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
郭小影[1]
摘要:在欧亚大陆这条东西轴线上诞生的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纽带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而新疆(西域)恰恰处于欧亚大陆这条东西轴线的中心地带,是华夏、印度、两河、埃及,以及古希腊文明的交汇之地,因此形成了新疆文化多元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新疆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进行剖析,其中的三大因素一是宗教汇集,教徒广泛;二是民族众多,语言丰富;三是文化多元,融汇东西等。进而对在这些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新疆当地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形成与地域特色做较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由此得出了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是在吸收、借鉴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并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支配下所呈现的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
关键词:丝绸之路 西域 多元化 维吾尔族 手工艺术
一、引言
新疆作为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这里曾是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及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交汇之地,现在还存有非常古老的佛教石窟、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古希腊罗马带有双翼的天使遗迹。这里曾演绎过中亚地区不知多少古代民族和多少城邦国家的兴衰历史,在过去人类七八千年的文明史中,新疆这个地方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相聚的欢场。世界几大文明千里迢迢而来使新疆成为一个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而这个十字路口却成了人类几大文明相遇相撞的地方,最后也成为新的文明诞生的地方。今天我们仅从新疆出土文物中及维吾尔族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和保留下来的众多的民间工艺上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文化艺术与世界几大古老文明的源流关系,以及众多古老文明相互碰撞交融后的结果。
二、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文化多元特征
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之间自古以来就有一些通路,只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的足迹被荒烟、蔓草、沙漠,以及遗忘湮没了。在我们把张骞出使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之前东西方文明的通道已经打开,而且就在西域这个地方连接着东方与西方,并留下众多文化遗迹。连接的媒介就是“金”和“玉”,中国人爱玉,西方人崇拜黄金。而西域境内的昆仑山下的美玉和阿尔泰山上的黄金使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两大文明源头不经意间相互靠拢,最终在北到阿尔泰山,南到昆仑山的广大中亚地带相遇并相互融合结成了“金玉良缘”。[1]假如我们把“金玉良缘”看成是东西方各取所需的一次偶然相遇,那么“丝绸之路”则是东西方互通有无且全面的贸易往来所形成的。
随着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使者和商人就开始沿着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道路进行贸易。这条东西道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甚至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条连接欧、亚、非3大洲的陆路国际交通商旅大道。通过这条商旅大道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金银器、铜镜和其他奢华制品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亚和欧洲,而西方的稀有动物、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宝石、玻璃等物产,以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和多种宗教等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西域的骏马、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和石榴等也传到中原。丝绸之路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经济贸易的范畴,它更成为世界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大交流,是产生东西方文明的历史摇篮。