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习茶道应知的茶书典籍

茶叶的百科全书——《茶经》

《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书典籍,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是茶人们的必读经典,也是茶文化的基石和传承的衣钵。唐朝北方的回纥国曾以千匹良马换取《茶经》,从那以后,《茶经》传布于世界各地;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屡经翻刻,现存藏本达170多种,散佚版本不计其数;日、韩、俄、美、英等国都有许多藏本和译本。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其中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等10章,约7000字。内容丰富翔实,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唐及唐以前茶业的发展演变,极具史料价值。

第一章茶之源,记述茶树的植物学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其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栽培方法、采摘和制茶工艺等,还讲述了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

第二章茶之具,记述茶的采制工具,分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成型工具、干燥工具和封藏工具等共19种。

第三章茶之造,记述了采茶的节令、选茶的标准和制茶的方法等。

第四章茶之器,列举煮茶和饮茶的24种用具,可看出陆羽对饮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并重的。

第五章茶之煮,记述了饼茶炙烤、捣末、煮水、调制的方法,还评述了煮茶用水的选择。

第六章茶之饮,论述饮茶的沿革。在本章中,陆羽推崇的饮茶之法是清饮。

第七章茶之事,记述了从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48则,为后人研究茶的历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第八章茶之出,记述唐代茶叶产地,具体列出产茶的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

第九章茶之略,论述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对采制饼茶的工具和煮茶饮茶的器具,不必机械照搬照用,而可以适当省略。

第十章茶之图,说的是把《茶经》全文写在白绢上,挂起来,可一望而知,便于操作。

《茶经》承认自然的神奇伟大与美妙,感叹人类技能的有限与浅陋,真正的茶人应常怀对自然、生命、美的敬畏之心。在当今的茶艺中仍然保留着的一些独有程序、优美形式,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庄严的仪式,其核心正是一种情感敬畏。

《茶经》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呈现出来的理性探索、精雅审美、敬畏之心……各代茶人无不沐其恩泽。它作为茶人之圣经当之无愧。

《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典

1.北宋蔡襄《茶录》

《茶录》是继《茶经》之后又一部有影响的茶学专著,由宋朝茶学家蔡襄作于宋皇佑年间(1049~1053年),后人称其为“稀世奇珍,永垂不朽”。

《茶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茶色、茶香、茶味、点茶以及保存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蔡襄认为“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因此会有青黄紫黑不同的颜色。当时制作贡茶的人为了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往往在其中加入少量龙脑。在蔡襄看来,这样做不但无益于增添茶香,反而会“夺其真香”。依照这种说法,茶叶中不宜加入“真果香草”,否则会掩盖茶的真香。他对茶味的论述是“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并且从多方面论述了影响茶味道的因素,其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泡茶的水不够甘甜,就会影响茶的味道。储存茶叶的环境“宜温燥而忌湿冷”,这样茶叶才能保持其本来的色泽和味道。

下篇主要论述茶器,包括茶焙、茶碾、茶盏、拭盏布等。他认为茶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饮茶前后,应该用细麻布擦拭茶盏,不宜用其他材质。

蔡襄的《茶录》问世后对福建茶业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福建茶的闻名与他的这本《茶录》是密不可分的。

2.北宋黄儒《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是针对福建北苑茶风盛行后的弊端而作。因茶事兴盛,茶民、茶商为了个人利益,掺杂使假,混乱市场,导致茶品标准不一、色味难辨,正如黄儒在本书“后论”中所言:“建安之茶,散天下者不为少,而得建安之精品不为多,盖有得之者亦不能辨,能辨矣,或不善于烹试,善烹试矣,或非其时,犹不善也。”

《品茶要录》成书于1075年前后,全书约1900字。作者提出了10种制茶技艺上的缺失:一是采造过时,则茶汤色泽不鲜白,及时采造的茶叶冲泡的茶汤色鲜白;二是白合盗叶,鳞片、鱼叶等掺入茶叶后会使茶味涩淡;三是入杂,阐述怎样鉴别掺入的其他叶片;四是蒸不熟;五是过熟;六是焦釜;七是压黄;八是渍膏;九是伤焙;十是辨,通过叙述相隔很近的壑源、沙溪两块茶园,其茶叶品质却相差很大,来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之茶为茶中精品。其中,此书在论及焙火过急、过焦对茶叶品质的损害等问题时尤为精辟,如“茶民不喜用实炭……欲速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损茶饼。”这一论断至今仍是不刊之论。

3.北宋赵佶《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共分二十篇,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摘、制作、品质以及斗茶等情况,其中以“点茶”论述最为精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我国茶业的发展概况以及制茶技术的情况,是研究当时有关茶业的珍贵的历史文献。

4.明代许次纾《茶疏》

《茶疏》全书约6000字,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许次纾作为浙江人,对绿茶的产制非常熟悉,因而他在书中对炒青绿茶做了详细介绍,深入地论述了产茶和采制等方面的知识,与前人相比有很大进步。

《茶疏》中还对饮茶的境界做了相关论述。许次纾认为饮茶的境应该是“心手闲适”,作字、观剧时都不适合饮茶。品茗的天气应是“风日晴和”或是“轻阴微雨”,大雨雪的天气不适宜。“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是最适宜品茗的境界。直至今天,人们都会按照许次纾的描述进行布置,足见其定义的中国式茶境对人们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