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说唱音乐及其他——陕北民歌简介之二
榆林小曲,是榆林地方独有的一种坐摊清唱音乐。传说早在明、清时期,由于榆林是陕北重镇,南方一些官员来此任职,携带家眷、歌伎,榆林小曲就是由南来的歌伎们所唱的一种歌曲。后经长期演唱,逐渐与当地民歌融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它是南北民歌相互交流、结合的产物。过去多为榆林城内一些市民、小手工业者组成的业余演出班子,在节日或庆贺婚庆寿时演唱,地点多在室内或庭院。可以说是一种“室内音乐”。
榆林小曲包括“小曲”和“套曲”两个部分。小曲是指一般小型的单个民歌而言,如《九连环》《妓女告状》等。套曲,则是几种曲调连接在一起的组歌。如:《大叮嘴》《放风筝》等。这种套曲,常有引子、过门和尾声,调式多变,曲式完整。用扬琴、琵琶、古筝、三弦、京胡等弦乐伴奏。音乐风格细腻华丽,悠扬婉转。这些,都显然是受了城市化、专业化的影响。
酒曲,是一种风俗歌曲。它是群众在新春佳节或婚寿宴客喝酒时唱的一种民歌。除敬酒,打坐、让酒、谢坐等歌唱外,多是对饮划拳时唱的。饮者一边唱,一边划,一边喝。席间歌声不断,热闹非凡。还有一种“瞪眼拳”之类的酒曲,是唱者顺着唱词,一边唱,一边做捧腹、瞪眼等各种动作,错者罚酒,诙谐有趣。
灯曲,也叫“九曲”。这是正月十五灯节夜晚,群众在广场大摆“九曲黄河阵”(即用木桩栽成九九见方的方阵,每桩设灯一盏)时,由秧歌队在转游间唱的一种民歌。所唱曲凋,有“神官调”“祈雨调”“喜神”等,充满宗教色彩。还有一种灯曲,可能由“九曲”衍变而来,这是群众在灯节耍龙狮、玩花灯时唱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表龙、凤、猪、羊、狮子、孔雀、西瓜、白菜等灯名并描绘各种动、植物的体态和特征。有些则是借灯的画面,说唱《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神话和历史故事。这类灯曲,活泼有趣。
陕北民歌手王向荣
陕北说书,是一种民间说唱音乐。它是说书艺人长篇说书时唱的曲调。有“大起板”“小起板”“对口调”“梅花调”等。音乐与陕北方言紧密结合,说唱性很强。用三弦、竹板等乐器伴奏。
接近或已发展为地方小戏的民间音乐,还有二人台、碗碗腔、道情等,也是曲调丰富,各具特色。二人台流行于神木、府谷一带,多为二人演唱的“对对戏”。是一种雏形的戏曲音乐。有“转山头”“挂红灯”“打酸枣”“大金钱”等十多种曲牌,轻快活泼,富有花彩。用竹笛、板胡、四胡、三弦等乐器伴奏。其中竹笛吹奏,最有特色。道情,流行于清涧、子洲、延长、延川一带。音乐较二人台复杂,讲究板眼、程式。分唱腔、曲牌、过板音乐等类,有数十种曲牌。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激越高亢,富有山歌风昧。用四胡、管子、三弦和各种打击乐伴奏,浑厚协和,坚实丰满。碗碗腔,属灯影戏音乐,纤细柔和,比较幽雅。在清涧等地流行,板式、曲牌,比较简单。
随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鲁艺、西工团等文艺部门的采风、创作、演出活动的频繁,陕北的这些民歌、乐种、曲种和剧种,已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8年12月13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