在多领域全方位的大交流中西域(新疆)既扮演着媒介与使者的角色,也真正成为大交流的“混血儿”,这种“混血儿”的特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民族众多,语言丰富。西域(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自古以来曾被来自东西南北各方面的民族所涉足,也是东西方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和印欧3大语系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汉人、柔然人、高车人、吐谷浑人、突厥人、土蕃人和回鹘人等都在这片土地留下过文化积淀。学术界认为西域文化最早的胚胎就孕育在上述人类种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文化之中,而丝绸之路就是把这块土地上的片片(块块)绿洲连接的“网络”,也是逐渐形成东西路上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的凿通,南亚印度佛教文化、西亚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传人和后突厥游牧民族的定居,以及粟特人商贸的介入,加上从各地迁徙而来的欧洲人种等文化的融入使西域文化出现重大转折,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因此古西域亦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经过长期不断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已形成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和达斡尔族等13个民族成分并存的民族分布格局。除以上13个世居民族外,目前有55个民族成分。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有过几大文明的汇集,有过无数民族的融合。世界上有哪个地方同时并行20多种语言文字?季羡林先生说:“各种语言,即印欧语系的语言,塞姆系的语言,同许多别的语言在新疆汇合。在别的地方也找不到,只有这么一个地方。”
二是宗教汇集,教徒广泛。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各地区人在经商和移民过程中也带来了各地区的宗教,因此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外来宗教传入之前西域也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即对日月山川和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崇拜并倡导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祆教经中亚传入新疆,以后佛教、道教、摩尼教和景教又先后传入新疆。公元3—10世纪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9 世纪末期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西域,在喀拉汗王朝的大力推行下迅速成为西域的主要宗教。17世纪信仰藏传佛教的卫拉特蒙古进入西域,西域形成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格局。18世纪基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等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所发展,西域又长期处于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由此看来,多种宗教并存始终是西域宗教史的主要特征。季羡林先生总结这种现象后说道:“……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也都在新疆汇合,互相影响。这样一种情况在世界各地也是找不到的,所以我感到新疆这个地方对于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关系的材料非常丰富。”[2]
三是文化多元,融汇东西。在这种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文化融汇的影响下,西域地区在绘画、建筑、雕刻、乐舞、文学和墓葬等多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壁画、寺庙和墓葬等文化遗产。它们展现着绚丽的异彩,也透视着对古代华夏文化、印度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承继、融合与变异的曲折轨迹。从近一个多世纪在新疆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疆这个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上,东西方文化是如何形象地相遇和融合的。1901年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举世震惊。他发掘楼兰城内13个点,获取了大批汉魏和罗马古钱币、具有中亚希腊化风格的建筑木雕、佉卢文木简、魏晋木简和精美的中原丝织品等150余件。之后的楼兰西北的营盘古墓的发掘更是震惊中外,其中在15号墓中既有汉晋时代的绢、縑、绮、丝绣、织金锦和汉代铜镜,也有中亚艺术风格的麻质贴金面具、黄金冠饰、金耳环、金戒指,以及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具和艺术品,乃至希腊和罗马艺术风格的各类毛纺织品。可谓尽收天下宝物,是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精华集中体现的代表。190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塔克拉玛干巨型沙丘之下发现了沉入历史烟尘1 600年的尼雅古城遗址,这是一座木雕城。在尼雅的房梁、门板和桌椅家具上都可以看出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风格,只不过古希腊以石为本的雕刻艺术在尼雅古城得到巧妙转换。沙漠中无大石头,于是那曼妙美丽和凹凸有致的雕刻便凿刻在尼雅人的屋里屋外,这种雕刻木头的传统至今流传到了新疆喀什及和田一带。斯坦因还在新疆罗布泊荒漠上发现的米兰遗址中发掘出带有双翼的天使形象的壁画,他认为这应该是佛教中乐神乾达婆的形象,也就是飞天。但佛教的乐神本无翅膀,这是因为作画的人受了希腊神话的影响而为乐神加上了翅膀。[3]
