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未果 等待
明理书院地处在青龙镇西一里外。相比于镇中的繁华、热闹,镇西数间与田野相邻的四合院构筑成的书院要安静的多。
因书院人手有限,门口没设门卫。张昭熟门熟路的穿过前院、侧门,绕过明伦堂(教室),到后院去找余夫子。
明朝不同于前朝,其基础教育,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官办社学。这是明太祖的遗泽。但随着时间推移,社学的教学质量日益下降。基本只能教出识字的学生。想要考中功名,那得天赋好。
第二种,私塾。这些私塾有大户助学而成立,有大家族的族学对外招生,有致仕官员创办,教授学童晚年娱情等。明理书院就是致仕的工部主事余籍所创办。
雅致的小院落门口,一名约十五六岁的书童正在门房里打瞌睡。脚下掉落着一本《论语》。
老吴带着草帽,提着在镇中采购来的两条猪肉,这是少爷的束脩。积极主动的上前和书童交涉,“这位小哥请了,我家少爷前来拜访师长,还望通报一声。”
书童被吵醒,先是恼怒的瞪老吴一眼,“粗鄙。”目光再落在张昭身上,呵呵笑两声,很不友善的道:“这不是被劝退的张子尚吗?一个月不见就成少爷了啊?你还来书院干什么?想求我家老爷重新收下你?”
吴春时第一次给张昭当长随“跑腿”就这样失败,郁闷的往旁边退一步。
被恶语相向,张昭并不恼,拱手道:“秋哥儿,我想要求见余夫子。烦请你帮我通报一声。”说着话,一封银子落在秋哥儿手中。
名叫“秋哥儿”的书童惊讶的张张嘴。感受到手中银子的份量,脸上嘲讽的神情略显不自然的转变成热情洋溢的笑容。如同变色龙一般。
秋哥儿从椅中站起来,笑呵呵的道:“张哥,老爷去西山中访友,这几日都不在家。你改天再来吧!”
看这书童如同变脸般,吴春时心中一晒,他还为这种人生气,真是不值得。难怪少爷要先卖配方再来书院。只怕早就预料到。
张昭则是微怔。他在来的路上心中预演了数种方案用于应变,却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余夫子竟然不在书院中!
明理书院大约有三十多名书生就读。各个的进度不同,大班授课。余夫子平日里一般都会在书院。
“那余夫子什么时候回来?”
秋哥儿透露道:“老爷去了有数日,按照惯例,差不多十日内就该下山返回。你要急着见老爷,派人每天来书院候着呗。老爷回来我就让他去通知你。”
张昭谢过书童,和他聊了几句,失望的离开明理书院。
站在书院的土墙外,茂密的槐树带着初秋乡村的泥土气息。吴春时看看日头,估了下时间,道:“少爷,现在去哪里?要是回村里得抓紧时间赶路。”
张昭轻轻的叹口气,道:“明天再回去吧。还要买点东西带回去。”
他是想要尽快解决“得罪徐郎中”这件事。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啊。还要再等十天!
他并不想等。但,除开余夫子这个路径,他暂时也没其他门路能私下见到徐郎中。这事,必须的私下谈才好化解。
冒然的去找别的门路,十天时间未必能打通关节。一个正五品的郎中,这哪里是他一个童生想见就能见到的。若是弄巧成拙反倒麻烦。
那么,他只能修正下他的计划。
得罪徐郎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徐郎中的族弟在宛平县当县令。李东阳李大佬是京城本地人,李家在京师树大根深。会有大把的人想拿他的“人头”去讨好徐郎中、以及他背后的李家。谁知道麻烦什么时候会找上门来?
