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新探与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国内外学术界动态看,谢灵运研究是热点之一。尽管比较系统而全面地研究谢灵运的著作显得缺乏,但是,单篇论文的数量非常可观,讨论话题比较广泛。尤其自温州成立了谢灵运研究会以来,学术研究得以有计划地展开,成果得以集中推出,交流及时,范围扩大。这是谢灵运研究步入健康发展之路的良好趋势和现象,也是本选题研究得以确立所借力的良好学术氛围与动因。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广泛而深入地考察谢灵运的生活经历、价值取向、思想渊源、文学成就、儒道佛思想的调和情形及其加之于文学创作实践的复杂影响,努力做到客观而准确地评价谢灵运其人其文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指导思想是:避免以偏概全,力求全面地研究一个“完整的人”。要全面地研究与解读谢灵运,当不能忽略以下相关重要的讨论话题。

第一,谢灵运的生活道路与思想特征。概述谢灵运的生活经历,考察分析陈郡谢氏在东晋、刘宋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的地位与影响特点,剖析谢灵运面对新生政权希冀与失落从而仕隐反复的矛盾心态,揭示他的悲剧乃政治悲剧和性格悲剧这一特征。谢灵运的玄学思想兼宗儒释道,在仕隐反复的人生道路上,三家思想在不同人生阶段此消彼长,隐显不同,是他调整人生方向的指南。在创作时,他能够驱遣三家经典,随机运用,使他的诗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意蕴和风格。

第二,谢灵运的著述。谢灵运的著述涉及多种领域,有诗文赋等文学著作,有历史著作,有佛经译注等:1)据《隋书》之《经籍志》著录,主要有:《四部目录》、《要字苑》、《晋书》、《游名山志》、《居名山志》、《谢灵运集》、《赋集》、《诗集》、《诗集钞》、《诗英》、《回文集》、《七集》、《连珠集》;2)据《旧唐书》之《经籍志》著录,另有:《设论集》、《策集》、《晋元氏宴会游集》、《新撰录乐府集》、《回文诗集》;3)据《文选》李善注著录,另有:《金刚般若经注》;4)据《高僧传》著录,另有:《大般涅槃经》(改治本)、《十四音训叙》。本专题勉力分类并考说上述谢灵运的有关著录,借以多角度地认知谢灵运其人的才学与抱负,以及他在当时政坛、文苑、思想界的身份与地位。

第三,谢灵运的交游。谢灵运的交游比较广泛,其所交游者有:1)家族中人如从兄中书、安成守谢瞻,从弟骠骑记室参军谢弘元,从弟咨议谢弘微,从弟谢惠连;2)隐逸中人如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璇之,王弘之,孔淳之;3)政界中人如中书颜延之,中书范泰,江州刺史、卫将军王弘,宋公刘裕,庐陵王刘义真,宋文帝刘义隆;4)释界中人如庐山慧远,竺道生,昙隆,法流,释慧严,释慧观,法勖,僧维,慧,虎丘竺法纲,“黑衣宰相”释慧琳。本专题据现有材料重点考述谢灵运的方外交游活动、交游倾向、交游对象,从而考察谢灵运的政治活动、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审视谢灵运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第四,谢灵运的儒家思想。本专题探讨谢灵运复杂思想中传统儒家思想的成分与占据的地位。谢灵运的创作对儒家从政济世思想多有体现。例如他初仕时所写《撰征赋》,希望收复失土。被“讽旨令自解”时所作《劝伐河北书》渴望“区宇一统”。守永嘉时所作《白石岩下径行田》、《命学士讲书》自我检讨永嘉政绩,勉励在学之士立志有为,以及《北亭与吏民别》愧责自己学未有成、治未有功。等等。从谢灵运一生的出处行藏轨迹来看,最使他困扰不堪的是仕与隐的矛盾,“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晋书》本传)。他的隐遁主要是自抚因政争而造成的创伤,他的狂放属于消极性反抗,实际是无可奈何又希冀被关注时的一种心理变态。他在诗中感叹:“感深操不固,质弱易扳缠。”他果真超脱,也就不至于狂傲。他的儒家思想看起来淡薄,实际是深入骨髓间的。