除了考古发掘外,我们从现存的建筑与正在使用的各种民间工艺美术上都可以找到很多体现新疆文化的多元和东西融合的案例。喀什地区有一种清真寺建筑的样式,其礼拜大厅顶部建造了多个套斗式藻井,建筑中也有很多莲花装饰纹样。莎车县的一些清真寺中也有类似的莲花藻井纹样,显然这些是受新疆历史上佛教文化传播影响的典型例证。喀什的清真寺中采用了苏杭园林的盒子画样式,但对盒子画进行了改造。即将苏杭盒子画中的人物和动物图案改为风景花卉图案,以适应新疆伊斯兰教宗教信仰中在绘画上不允许表现有生命形象的禁忌。新疆的土陶上融汇东西之处就更加明显,如罐类形制上基本上都是喇叭口的高足,与希腊古陶器中罐类形式有喇叭口的高足一致;土陶中壶类形式是典型的中亚金属壶和陶壶样式,特别是壶顶部以穹隆顶为多,即融汇了伊斯兰建筑形制;土陶壶类样式中有 1/3 瓜果或葫芦形的造型,体现了“瓜果之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土陶中的釉陶装饰又反映出西亚、中亚釉陶工艺和中原唐三彩工艺的交叉影响。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首饰造型与装饰中具有明显的波斯、粟特,以及拜占庭风格和工艺特点。而新疆维吾尔族的木模模戳印花布与印度的木模拓印,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木模模戳印花工艺又是那么相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地域特色
1.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概说
新疆地貌俗称“三山夹两盆”,即天山和阿尔泰山环抱准噶尔盆地称“北疆地区”,天山和昆仑山环抱塔里木盆地称“南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了南北疆农牧经济的自然划分,因为南疆的生态适宜农业生产,所以维吾尔族手工艺术,如织布、织丝、印花、金属工艺和陶制品的材料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农业经济特征;北疆的生态适宜畜牧业发展,所以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手工艺术以皮革和毯类制品为多。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从民间生产和生活类划分有农具、草编、家具、陶器、印花、印染、雕刻、丝织、金银铜铁器、工艺饰物和鞍具、辔具等;从民居民间装饰类划分有花布印染、地毯织造、花毡、刺绣、首饰打造、玉石雕刻、乐器制作及民族小手工艺(如维吾尔小刀)等;从传统制作材料及工艺分类有纺织品、石器、陶器、砖制品、铜器、铁器、金银器、纸制品、皮毛制品和草编制品等。维吾尔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生态、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审美习惯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别具一格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其中有许多种类列入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深深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记。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新疆文化具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记。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仅是贸易商品的交流和民族交融,还有文化的交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沿着丝绸之路这条欧亚内陆交通线发生接触时彼此会自觉不自觉地相互学习与借鉴,有所选择地相互模仿和相互吸收。文化汇聚和商品交流在这里出现早,持续久远且规模庞大,使新疆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吸收性的整体特征。这种文化积淀又会以物质形态方式呈现出来,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就是一个典型。前文已列举许多案例,在此不再赘述。
