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炎帝神农

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圣德所感,无不著焉。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因为豢龙之圃

【注释】

①炎帝:我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之一。《史记正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回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耒耜(lěi sì):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后来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②躬:自身,亲自。畎(quǎn)亩:田地,田野。《国语·周语下》:“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韦昭注曰:“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③百谷:谷类的总称。百,举成数而言,谓众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滋阜(fù):繁盛的样子。《隋书·高祖本纪上》:“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

④擢:耸出。《广雅·释诂》:“擢,出也。”《文选·张平子<西京赋>》:“径百常而茎擢。”薛综注:“擢,独出貌也。”嘉颖:指嘉禾之穗。

⑤陆地丹蕖,骈生如盖:《类说》卷五引本书曰:“神农时陆地生丹渠,骈生如车盖。”齐治平注曰:“按蕖即芙蕖,荷也。骈生,重列对偶而生。盖,伞也,言花叶丰茂如伞也。盖荷本水生植物,今陆地而生,故为祥异。”

⑥豢(huàn)龙:养龙。豢,养。《说文》:“豢,以谷圈养豕也。”

【译文】

炎帝开始指导人民制作耒耜,他亲临田间,辛勤劳作,各种谷物生长得都很繁盛。在炎帝至高无上道德的感化之下,万物无不感受到他的圣德。灵芝显现出了神异的色彩,仙草长出了美丽的谷穗,陆地上生长的红色芙蕖,对生的荷叶丰茂如车伞,带着香味的露珠一滴滴自叶上落下,流积成了水塘,于是炎帝就把水塘作为养龙的地方。

朱草蔓衍于街衢,卿云蔚蔼于丛薄,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木石润泽。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老。

【注释】

①朱草:传说中的一种红色瑞草。古人以为祥瑞之物。《淮南子·本经训》:“流黄出而朱草生。”高诱注:“皆瑞应也。”街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②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之为祥瑞。《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蔚蔼:云气弥漫。蔼,通“霭”。云气。丛薄(báo):丛生的草木。《淮南子·俶真训》:“兽走丛薄之中。”高诱注曰:“聚木曰丛,深草曰薄。”

③圆丘: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圆”“园”古通用。《周礼·春官·大司乐》:“于地上之园丘奏之。”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园者,象天园。”

④瑶阶:玉砌的台阶。亦用为石阶的美称。揖:拱手行礼。夜光:指月亮。《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博雅》云:“夜光谓之月。”

⑤九天: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王逸注曰:“九天,谓中央八方也。”扬雄《太玄经·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九天也称作“九野”。《吕氏春秋·有始览》:“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⑥百兽率(shuài)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⑦八音: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材质。《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后也泛指音乐。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故离朱剖秋毫于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克:能。

【译文】

红色的瑞草滋生蔓延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之上,彩云弥漫在丛生的草木间。炎帝修筑圆形的高坛用来祭祀早晨的太阳,装饰玉砌的台阶祭拜月光。乐队演奏仙界的和谐乐曲,人们安居乐业,天下清平。不同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能够和谐地演奏音乐,炎帝的圣德使得树木山石滋润。这个时候,有漂浮的云彩洒落水珠,这就是所谓的“霞浆”,喝了“霞浆”的人就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

有石璘之玉,号曰“夜明”,以暗投水,浮而不灭。当斯之时,渐革庖牺之朴,辨文物之用。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采峻锾之铜以为器。峻锾,山名也。下有金井,白气冠其上。人升于其间,雷霆之声,在于地下。井中之金柔弱,可以缄縢也

【注释】

①璘(lín):玉的光彩。《文选·张平子<西京赋>》:“珊瑚琳碧,瓀珉璘彬。”薛综注曰:“璘彬,玉光色杂也。”

②革:变革,更改。

③辨:分别,辨别。

④丹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象征祥瑞的赤色雀。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丹雀衔书来,暮栖何乡树?”仇兆鳌注曰:“《周礼疏》:‘《中候我应》云:季秋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

⑤缄縢(jiānténg):绳索。《庄子·胠箧(qūqiè)》:“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儯,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译文】

有一种发光的玉石叫“夜明”,如果在黑暗的夜晚将它投到水中,玉石就会浮在水面并发出光亮。在这个时候,炎帝逐渐改变了庖牺氏时期原始质朴的生活,辨明了礼乐制度的用途。当时有一只红色的雀衔来九穗禾,九穗禾落到地上,炎帝捡起来并把它种植在田里,吃了九穗禾的人就会长生不死。人们开采峻锾山的铜制成器物。峻锾是山名。山下有一口金井,白色的云气环绕在井口之上。人登上金井,如同疾雷般的声音在井下发出巨大的声响。井中的黄金柔软,可以用来做绳索。

录曰:谨按《周易》云: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俯仰二仪,经纶万象,至德备于冥昧,神化通于精粹。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变太素之质,改淳远之化,三才之位既立,四维之义乃张

