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筝弹艺术”——《秦筝诗录》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音乐的光辉诗篇,筝诗就是其中之一。筝诗(包括他诗提及筝的诗句),对于筝器、筝乐、筝人及其演奏诸方面的研究,是一批很值得参考的珍贵资料。它对于形象地理解古筝,欣赏筝艺,更有其美学上的价值。
《楚辞》中“挟秦筝而弹徵”,说明以“徵”音为主音特色的筝曲,早就有了。
汉乐府诗《今日良宴会》中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句。说明筝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广播于民间酒会。
仅从“秦筝”“鸣筝”“哀筝”“银筝”“钿筝”“玉筝”“宝筝”这些历代诗词中所载的筝的名称,即可看出筝的产地、性能、音质、特色以及精美的制作来。甚至连诗人对筝的喜爱、珍惜之情,也在这些名称中表露出来。诗中“挟”“持”“弹”“鸣”“理”“弄”“拨”“调”等动态描写,其准确、精炼、形象之用笔,实在令人叹服。而“悲”“哀”“怨”“恨”“飞”“怅”“泪”“怀”“断肠”“慷慨”“遏止”以及“断弦”“促柱”“轻打”“轻拨”等形态、神态的描写,则生动而深刻地道出筝音的特色,筝曲的气质,筝人的表情内感以及筝器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至于“西音”“西气”《上声》《杯盘》《白纻》《子夜》《伊州》《梁州》《水调》《想夫》《霓裳》等,在筝诗中的出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历代筝乐、筝曲及参与伴奏曲目的可贵资料。
许多诗句,写得很美。它把人们很自然地引入一个五音繁汇的筝的世界,使你如面筝器,如见筝人,如闻筝声。
“玉柱斜飞雁”“筝雁斜飞排锦柱”“新声促柱十三弦”……不仅言及筝弦之多,筝柱之精,而且也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弦柱“斜飞雁”式的整齐排列和拨弦而发出的优美“新声”,给人以浓烈的美感和充分的艺术享受。其他如“楼头小妇鸣筝坐”,写弹者恬静的坐姿;“罗袖飘指雕木桐”“弦将手语弹鸣筝”,写筝女生动的弹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岭色千重万里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写弹筝的典型环境和筝曲感人的艺术效果。都是字字掷金,耐人寻味的。
需要特别称道的是,一些专咏筝、筝乐、筝人的诗、词、歌、赋,如梁代沈约的《秦筝曲》、唐代顾况的《筝》、张祜的《听筝》、王维的《秋夜曲》、杨巨源的《雪中听筝》、王昌龄的《听流水调子》、宋代张先的《菩萨蛮》、苏东坡的《江城子》以及汉魏六朝时期侯瑾、阮籍、贾彬、傅玄等人写的筝赋等,如果集之大成,那该是一部多么光辉的咏筝史诗呵!
“秦筝何慷慨”“促柱高张散轻宫”……当你读到这些瑰丽的诗句时,不也仿佛听到了那慷慨激越的筝声么?“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听那筝声,是何等的哀怨、伤怀,沁人心脾!
关于筝的记载,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李斯《谏逐客书》)和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诸朝均有诗载,而尤以唐诗为繁。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筝声也随波逐流,汤汤而下。广大乐工、倡优、劳苦大众以及诗人、歌手、科学家,为筝的发展和不断完美,付出了多少劳动代价!
西安音乐学院周延甲教授弹筝
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崔豹《古今注》);魏文帝制《短歌行·仰瞻》一曲并自抚筝和歌,“此曲声制最美”(王僧虔《技录》);南朝宋时科学家何承天能弹筝并发明新律;唐代诗人白居易喜筝、乞筝、弹筝、咏筝等况,更是生动的事例。直至今人,仍然如此。曹正等老一辈筝专家,对筝艺的贡献很大。鏖战疆场、戎马一生的叶剑英老帅,一直酷爱听筝,这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尤喜者是新的一代“筝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正茁壮成长;筝的改革,突飞猛进;搊弹技巧,精益求精;筝曲创作,空前繁茂;筝艺走出国门,也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异彩。
筝,是我国音乐宝库的瑰宝之一,它的发明、创造、完美,确是我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它博得历代和现代国内外无数听众的喜爱和赞赏,是很自然的事。敏感、知音,又易于动情的历代诗人、词家,连篇累牍地赋诗歌颂,就更是顺乎情理的了。
感谢那么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诗篇!重录、注释、研究这些诗篇,对于探索筝的历史,创造筝的未来,是大有好处的。
我不会弹筝,但素喜听筝,以至阅读古诗时,也十分留心于诗人对筝的描写。每当读到有关描写筝的只言片语时,便喜上心头,随手录之。这似乎已成为一种癖好。时久,便洋洋数千言。展卷重读,颇觉有趣。继读,便有了如上所述的那些感受和看法了。其实,这只是由于一种偏爱所致,原是没有什么目的的。
欣闻“陕西秦筝学会”即将成立,惊喜之际,愿将自己据笔记而整理的《秦筝诗录》六十条,作为薄礼献上刊印,以表示衷心的祝贺。借此,愿与筝的专家们和同好者共勉。
因手头资料欠缺,所辑者有限。有错误处,敬请斧正。
1983年4月书于龙门书屋
2009年10月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