二是具有宗教文化的特征。伊斯兰教传入新疆逐步发展为今天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等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维吾尔族又是几个民族中信奉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伊斯兰教在新疆逐渐影响到信仰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礼仪和民族心理等若干方面,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信奉伊斯兰教之后由于伊斯兰教偶像崇拜的禁忌,所以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从造型到装饰中都少有人物和动物形象。例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土陶壶类形制穹隆顶较多,与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顶吻合。印花布与土陶上也均以抽象图案、植物图案和几何图形表现,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地区民族艺术在纹饰上的表现形式一致。
三是各种民间手工艺术在造型与装饰上交错使用。由于有民族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等共同基础,因此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中各品类之间在造型与装饰上都具有共同点,即交错使用。如土陶中的洗手壶和接水盆的造型就明显借鉴了铜器中洗手壶和接水盆的造型,土陶中图章印制工艺又可看到印花布上的木模戳印工艺的痕迹;另外纹饰中植物纹的巴旦木纹、石榴纹、四瓣花、八瓣花、枝叶、蔓藤,以及几何纹的三角纹、锯齿纹、回纹、太阳纹和龛形纹等在土陶、印花布、木器彩绘雕刻、首饰、地毯、花毯和建筑装饰上都是交错使用的。[4]
“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各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都会产生其特有的艺术文化,这种区域性的艺术文化传统在塑造区域民族文化性格的同时,又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习尚。”[5]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术正是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为新疆这块美丽广袤的土地增添了无数靓丽的景观。
2. “土生土长”的陶器
陶器在古代维吾尔族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以家族世袭为特点延续着制陶业。维吾尔族的土陶为手工艺作坊生产,保持着原始的生产方式。即就地取土,以黏土为胎料。筛选泡浆,再沉淀备用。以手工拉坯和翻模成形,使用的动力仍为手拉、脚蹬和带牵,手工成形后再粘接耳、把和环。待泥坯半干时或干后雕刻或彩绘纹饰,上釉色,最后烧制。维吾尔族土陶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烧窑以柴草为燃料,窑温在800—900℃左右并用含铁、铜、钴和锰等元素的矿物作为着色剂。维吾尔族的土陶主要分为素陶、釉下彩陶和釉陶3种,素陶是不上釉色的素坯陶器,主要以图章模印或光滑平整的素面装饰陶器表面;釉下彩陶是在用化妆土装饰过的陶坯上画纹饰,然后进行第1次焙烧。烧好后的陶器上再涂(浇)透明釉,再次进行烧制;釉陶是指以各种颜色釉进行表面装饰为主的陶器,釉陶虽有各种颜色,但基本上是透明的,因此在釉陶装饰的陶器上釉后也有使用刻、划和粘贴等手法进行纹样装饰的。
维吾尔族的土陶是以生活中实用为出发点,品种有壶、盆、盘、碗、碟、罐、瓶、缸、油灯和烛台等(图1)。
土陶从造型到装饰都围绕着实用这个基本原则,如素面大陶缸的代表性造型为圆口、圆肚和圆足。陶器里外不上釉,只用图章将图案戳印在缸体上。或者用粘贴法将泥条和泥片粘在缸体上,再在泥条和泥片上戳印凹凸浮雕式图案。为了往缸口上盖盖子和抓住缸口移动缸体方便,缸口大部分为没有装饰的平滑状。这些大缸用于盛放粮食和种子等,里外不上釉是为保持容器的透气性,利于粮食和种子的长期存放。又如一种里外上釉的中型陶罐用于盛放果酱、盐水和葡萄酒,里外上釉就能使盛放的液体不渗漏,又起到了装饰的效果。南疆地区有制作玫瑰花酱的传统,所以用做玫瑰花酱的罐子都带盖子并有双耳装饰。
罐上的盖子起到了封闭作用,罐上的双耳用绳索把装有玫瑰花酱的罐子悬挂在柱子上在太阳下闷晒数十天。
图1 维吾尔族土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维吾尔族土陶中最具造型特色的当属壶类(图2)。
图2 维吾尔族土陶(壶)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
维吾尔族的土陶壶身子像个葫芦形,两侧则安有禽流嘴和龙把柄,而壶口上的穹隆顶特别具有地域特色。穹窿顶建筑是亚洲中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后被伊斯兰教所钟爱成为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形式,进而成为穆斯林审美观念中认为最美的建筑形式。这些陶壶造型则明显地反映了这种形式,陶壶的穹窿顶与伊斯兰教清真寺高耸的穹窿顶一脉相承,而陶壶的穹窿顶上塔形或龛形则是佛教崇拜留下的文化遗存。在维吾尔族土陶中最具装饰特色的当属碗和盘上的纹饰(图3)。
图3 维吾尔族土陶(碗和盘)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
这类碗和盘内外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并用 2~3 种釉色进行装饰。维吾尔族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常在碗和盘上将对比色放在一起,形成炫目的效果。图案也是只描绘简捷的粗线条、几何形和花卉形,以平涂见长。这类碗和盘的装饰与工艺手法颇像中原的唐三彩,常见高温下带有釉彩的纹样流动、渗化及交融的绚丽感。[6]
3. “精雕细刻”的木器