第五,谢灵运的道家思想。本专题旨在探讨谢灵运归隐与游遨的思想基础,尤其从他诗赋文章中离析其道家思想的成分。他在《山居赋》中说:“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又说:“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还宣称:“(《老子》《庄子》)此二书最有理,过此以往,皆是圣人之教,独往者所弃。”由此可见老庄思想在谢灵运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重道轻物,顺性就闲,这是他面对政治危机时调整自我的行动指南,也是他归隐丘泽、游遨山水、审美悟道的思想基础。正因为这样,他不仅尊崇道家经典,而且他的山水诗创作中往往言必称老庄。所以清人方东树说:“读《庄子》熟,则知康乐所发,全是《庄》理。”(《昭昧詹言》卷五)

第六,谢灵运的佛学思想。谢灵运崇佛而不皈依,信而不佞。他致力的是佛学而非佛教。本专题考述谢灵运的佛学活动情况,探究其主要佛学思想。主要围绕以下事迹或文献:1)义熙九年(413)应慧远请作《佛影铭》;2)义熙十二年后所作《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序》、《庐山法师碑》;3)出守永嘉后所作《与诸道人辨宗论》,主“顿悟”说,折中儒释;4)初隐始宁时筑精舍,与昙隆、法流诸道人游,作《和范光禄祇洹像赞三首并序》与《昙隆法师诔》;5)著《十四音训叙》;6)改治《涅槃经》的时间地点问题;7)注《金刚经》事;8)临终施须事。

第七,谢灵运诗歌的“玄学尾巴”。本专题拟从晋宋思想学术史、文学发展史的角度,阐说谢灵运“玄学尾巴”的存在理由。

从思想学术史角度看,从曹魏后期到晋宋之际,玄学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化。一是曹魏后期的“政治的玄学”,二是西晋时期的“哲学的玄学”,三是晋宋之际的“艺术的玄学”。受时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文学创作也呈现不同的风貌。以正始为代表的曹魏后期文学创作“有玄无文”,以太康为代表的西晋时期文学创作“有文无玄”,以陶、谢为代表的晋宋之际文学创作“有文有玄”。谢灵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艺术玄学”的时代,赏好“文义”成为时代风潮。因此,他不仅重“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而且重“义”,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向来颇受争议的“玄学尾巴”。

刘勰曰:“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从文学史实来看,实际是庄老告退而未及退,山水方滋而未成熟。这是文学转关的特殊时期,是文学转型的过渡期。晋宋之际,玄学调解融合了儒道释,并且越来越不动声色地渗透于文学创作之中,尤其是诗歌创作。陶渊明、谢灵运恰恰诞生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从体裁的角度看,他们一写田园诗,一写山水诗,而从深层内蕴分析,两者实质上都是“柱下之指归”的玄言诗。“山水以形媚道”,晋宋之际山水田园诗人借山水田园题材就东晋以来风行的玄言诗实施“淡化工程”。只不过陶渊明的“淡化”手法与效果要优于谢灵运罢了。陶、谢的政治地位不同,生活道路与价值取向不同,但在受玄学风习的影响与薰染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晋宋三教调和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陶渊明倾向于接受道家恬退隐逸思想的影响,躬耕陇亩,体道于自然,悟道于心,欲辨已忘言,不落言筌,所以,他的田园诗深藏玄机,但玄味深长。对于“道”,陶是“悟”而不“辨”。谢则不同。他的创作高峰期在陶之后,正当刘宋好尚“文义”的风潮。“文”指文采,“义”指义解。谢灵运的玄学修养中更多佛教因明学思维惯性的影响,无形中受佛教传道布道利己利他思想的影响,加之志不获逞,隐而不甘,故虽有所“悟”却按抑不住欲“辨”,终未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由于“辨”而生出的尾巴,总体上看属多余之物,也是山水诗“方滋”之时未与正“告退”之庄老握手言别、彻底摆脱纠葛的时代产物。

第八,谢灵运的文学思想。谢灵运不仅是一位多产作家,而且还辑编了不少文学专集或总集。他虽然没有专论文学思想的文章流传下来,但不能排除其作有文学专论的可能性。就现有材料,本专题重点讨论谢灵运以下几方面的文学思想。1)谢灵运注意到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之间的关系。如认为建安作家刘桢“卓荦偏人,而文最有气,所得颇经奇”(《拟魏太子邺中集八首》);2)认识到创作乃源于现实生活,故倾向于感物抒怀。所以他说:“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自已。虽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经涂履运,用感其心。”(《归涂赋并序》)应该看到,谢灵运大量的山水诗文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创作;3)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自由地抒发真实的情感,不拘旧式,允许创变。所以他说:“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山居赋并序》)显然,这种思想已经摆脱了儒家“止乎礼义”的规范,是佛老者流率性而发精神影响的结果;4)认为文学创作活动本身与玄学参悟活动一样,具有舒忧娱悲、通神会性的功能。所以他说:“法音晨听,放生夕归。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又说:“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爰暨山栖,弥历年纪。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山居赋》)且自注曰:“谓少好文章,及山栖以来,别缘既阑,寻虑文咏,以尽暇日之适。便可得通神会性,以永终朝。”即此看来,他肆意游遨,大写山水诗文,乃为澄怀悟道,用白居易的话来说,正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读谢灵运诗》)

