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文化语境中协商民主的历史实践
一、民众参与的乡校议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向我们讲述了春秋时期的郑国如何正确对待民众议政的问题。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而药之也。”
在中国民间,既有“莫谈国事”的告诫,又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劝导,而开明之统治者如郑国的子产,对百姓谈论国事持包容、尊重、接受的态度。他不仅允许甚至还鼓励国人评判、讨论国家朝政之得失,在执政期间把乡校变成了一个“以议执政之善否”的机构;他听取百姓的意见,以百姓为师,对于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值得称赞的是,他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而主张以忠信的态度对待人民的怨恨。
这种类似于协商民主的议政形式,自中国历史进入封建专制时代以后,尤其进入明清以后,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化而出现了明显的倒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批判了夏、商、周三代以后的君主所实行的“家天下”制度。他指出,统治者打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旗帜,公然违背人民意愿,把天下和人民视为自己一家一姓的私产,肆意挥霍,不管不顾人民的死活;在物质领域,为满足一己之私欲,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更有甚者,“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在思想领域,采取独断专行的专制统治,钳制思想,以致“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知识界的沉沦则直接导致了全国万马齐喑、政治腐败。因此,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陈剩勇先生曾撰文指出:“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政治的同时,力主恢复古代的礼治秩序,重建三代的协商政治。黄宗羲主张国家应设立学校,‘学校,所以养士也’。黄宗羲指出,从郡县到中央的各级学校,承担着教育人民、议论朝政的职能,在国家政治中扮演着议政的角色,‘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公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最高一级的太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尤具崇高地位,‘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可见,黄宗羲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君主专制政治导致的‘权力即真理’的弊端,重现三代贵族士大夫协商政治的理想。”由此观之,黄宗羲希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固有的“政治需要协商”的传统与理念能够得到传承与实践。
二、朝堂之上的朝议制度
“协商民主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根据《尚书》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凡是举国大事,尧、舜都要召集‘四岳’或‘十二有牧’‘四岳群牧’开会,重大决策包括新领袖选拔,都须经这样的会议协商决定,实行的就是协商民主。”秦汉以后,政治需要协商的传统并没有因为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而是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在不同的时代还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形成了带有协商性质的制度设计,如朝议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朝议制度,也可称之为朝会制度,是指在封建专制时期,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的重大问题而协商的决策机制,也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的制度。有学者指出:“朝议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氏族会议是由各氏族的首领或族长组成的。在氏族会议内部,对于部落中的诸如部落间的战争与和平、推选本部落首领等重大事项,都必须实行成员之间一律平等,采取民主协商讨论的方式来决定。即使是以极权专制著称的秦始皇,不但没有将之废弃而是将之发展。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焚书坑儒’和统一度量衡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大臣们讨论,最后由他来裁决。朝议制度不仅有效地限制了皇帝的专制,而且还有利于皇帝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尽管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的制约作用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有利于我国这种朴素的协商民主意识的发展。”
三、监督王权的言官制度
我国历代朝廷的官制中,均设有一个独特的官职———言官(谏官)。言官“不治而议”,主要职责是批评朝政之得失,可以对政治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如“西汉设谏大夫,负责议论朝政得失,东汉有谏议大夫;唐朝在设置谏议大夫的同时,还设置了专门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的补阙、左右拾遗等官职。宋朝又专门在朝廷设置了一个名为谏院的机构,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专门负责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可以对大臣和百官的任用、朝廷各部的政策措施提出意见”。言官制度,其设立的本意就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这种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协商的一面。谏议制度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专制统治中决策的随意性,提高了皇权决策的合理性。它一方面有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事关人民利益决策的科学性。当然,在本质上谏议制度仍然是一种咨询式协商,属于君主主权的专制政治形态,它无法改变人民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其作用发挥的程度也取决于皇帝是否是明君和善于纳谏。”这种咨询式协商在实现民本政治的理想方面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的政治需要协商、需要争论和辩论的思想,无疑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