在新疆维吾尔族众多的民间手工艺术中木器制品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且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用具,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器物,也是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不论是与人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阿亚克木碗、佳姆木碗、雅尕其库塔(木罐)、兑鲜阿亚克(即中心突出的木碗,突出部分可以切菜,是一种盆式菜墩)、木盆、木勺、烛座,以及孩子们的一些玩具,还是相关起居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炕柜、花木箱、摇床和乐器等,不仅具有很高实用性和装饰性,还体现出维吾尔民族生活的智慧。南疆维吾尔族农民甚至在日常使用的农具坎土曼上都镂刻着美丽的图案花纹,在他们看来如果谁的坎土曼上没有图案花纹,那他很可能是个不把农活当回事的浪荡汉子。可见在生活器具上的精雕细刻不仅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美的追求,更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
维吾尔族木器制品中的花木箱是其典型代表(图4)。
图4 维吾尔族的花木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维吾尔族的家庭里花木箱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别具特色。它除了实用功能外,还有装饰室内环境的作用。木箱因式样和大小不同,功能也不一样。有的放粮食,有的放物品,有的放衣服等。花木箱的制作工艺也根据箱子式样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制作花木箱的主要地区为喀什、和田和库车,木料以当地的白杨、桑树和梨树等为主。和田地区以镂刻为主,而喀什和库车以镶嵌和彩绘为主。和田一带的花木箱(包括炕柜和柜床等)大都在正面和向外的一侧有精雕细刻的镂花图案,镂花一是在箱(柜)板上直接用花凿雕刻不同花纹的圆形和方形等适合纹样;二是用锯子锯出图案再贴到箱面上。和田的镂花箱(柜)为木本色,只用精美的雕刻图案装饰。不上漆,风格古朴典雅。喀什和库车一带的花木箱则是以镶嵌式手法的装饰图案,镶嵌式手法比较丰富,可以大概归为几类,一是在本色或漆好底色的木箱顶盖及箱面上用铜黄和银白色细铁皮条或铜皮钉出网格纹、菱形纹或方纹等各式图案;二是编镶出各种对称的图案,使整个箱面花纹细致繁密,闪闪发光;三是木箱箱面用两三组的红、黄、蓝、绿或墨等的铁皮条按菱网格交错排列镶嵌制成,4 个角用相同的或几何形纹样制成,箱边用各色相间的铁皮排列成的长方格;四是在本色木箱上雕刻团花或菱形花等图案,箱角和箱边用铜皮包裹;五是在木箱上覆以薄铜皮,用小钉或突乳钉钉出纹饰,再加以彩绘;六是木箱正面中间的图案以各种花卉植物纹与维吾尔文字巧妙结合。这些镶嵌式花木箱装饰细致繁密,彰显出伊斯兰文化的典型风格特征(图5)。
图5 维吾尔族花木箱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
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都是木制的,并且在其美化装饰上花的功夫也最大,无论造型还是装饰的精美程度都是其他器物所不可比拟的。维吾尔族热爱艺术且能歌善舞,歌成为了维吾尔族的第2语言。而乐器也成为了最常见的用具,在维吾尔族几乎每家都至少有一件乐器。从弹拨乐器的热瓦甫、弹拨尔、都它尔到拉弦乐器的艾捷克和托甫秀尔,以及从吹奏乐器的苏奈依到打击乐器的手鼓“达甫”和铁壳鼓“纳格拉”无不体现出维吾尔族手工艺人精湛娴熟的乐器制作技艺。特别是在热瓦甫、弹拨尔、都它尔、艾捷克和托甫秀尔等这些弹拨拉弦乐器上,你能从乐器的音箱和手柄上欣赏到装饰精美的图案与精湛的镶嵌工艺,甚至在细细的拉弓上都能看到镶嵌装饰。与其说它们是一件乐器,不如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⑦(图6)。
图6 维吾尔族乐器(托甫秀尔、弹拨尔和都它尔)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
4. “穿金戴银”的首饰
维吾尔族服饰以袷柈为特色,开襟、无领、宽袖且无扣系腰带。女性喜穿裙装,上装搭配背心,喜用明快且对比强烈的色彩。在维吾尔族服饰中帽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也喜爱佩戴各类头饰和发饰等,在各类首饰中以金饰最为重要。喀喇汗王朝著名学者马赫默德·喀什噶里在其著作《突厥语大辞典》中就记述了十几种金首饰的名称和简要的解析,包括耳环、项链、手镯、宝玉石、金矿名称和用途等内容,其中很多首饰种类和名称沿用至今。金首饰在维吾尔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可以从维吾尔族民俗生活中得到印证。维吾尔族亲昵地称呼自己的孩子为“我的金子”,问候语使用“金体是否安康”。在维吾尔族婚礼中金首饰是新娘重要的聘礼和装扮,在乌鲁木齐婚礼当天新郎的母亲要给新娘揭开面纱并给她带上一枚金戒指。女孩在年幼时就要穿耳朵眼,准备长大后佩戴耳环。摇床礼也是维吾尔族人生重要的礼仪之一,即在婴儿满40天之日要剃去胎发并给婴儿沐浴。一般在水里放入玫瑰花瓣或几件金首饰,祈求将来能够一生富贵之意。
维吾尔族首饰中有许多用银币制作的首饰,用银币做的发钗取名为“发币”。即Qaqtangga,意味“头发上的钱币或银币”。维吾尔族发钗通常熠熠生辉,由金银币或金银元和金银链相焊接制作而成,钱币上有花纹图案作为装饰。维吾尔族女性早就有了佩戴发钗(即发币)的习惯,少女在结婚之前喜欢将头发分股编成若干细长小辫(小辫根数多者可达41根)垂于脑后。并佩戴华丽的发钗,以此为美;妇女结婚后只梳一根或两根发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发钗常以金银和珠宝制成。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并作为成年女性的代指。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有戴帽子的传统,精心绣制的花帽再加上金花簇拥宝石和金链流苏垂吊玛瑙的帽饰,有一种当上了公主的感觉。维吾尔族妇女酷爱黄金饰品不仅有其文化渊源,更有其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才使得传统首饰延续至今仍在持续发展。因为即使家境困难的维吾尔族妇女也会节衣缩食准备一件金饰品,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将任何一个妇女的裙摆抖一抖都会掉出一件金首饰。”