第九,谢灵运诗文创作得失平议。本专题试图深入把握谢灵运诗文创作的得与失,认真考察谢灵运多种文体的特色与新变,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谢灵运的文学成就。

在山水诗创作中,谢灵运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有重辞藻、贵巧似、尚繁密、多对偶、精心结构、讲究用典等特点。本专题主要讨论以下两点:一是努力将玄言与山水结合,着力追求情、景、理三者的统一。二是刻画景物尚“巧似”。巧即思巧,指构思方面,使作品具有“理趣”或者说“神理”。似即形似,指刻画方面,极貌写物,穷形尽相。

乐府诗的创作在谢灵运手里产生了新变。一是曲调种类少。由于长时间的战乱,音乐与舞蹈形式大多失传,所以他的乐府诗只有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二是刻意模拟。这种模拟只是句式、辞藻等方面的模拟,属于文学范畴,与音乐关系不大。三是重视文本的文学性。音乐在战乱中失传,士大夫只有在搜集整理的文献中看到乐府的文本,在模拟创作中使之得以流传,这样就使乐府离“文”渐近、离“乐”渐远。四是主旨的变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本来就是乐府的传统,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创作乐府,其主旨自然会发生变化。如谢灵运仿照《吴趋行》作歌以咏会稽。在赞美会稽自然风光后,列举其地名人勾践、范蠡等,感悟玄理,抒归隐之志。

谢灵运玄言赋的独特个性。汉代辞赋家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谢灵运的赋少丽辞而多玄言,不可谓“丽”;不合儒家讽劝之义,不可谓“则”;所有十四篇赋中,十二篇为短制,不可谓“淫”。是一种独具个性的玄言赋。

谢灵运现存之颂、赞、铭、诔篇目较少且数量不均衡。颂一首,赞十四首,铭两篇,诔四篇,表三篇。各有新变与特色:其颂具有抒情言志的倾向;赞体也有新的发展。种类既增,又灵活多变。不仅有佛像赞《和范光禄祗洹像赞》三首,又增添了新的种类——佛理赞《维摩经十譬赞》八首,意在通过赞辞阐明佛理。谢灵运还灵活运用“铭”这种体裁。《万佛影铭》的写作目的是弘扬佛法,把这篇铭当作接引人们至西方净土的重要文章,更利于表达神圣的宗教情绪。其《书帙铭》前四句都是玄理,最后两句才是劝诫,使这篇铭带上了玄学色彩。谢灵运的诔文也彰显出其独特的个性:顺从性情、富于变化。诔文本不该表白自己。但是,在他的四篇诔中,谢灵运却不忘表白自己,其乖离诔文之写作原则更远。他的诔文体式灵活,篇幅长短随兴之所至,叙事抒情顺性之所好,实为诔之变体。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向帝王呈辞的一种文体,由于玄学的影响,谢灵运的表以说理为主。这些体裁的新变体现了谢灵运文学思想中求新求变的一面,也折射出了晋宋之际文风新变的思潮。

第十,“元嘉之雄”谢灵运。本专题借对“元嘉之雄”的阐释,对谢灵运的政治抱负、文学地位、艺术成就进行综合的评价。1)谢氏家族在东晋曾经“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谢康乐集题辞》),谢灵运在政治上曾致力追求参与权要。2)谢灵运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文,使山水文学自成一派,他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山水派的鼻祖。他与陶渊明同时,分别改造玄言诗,将玄言诗脱胎换骨,从而诞育出新的孪生的诗歌体裁,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3)谢灵运有史才,能书画,工诗文,内儒外道,精研佛学且有重要的建树,高深的学养与才艺相融合,使他的诗歌创作“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对后世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十个方面乃为系统研究谢灵运所设之各专题,但这种全面的立体化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学术工程,全部工作的完成须是经过多个阶段性的成果积累而成的。数年来,笔者一直以研究“完整的人”作为指导原则,以“朴学之方法、人学之思维、文学之本位、美学之眼光、哲学之境界”自我期许。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自我期许还有相当的距离,文中肯定还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恳请硕彦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