举个例子,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更高的年收入会为美国人带来更强的幸福感,然而,这种相关性只存在于年收入大约75000美元以下。超过这个数字之后,人们得到的快乐就不足以弥补他所付出的成本了。
当然,这是美国的平均值,这个值在美国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纽约,人们需要每年赚163000美元才能得到最高的收入幸福,而在偏僻的普韦布洛,这个数字只有62000美元。
现实链接
由于人类对客观条件的强适应性,多收到的钱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也许你现在幻想着中彩票之后如何狂喜,但实际上等你发财之后,你会很快习惯富人的生活,因此,改变的喜悦不会持续太久。这就好比我都帅了一辈子了,难道你现在夸我帅,我还是会偷笑?我会。
相比收入高低,如何使用自己的金钱才是幸福的关键。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同样的钱,有时候就花得舒坦,有时候就不舒服。几位心理学家在Happy Money: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快乐金钱:智慧消费的科学》)中提到了几种让人感到开心的花钱方法。比如,买体验比买实际物品更快乐;比如,当下付钱,延迟到以后使用会更快乐;又比如,应该主动限量买你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一次用腻;其中还有一条,就是为其他人付钱让人更快乐。
这个结论是2008年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收集了632个调查样本(55%是女性)后得出的,在问卷中,他们询问了在付账单、给自己买礼物、给家人买礼物、捐给慈善机构这几项选择带来的快乐。之后,他们分别在收到奖金的员工和收到20美元的大学生中做了分组调查,结果也是一样。虽然我个人觉得这项研究里的数据的标准差都比平均值大得多,而且这种主观调查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数量,不过这篇论文既然被《科学》(Science)发了,我也只有磕头的份,服气。
经济学引申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在概率统计中最常被用来统计分布程度(statistical dispersion)。标准差的定义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它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可以反映平均数不能反映出的东西(比如稳定度等)。标准差的概念是由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引入到统计学中的。
分享能产生喜悦的原因是,在我们使用资源的时候,我们身体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会产生变化。这种激素的作用是抑制身体的应激反应,避免过敏和炎症,然而一旦过多,它也会削弱免疫力。当我们只为自己消费而忽略亲密关系时,这种激素就会更多地分泌,带来消极和羞愧的情绪。我个人猜测,这大概是人类进化过程里为了种群繁衍而形成的进化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