第二,他被本地士林排斥,科举之路暂时断绝。
对于第一点,他现在需要散布京中顶级权贵长宁伯对他的赏识来冲抵舆论。捏死一个童生很简单,但若这个童生得到长宁伯的赏识呢?他等会还要再去见见董朗,请他帮这个忙!董朗和青龙镇中的士林有接触。
第二点,宛平县的院试,历年来都是在秋后,预计要等到八月中秋之后。十天的时间,倒还等得起。
“希望这几天别出什么幺蛾子吧!”张昭叹口气,准备返回事宜。
他这次来青龙镇,还是有些收获。譬如:卖配方得到银子,拿到长宁伯的名帖。但没有完成主要任务!
…
…
京城。
那巍峨的紫禁城是整个明朝的政治中心。下午时分,金色的夕阳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屋檐角掠过。
幽静的清宁宫偏殿中,一名身穿蓝色龙袍常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铺着凉垫的塌椅中,听着长宁伯周彧说话。他手边放着一碗消暑的冷饮。数名太监在身侧侍奉。
他正是当今的天子朱佑樘,年号弘治。时年三十一岁。
明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后世对这位皇帝的评价之高可见一般。而他确实是大明的中兴令主!
长宁伯周彧坐在下首的椅子上,手边的高几上同样有一碗冷饮。他下午自京西赶回城里进宫探望生病的太皇太后,正好遇到天子带着太子前来问安。
太皇太后刚刚服药睡下。天子仁厚,留他叙话并赐下冷饮。他这会儿正努力的找着话题。当今天子是他亲外甥的儿子,但毕竟隔了两辈。他现在在天子面前多坐一会,在外面都是政治资本。
“臣今日去西山清虚观给太皇太后祈福,回来时在一个小镇中歇脚,遇到几个年轻的士子议论如何平定北虏。臣想着陛下近日为此事烦忧,主动提问。不想竟有所得。”
弘治皇帝对周彧的话不感兴趣。盖因周彧的政治水平太差。国家大事,他自会和朝中重臣商议。但他为人宽厚,微笑着点点头,示意周彧继续说。
周彧将张昭的话复述一遍,笑着道:“陛下,臣对他说的中策:先打赢蒙古人,再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蒙古人颇有兴趣。不知道此策是否对朝廷有用。”
弘治皇帝道:“朕会考虑的。”
坐在他这个位置,与蒙古人是战,还是和,各种观点都可以听到。这将两种分歧的意见糅合在一起的中庸策略,他在群臣的奏章上不是见过。和稀泥罢了。
弘治天子绝对当得起“明君”二字,但是他不可能凭借寥寥数语就能意识到张昭说的“经济战”的威力。
周彧心里叹口气。
在他眼里,张昭是个有点水平的读书人。他都起了结交之心。但天子这态度…。当今天子禀国十四年,贤明仁厚,见多识广。天子都这反应,只怕这三策只是夸夸其谈。
偏殿中的谈话很快结束。
周彧带着遗憾从太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中出来。若是张昭的策略有用,他也有功劳啊!要姐姐帮帮忙,将这个伯爵升成侯爵未必没可能。只是可惜啊!
这个时候,周伯爷已经没有和张昭结交的欲-望。没有用的士子,他结交个什么?
周彧刚走出几步,一名约十岁出头的小男孩快步追出来,喊道:“长宁伯,你等等我。”他身边数名太监、宫女跟飞跑。
小男孩身穿蟒袍常服,在皇宫这般服饰、年龄,其身份呼之欲出:皇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兴致勃勃的问道:“长宁伯,方才你在父皇面前提及的平北虏三策是谁提出来的,我有话要问问他。使用火器就可以灭掉蒙古人?”
他这个年纪,已经对军事很有兴趣。
长宁伯周彧一幅老者模样,脸上带着笑容,说道:“殿下,我当时出来的急没有细谈。不过让家仆问了他的姓名、住处。他叫张昭,住在青龙乡中。”
天子不感兴趣,倒是太子似乎很感兴趣。
朱厚照性子很急,扭头吩咐道:“好。老刘,你去找到他。”
跟在朱厚照身边的一名中年太监笑呵呵的弯腰行礼道:“奴婢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