维吾尔族传统首饰种类有几十余种,基本上有耳饰、戒指、项链、手镯、头饰、帽饰和其他小饰件等分类。手工制作的传统金耳饰中具有典型特点的一类被称为“孜热”(zire) (图7)。
图7 维吾尔族首饰(孜热耳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孜热耳饰在造型特点上又分为蝴蝶型耳坠、5颗宝石或7颗宝石的耳坠、蛙形耳坠、针形耳坠、月牙形耳坠、珍珠耳坠和曼塔孜热等。这些耳饰的长度为 2.5~10 厘米,材料为黄金或银,以其突出的造型特点而命名。例如,针形耳坠上部是两对对称的巴旦木造型,下部连接一排针形吊穗。孜热的制作基本上由基底(耳饰的基本形状)、空心金球(银球)、无花果形、梅花形、鸡眼形、弹簧形、细麻花和沙粒状金球等造型和工艺组成。许多造型款式或细小部件的名称多来自比拟自然界或生活中的植物或物品,非常形象。例如,有眼睫毛、胡椒粒、种子、蝴蝶、青蛙、无花果、鸡眼、葡萄、指甲、灯笼和沙状金球等称谓。戒指主要有花瓣形戒指、金(银)币形戒指和镶宝石戒指等,维吾尔族民间有用银币制作戒指的传统,在一枚银币的底面焊上一个指环,这种戒指深受农家妇女的欢迎(图8)。
图8 维吾尔族首饰(银币戒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手镯可基本分为麻花形、素面和刻花纹手镯等,大部分手镯都有盘丝状的装饰,还有的在刻纹上染上各种颜色(图9)。
图9 维吾尔族首饰(银手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项链主要分镶宝石项链和纯金(银)项链,款式非常丰富,常与耳饰和戒指成套使用。头冠基本上有孔雀形和散花式,在此基础上再变异发展。传统镶金花帽是在单色花帽上缝制各种造型的薄金片和珍珠;此外还有胸针、衣扣(银币衣扣)、发饰等各类金银制饰品。
从工艺技术方面维吾尔族金银首饰制作方法和中亚和西亚等地基本一致,都使用累珠、累丝、锤揲、錾刻、焊接、模压和镶嵌等技术与工艺。可以说维吾尔族首饰艺术既融合世界多种文化于一身,吸收其养分,又能够保持本民族的造型体系和工艺技术。[8]
四、结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还培育了一方的文化艺术。而这些文化艺术又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新疆维吾尔族手工艺术的集合呈现正是其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艺术审美心理的外向物化。从收藏的这些手工艺术品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具有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风采,更多的是思考体味一个地处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民族如何吸收、借鉴、融合并消化外族文化艺术,取其他民族的手工艺术之长,经消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手工艺术特色。
五、参考文献
[1] 南香红.众神栖落新疆:东西方文明的伟大相遇与融合.九州出版社,2011.
[2] 季羡林.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新疆史学,1979.
[3] (英)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2014;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等.维吾尔族民间文艺与传统技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左红卫,李云,王庆.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分布及特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5] 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艺术百家,2007.
[6] 张文阁.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刘洪.西域情结——维吾尔族土陶艺术.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08;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 等.维吾尔族民间文艺与传统技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 张文阁.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器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阿布都热扎克·沙依木等.维吾尔族民间文艺与传统技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 迪丽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黄金孜热与西亚拜占庭耳饰的造型比较,维吾尔族传统首饰及造型特点.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
[1] 郭小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中国工艺美术,以及民族、民间民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