【注释】

①文中“录曰”以下皆为萧绮之语。萧绮在《拾遗记》卷首的序言中说“序而录焉”,即此。

②谨按: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

③上古: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之一。《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孟康注曰:“《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④俯仰:形容沉思默想。二仪:指天、地。

⑤经纶:指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万象:道家术语。指宇宙内外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⑥备:完备,齐备。冥昧:指天地未形成时的混沌状态。《易纬乾凿度》卷上:“一阴一阳,物之生于冥昧,气之起于幽蔽。”

⑦精粹:精细淳美。《后汉书·张衡传》:“欻(chuā)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李贤注:“粹,美也。”

⑧河洛:即《河图》《洛书》。齐治平注曰:“《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玄用《春秋纬》之说,以为《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即八卦,《洛书》即九畴。见《易·系辞》疏。”

⑨太素:中国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列子·天瑞》:“太素者,质之始也。”班固《白虎通义·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⑩淳远:指上古时期先民原始质朴、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化:习俗,风气。

⑪三才:指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⑫四维:古代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刘绩注曰:“维,网罟之纲,此四者张之,所以立国,故曰四维。”

【译文】

萧绮录语说:谨按《周易》说:伏羲治理上古社会,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求天地变化的规律,筹划治理国家内外的一切事务。伏羲的圣德在天地未形成的混沌状态就已经完备,他的神奇的教化传递于精微细密之间。因此,图册书籍中著录着他的事迹,《河图》《洛书》里记载了他的美德。伏羲改变了太素时期的物质世界和这一时期先民愚昧质朴的习俗。天、地、人三才的地位确立起来,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的含义才伸张开来。

礼乐文物,自兹而始。降于下代,渐相移袭。《八索》载其遐轨,《九丘》纪其淳化,备昭籍箓,编列柱史。考验先经,刊详往诰,事列方典,取征群籍,博采百家,求详可证。

【注释】

①《八索》载其遐轨,《九丘》纪其淳化:《八索》《九丘》,指古书名。《左传·召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曰:“皆古书名。”遐轨,指古人的遗迹,前人的法度。阮瑀《纪征赋》:“仰天民之高衢兮,慕在昔之遐轨。”淳化,指敦厚的教化。

②昭:显扬。箓(lù):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广韵·烛韵》:“箓,图箓。”《字汇·竹部》:“箓,图书。”

③柱史:周朝的官名,柱下史的简称,是典守书籍的史官,相当于秦代的御史,汉代的侍御史。《史记·张丞相传》:“张丞相苍者……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此处指史书。

④诰: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⑤方典:指方策。古时无纸,书于木版竹简之上,因此后世称书籍为方典或方策。

【译文】

礼乐制度,从此开始实行,并一直流传下来,这些社会规则一代代地递相变化承袭。《八索》记载着他悠远的法度,《九丘》书写着他敦厚的教化。伏羲的圣德完全显扬于古书图箓,编列于史籍。后人考辨前代的经典,审察往昔的文书,把所有的事迹编列于木版竹简,征引各种典籍,广采百家之言,加以详细的推求,来证实其中的真伪。

按《山海经》云:“棠帝之山,出浮水玉。巫闾之地,其木多文。”自非道真俗朴,理会冥旨,与四时齐其契,精灵协其德,祯祥之异,胡可致哉!故使迹感诚著,幽祇不藏其宝,祇心剪害,殊性之类必驯也。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夏代,世载绵绝,时有豢龙之官。考诸遐籍,由斯立矣。

【注释】

①棠帝之山,出浮水玉:棠帝之山,应作“堂庭之山”。水玉,水晶的古称。《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郭璞注曰:“水玉,今水精也。”《山海经·南山经》此句与萧绮录语不同。

②冥旨:深邃的意思。冥,本意指幽暗不明,后引申为深奥、深邃。

③四时:指一年四季。《易·恒·彖》:“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④精灵:精气之灵。古人认为是形成万物的本原。《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

⑤祯祥:吉祥的征兆。

⑥祇(qí):中国古代对地神的称呼。《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

⑦祇(zhī):同“只”。

⑧殊性之类:即殊类。古称少数民族为殊类。《世说新语·赏誉》:“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

⑨遐籍:古代的典籍。

【译文】

再说炎帝时代,按《山海经》说:“堂庭山出产能浮在水面的水晶。巫闾之地的树木都有很多纹理。”如果不是符合道德的真谛和纯朴的习俗,领会了其中深邃的旨意,与一年四季的变化完全契合,万物本原的精灵之气与炎帝的圣德相调和,那么吉祥的征兆,怎么能自己到来呢?所以这些功绩使得炎帝的圣德感动天地,诚意显著,幽冥中的地神也不会隐藏自己的宝物,只想全心剪除祸患,少数民族的人民也一定能够顺服。就“降露成池,蓄龙为圃”来说,一直到夏代,世代绵延不断,当时还有豢龙之官。考证古代的典籍,神农之世就可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